“()()()袍”的成语「葛巾布袍」

2022年08月13日成语大全57

成语“葛巾布袍”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gé jīn bù páo
成语简拼:GJBP
成语注音:ㄍㄜˊ ㄐ一ㄣ ㄅㄨˋ ㄆㄠ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戴葛布头巾穿粗布衣服。指隐士或道士的服饰
成语用法:葛巾布袍作宾语、定语;指隐士装束。

成语“葛巾布袍”的扩展资料

1. 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虚拟性、程式性、综合性。
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
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
扩展资料:

生行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老生生行的一个分支。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

旦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女角色之统称。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角色。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形成后仍沿用旦的名称,运用上又略有不同。昆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四个分支。其后各剧种又繁衍出众多分支。
近代戏曲旦角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
大致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净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鲁莽诚朴。
演唱声音洪亮宽阔,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为戏曲舞台上风格独特的性格造型。据说此行当是从宋杂剧副净演变而来。“花部”兴起后,净扮演人物范围不断扩大。净行根据角色性格、身份的不同,划分为若干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丑戏曲表演行当主要类型之一,喜剧角色。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宋元南戏至今各戏曲剧种都有此脚色行当。扮演人物种类繁多,有的心地善良,幽默滑稽;有的奸诈刁恶,悭吝卑鄙。
近代戏曲中,丑的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同的剧种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口齿清楚、清脆流利为主。相对地说,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当那样严谨,但有自己的风格和规范,如屈膝、蹲裆、踮脚、耸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动作。
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表演上各有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戏曲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道教服饰的概述
早期道教服饰,并无严整规范,自南朝陆修静之后,开始形成制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四说:“修静立道士衣服之号,月破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著矣,”说明道教服饰自陆修静起有了定制。《太平御览》卷六十五引《传授经》说:陆先生“对上下接,谓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披,即披肩,又作“帔”。褐,《玉篇》作“袍”解。此后,道教服饰便逐渐定型。《三洞法服科戒文》规定:“一者初入道门,平冠、黄帔。二者正一,芙蓉玄冠、黄裙、绛褐。三者道德,黄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黄褐、玄冠,皆黄裙对之。冠象莲花,或四面两叶,褐用三丈六尺,身长三尺六寸,女子二丈四尺,身长二尺四寸,袖领带,就令取足,作三十二条,帔用二丈四尺,二十四条,男女同法。六者洞真,褐帔用紫纱三十六尺,长短如洞玄法,以青为里,袖领带,皆就取足,表二十五条,里一十四条,合三十九条,飞青华裙,莲花宝冠,或四面三叶,谓之元始冠,女子褐用二丈四尺,长二尺四寸身,二十三条,两袖十六条,合三十九条,作青纱之裙,戴飞云凤炁之冠。七者三洞讲法师,如上清衣服,上加九色,若五色云霞,山水袖帔,元始宝冠。皆环佩执板,师子文履,谓之法服。”将道士服饰分为初入道门、正一、道德、洞神、洞玄、洞真、三洞讲法师七种品第,并以不同的巾、冠、褐、裙、帔等加以区别。《初真戒·三衣格》对全真派受戒道士的服饰作有具体规定:“领受初真十戒、三戒、五戒、八戒、九真妙戒者,身著初真信衣,计二百四十条、三台十褶、云带二拽、净巾芒鞋,行千二百善,持《清静经》、《大通经》、《洞古经》,得真人戒果。行持具足,当受中极净戒,或持身戒、或智慧戒、或观身戒、或妙林戒,俱著轻尘净衣,或用浅蓝单布为之,或用纯帛为之,亦三台云带、净巾芒鞋,行二千四百善,持《玉帝大法》,得地仙戒果。行持具足,当受天仙大德妙戒,行一百八十细行密戒,或三百大戒,行三千六百善,参《道德真经》,身著天仙霞衣,领用直开,袖不合缝,霞带云边,戴五岳真形冠,著五云轻履,行持俱足,得天仙戒果。”道教对其服饰相当慎重,无论全真派和正一派都是如此。比如《三洞法服科戒文》就说了四十六条关于法服的规戒,《初真戒》亦有四十六条关于戒衣的戒律。 道士服饰,古无定制。大约从南朝宋陆修静起,始据古代衣冠之制,结合宗教需要,   定为制度。《陆先生道门科略》曰:此前,道士也有法服,“旧法服单衣袷帻,箓生袴   褶,所以受治之信,男赉单衣墨帻,女则绀衣”。现在则改以巾褐裙帔为道士之法服,   “巾褐及帔,出自上道(盖指上清法——引者注),礼拜着褐,诵经着帔。……夫巾褐   裙帔,制作长短,条缝多少,各有准式,故谓之法服”。①此后,逐渐增修,至南北朝   末,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服饰制度。即按道士入道年限及学道之深浅,分为若干等级,   对每个等级道士的衣服、冠巾、靴履,应该使用什么布料、应采的颜色、应取的样式等,   作出具体的规定。每个等级的道士皆须按此着装,不得混淆。   据南北朝所出之《传授经戒仪注诀》载,道士服饰有:   “葛巾、单衣、被(帔)、履、手板。”②据时间大体相同之《洞真太上太霄琅书》   载,则有:“葛巾、葛单衣、布褐、布裙、葛帔、竹手板、草履。”③参照同时期的其   他道书,其服饰不外法服、冠巾、靴履三大项。此三项的形制、颜色及制作方法,略如   下述:   法服 南朝宋时所出之《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上《制法服品》曰:“内外法服,   须有条准。若始得出家,未渐内箓,上衣仙褐法帔,皆应著条数。……若受神咒五千文,   皆合着二十四条,通二十四气;若年二十五已上,受洞神灵宝大洞者,上衣仙褐合著三   十二条,以法三十二天天中之尊,法帔二十八条,以法二十八宿宿中之神。亦听二十四   条。随道学之身,过膝一尺。皆以中央黄色为正。若行上法,听著紫。年法小,为下座   者,勿著紫。若中衣法衫、筒袖、广袖,并以黄及余浅净九色为之。皆大领两向交下,   揜心已上覆内衣六寸。若内衣、法裙,听以余浅深色为之,……皆垂及踝。若女冠具上   法者,听以轻紫纱为褐,若裙必用深黄,不得辄用余浅色。其上、中、下之衣,不可计   缘之内外,皆大幅帖缘为之。”④《洞玄真一自然经诀》规定灵宝道士所穿之法服为:   “褐皆长三尺六寸,三十二条。若鹿皮巾褐至佳,皮褐无条数也,黄裳对之。”⑤   《洞真四极明科》规定上清道士之法服为:   “帔令广四尺九寸,以应四时之数;长五尺五寸,以法天地之气。表里一法,表当   令二十四缝,里令一十五条,内外三十九条,以应三十九帝真之位。……凡女子学上清,……   当冠元君之服,用紫纱作褐,令用二丈四尺,身袖长促(《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九引此   文‘促’作‘短’,是——引者注),就令取足,当使两袖作十六条,身二十二条(当   为二十三条——   引者注)。又作青纱之裙,令用四十五尺,作八幅,幅长四尺九寸,余作攀腰,分   八幅(《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九作‘分幅’——引者注)作三十二条,此则飞青之裙元   君之服也。”⑥由上可见,道士法服的基本形制为:上著褐,下著裙(裳),外罩帔。   此实为沿古代上衣下裳之制。同时,在褐、帔等之制作上,又采取条块剪裁与缝制的   方法。上云“二十四条”、“三十二条”之“条数”,即指衣料被剪裁之条块(幅)   数,亦即将此条块加以缝合而成衣的“条缝”数。此法亦源于古制。《礼记·深衣》   即规定“深衣”须裁剪成十二幅后加以缝合,谓:“制十有二幅,以应十二月。”⑦另   外,“长裙大袖”是道教法服的一大特点,其道袍、戒衣等,袖口宽一尺八寸,或二尺   四寸,故旧时有民谣云:“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口袋。”⑧冠巾 《洞玄灵宝道学科仪》   卷上《巾冠品》云:“若道士,若女冠,平常修道,戴二仪巾。巾有两角,以法二仪;   若行法事,升三箓众斋之坛者,戴元始、远游之冠。亦有轻葛巾之上法,元始所服,……   亦谓玄冠。”⑨梁或隋代所出之《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三引南北朝所出之   《科》书曰:   “道士、女冠,皆有冠、帻,名有多种,形制各殊,……并用谷皮笋箨或乌纱纯漆,   依其本制,皆不得鹿皮及珠玉采饰。”AB大体说来,平时戴巾、帻,作法事时戴冠,而   巾冠之名称、式样则有多种。   靴履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三引南北朝所出之《科》书曰:“道士、   女冠履制皆圆头,或二仪像,以皮、布、絁、绢装饰,黄黑其色,皆不得罗绮锦绣。……   其袜并须纯素,絁、布、绢为之。其靴圆头阔底,鞋唯麻而已。自外皆不得著。”AC又   云:“《科》曰:凡道士、女冠,履、屦,或用草,或以木,或纯漆布、帛、絁、绢。”   AD《洞玄真一自然经诀》《洞玄太极隐注经》又规定灵宝道士著草履。AE以上布鞋、草   履盖为平时所穿,高功法师作法事时,则穿靴或舄(复底靴)。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五《法服图仪》,还将各阶道士之不同著装绘制   成图,并逐一作了解释:正一法师,玄冠、黄裙、绛褐、绛帔二十四条;高玄法师,玄   冠、黄裙、黄褐、黄帔二十八条;洞神法师,玄冠、黄裙、青褐、黄帔三十二条;洞玄   法师,芙蓉冠、黄褐、黄裙、紫帔三十二条;   洞真法师,元始冠、青裙、紫褐、紫帔青裹,表二十四条,里十五条;大洞法师,   元始冠、黄裙、紫褐加上清法,五色云霞帔;三洞讲法师,元始冠、黄褐、绛裙、九色   离罗帔。又云:“女冠法服、衣褐,并同道士,唯冠异制,法用玄纱,前后左右皆三叶。”   AF以上就是南北朝时期形成的道士服饰在用料、颜色、形制及制作方法等方面的制度的   大概情形。   道教十分珍视自己的服饰,称其传自黄帝或老君,要道士依制穿著,以有别于普通   百姓。南北朝所出的一些道书中,还借服饰名称解释的机会,赋予以宗教道德意义,用   以勉励道士修道立德。《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四《法服诀第八》云:   “法服者何也?伏也,福也,伏以正理,致延福祥。济度身神,故谓为服。”AG   “夫冕者,勉也,勉励立德,免诸尘灾。冠者观也,德美可观,物所瞻睹。巾者洁也,   敛束洁净,通神明也。   帽者焘(通帱,意谓覆盖——引者注)也,覆焘身首如云雾也。……龙衣华服,明   德所堪,单衣通著,本是深衣。衣此深衣,学以正心,心得深理,终入道源。……褐者   遏也,遏恶扬善。帔者披也,披道化物。裙者归也,万福所归。一名曰裳,裳者常也,   虑迷夫道,常存得常。女子袿?,道继真?,以防诸恶,义与褐同。……履者何也?理   也,非礼不动,非礼不行,行则善理,唯礼是从,从礼得理,入道成真。舄者释也,解   除滞踪。准此而思,触长无惑矣。”AH为了使道士珍惜道服,道教还制定了一套道士入   道时授受道服的仪式。此制不知始于何时,现见载于北宋贾善翔所作《太上出家传度仪》   中。据该书载,仪式开始,由保举师引入道弟子先拜三清大道,次拜度师,礼皇帝,谢   先祖,辞父母,辞亲友,然后进入授衣正仪。略谓:“次保举师与脱俗衣,先着履。度   师赞云:汝先足蹑双履,永离六尘。……愿汝一心奉道,履践灵坛,凡所行游,不步凶   恶之地,常登法会,径陟仙阶……次系裙。度师赞云:裙者群也,以群统为意,群于道   友,统以清净。又谓之裳。盖在上为衣,在下为裳,以表守谦下为常行之法则。能如是   者,灾害不生,诸圣佑护。……次着云袖。度师赞云:轻剪黄云,裁成法服,上以衬霜   罗之帔,下以统飞霄之裙,为中道之衣,不可须臾离体。……次披道服。度师赞云:道   服者,乃天尊老君之法服也,真圣护持,人天赞仰。……行住坐卧,常须护持。……   次顶簪冠。度师持于手中赞云:汝顶是冠,冠者冠也,一身之上,最处崇高,总括   众发,斗星灿烂,岳势巍峨,像列真之朝元。……AI道士入道,须举行仪式授以道服,   实为道教服饰制度之又一内容。   再次,南北朝时期还对法服的使用、存放等作出种种规定。《洞玄灵宝道学科仪》   卷上《敬法服品》曰:“若道士,若女冠,上衣褐帔,最当尊重。……一者,未著之前,   函箱盛之,安高净处;二者,既著之后,坐起常须护净;三者,暂解之时,勿与俗衣同   处;四者,虽同学同契之人,亦不许交换;五者,不得乞借俗人非法服用,直至破敝,   皆须护净焚弃。”AJ这也是道教服饰制度之又一内容。   道教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凡是已经形成的信仰、制度,总是长期坚守不渝。其服   饰制度就是如此。据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北宋刘若拙《三洞修道仪》等所载,   唐、宋的道教服饰,即据南北朝所定之制度。《三洞修道仪》所规定的各阶道士之法服、   冠、履,与《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所定者大同小异。今人周锡保《中国古代服   饰史》第九章“宋代服饰”中叙及宋代道士服饰,曰:“道士的服饰有法衣、褐、被和   常服的道袍、大衫。法衣是法师执行拜表、戒期、斋坛时穿的,指的如全真派中的霞衣、   净衣、信衣、鹤氅(又名羽衣)等,以及正一派中的行衣、罡衣、混元衣、班衣、忏衣   之类。其中法衣、鹤氅等,一般以直领对襟为多。常服即是道袍,所着的大小褂衣,或   名大小衫,这是平常穿的,大多是用交领斜襟的。这种外衣和内衣,大致同一般人相似。”   又云:“道家的服色有褐、青和绯,是指法服而言。自唐开始赐李泌紫色之后,宋   代也有赐林灵素以紫服的。”“道家著衣,是先穿道袍之类,然后在道袍之外束以环裙,   即下裳,再把鹤氅、罡衣等加罩在外面”。宋时道士所戴之冠,“同一般人戴者相似,   如黄冠、金冠、芙蓉冠、五岳灵形图冠、二仪冠等。……道家平时穿履,法事时穿舄,   舄、履用朱色”。“至于女道士的冠服,大体也同男者相似,也是束发戴冠巾而衣道服”。   AK该书作者经此考察后认为,道教冠服“不同于僧侣们源于天竺的佛教的服饰,而道服   是源出于本土的服饰。所以《学斋占毕》载:‘然冠、履两事,反使今之道流得窃其所   以,坚持不变。凡闲居则以巾覆冠,及谒见士大夫并行科开章,则簪冠而彻巾穿舄,是   三代之制,尚于羽士见之。’这就是说,我国早期的服式(饰)制度,在道家者流还保   持着遗制,也就是说,宋时道士还保持着古人上衣下裳的簪冠的形制。”LB元代后期,   道教诸派合并而为全真、正一两大派,此后,两派的着装大同小异,皆大体沿古制。   今人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一三○节,据永乐宫纯阳殿元代壁画择取五道童服   饰加以研究,认为:“五道童衣着近似一般宋、明道童式样,青绿绢衣,长才过膝,用   丝绦系腰,衣左衽交领加沿,和宋代‘道服’小有同异。”LC并称:“据元明间通俗读   物《碎金》记载,道服中即有星冠、交泰冠、三山帽、华阳帽、漉酒巾、接篱巾等等名   目,必然具备不同式样。又元明读书人戴的纯阳巾,也和道家传说吕洞宾有关系。”又   据《绿云亭杂言》称,明太祖初有天下,一夕至神乐观,见一道士于灯下结纲巾,后即   下旨将此纲巾推行天下,从而使道教服饰“影响到明代巾裹制度。”LD朱元璋第十六子   宁王朱所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曾记明代道教冠服制度,其所记上清法服、女   真衣等,即南朝所出《洞真四极明科》所规定的上清道士服制;所记道袍、鹤氅及雷巾、   纲巾、靴、履之形制,亦与古制大同。LE可见至明代,道教服饰仍无多大变化。   至清代,全真龙门派道士闵一得在《清规玄妙》中,记载了清代全真派的服饰,曰:   “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一曰唐巾,二曰冲和,三曰浩然,四曰逍遥,五曰紫阳,六曰   一字,七曰纶巾,八曰三教,九曰九阳。所谓唐巾者,唯唐朝吕纯阳祖师之派裔可戴。   其或老者戴冲和,少者戴逍遥,或冷时用幅巾,雪夜用浩然,平时用紫阳、一字,各从   其宜。上等有道之士,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纶巾、偃月冠;中极戒者,三教巾、三台   冠;天仙戒者,冲虚巾、五岳冠。巾皆用元色布缎所置。盖元为天,头圆象天;天一生   水,水色元,元机于道,以元色顶于首,尊道也。”LF又称:“凡全真服式,唯青为   主。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为青龙生旺之气,是为东华帝君之后脉,有木青泰   之喻言,隐藏全真性命双修之义也。朝参公服,顶黄冠,戴玄巾,服青袍,系黄绦,外   穿鹤氅,足缠白袜,脚纳云霞朱履,取五行俱备之故耳。若宗、律两师,加中单礼足,   方谓合式。”LG现代道士之服饰,“约有六种:(1)大褂。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   (2)得罗(俗称道袍——引者注)。袖宽一尺八寸,长随身,大礼服。以上衣服均蓝色。   (3)戒衣。袖宽二尺四寸,袖长随身,受戒用,黄色。(4)法服。方丈大典用,紫色。   (5)花衣。出外念经用,杂色。(6)未受戒道士之大褂及得罗均应为黄色。”LH冠巾   大体与清代同,其名目如《清规玄妙》所载。平时,“道士一般著白布袜、云履或青鞋。”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羽扇纶巾”到底指谁???
仅仅说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从词的上下文意思来看就是指周瑜啊。
羽扇纶巾是说儒雅风度的,可以说诸葛亮、周瑜都符合这个标准哦。
《三国演义》的影响比较大,后世就把”羽扇纶巾“作为诸葛亮的有形象了。
而在戏曲中诸葛亮可不是羽扇纶巾,而是八卦道袍+羽扇,没有纶巾了。追问 不过我觉得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形象最初源于南朝梁的《殷芸小说》,最初就是指诸葛亮。
只不过后来推广也可泛指大将指挥若定潇洒从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是指周瑜的儒将风度)。
您觉得呢?回答 这个是有个历史演进过程的,蒋干→诸葛亮→周瑜→诸葛亮
1、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蒋干拜访周瑜时的“布衣葛巾”
2、《太平御览》卷七〇二引晋裴启《语林》:’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的葛巾羽扇
3、《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羽扇纶巾”
4、《三国演义》孔明 羽扇纶巾
个人认为:若不提《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指诸葛亮啊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葛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葛的成语有
葛巾布袍
葛巾野服
葛屦履霜
瓜葛相连
攀葛附藤
裘葛之遗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死诸葛走生仲达
无怀葛天
冬裘夏葛
南阳三葛
攀藤附葛
攀藤揽葛
事后诸葛亮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羽扇纶巾”到底指谁???
仅仅说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从词的上下文意思来看就是指周瑜啊。
羽扇纶巾是说儒雅风度的,可以说诸葛亮、周瑜都符合这个标准哦。
《三国演义》的影响比较大,后世就把”羽扇纶巾“作为诸葛亮的有形象了。
而在戏曲中诸葛亮可不是羽扇纶巾,而是八卦道袍+羽扇,没有纶巾了。追问 不过我觉得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形象最初源于南朝梁的《殷芸小说》,最初就是指诸葛亮。
只不过后来推广也可泛指大将指挥若定潇洒从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是指周瑜的儒将风度)。
您觉得呢?回答 这个是有个历史演进过程的,蒋干→诸葛亮→周瑜→诸葛亮
1、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蒋干拜访周瑜时的“布衣葛巾”
2、《太平御览》卷七〇二引晋裴启《语林》:’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的葛巾羽扇
3、《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羽扇纶巾”
4、《三国演义》孔明 羽扇纶巾
个人认为:若不提《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指诸葛亮啊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形容人穿着简陋的成语
【爱毛反裘】反裘:反穿皮衣,指皮毛朝里。古时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不解衣带】解:脱去,解下。不脱衣服就休息,形容非常忙碌和辛劳。
【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荜路蓝缕】蓝缕:破衣服。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筚路蓝褛】筚路:柴车;蓝褛:破衣服。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荜路蓝蒌】筚路:柴车。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弊衣箪食】破旧的衣服和粗粝的饭食。指生活清苦。
【布衣芒屩】布衣:麻布衣服;芒屩:草鞋。穿布衣和草鞋。指平民百姓。
【弊衣蔬食】破旧的衣服和粗粝的饭食。指生活俭朴。同“弊衣箪食”。
【褒衣危冠】褒衣:宽大的衣服。危冠:高帽子。古代儒生的装束。指宽袍高帽。
【粗服乱头】粗服:粗布衣服;乱头:蓬头乱发。形容不讲究修饰。
【麤服乱头】粗劣的衣服,蓬乱的头发。谓不加修饰。
【乘肥衣轻】肥:肥壮的马。衣:穿。轻:轻暖的裘衣。驾驭肥壮的马,穿着贵重的衣服。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垂拱仰成】垂:衣服下垂;拱:拱手;仰:脸向上。指垂衣、拱手、仰首,等待成功。比喻坐享其成。
【掣襟露肘】掣:牵接。接一下衣襟胳膊肘儿就露出来。形容衣服破烂,生活贫困。
【称身裁衣】称:适合。按照身材来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蝉衫麟带】薄纱制的衣服,有文采的衣带。旧时形容服饰华丽。
【赤身露体】指光着身子,衣不蔽体。也指赤裸全身,不穿衣服。
【称体载衣】称:适合。按照身材剪载衣服。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
【称体裁衣】称:适合。按照身材来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穿靴戴帽】穿着衣服鞋帽的方式或习惯。比喻在写文章或讲话的前后硬加进一些例行的政治说教。
【敞胸露怀】敞开衣服,露出胸部。亦形容作风粗野,没有礼貌。
【鹑衣百结】鹑:鹌鹑鸟;结:悬挂连缀。鹌鹑的尾巴短而秃,象打满补丁一样。形容衣服非常破烂。
【麤衣淡饭】粗布衣服,平常饭食。形容生活俭朴。
【鹑衣鹄面】破烂的衣服,瘦削的面形。形容穷苦落魄之状。
【侈衣美食】侈衣,华美的衣服;美食,鲜美的食物。言衣食俱精。
【彩衣娱亲】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大红大绿】谓颜色浓艳。如:她喜爱淡雅,从不穿大红大绿的衣服。
【大寒索裘】等到大冷天才去找毛皮衣服。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十分慌乱。
【吊拷绷扒】强行脱去衣服,捆绑并吊起来拷打。
【吊拷棚扒】吊:悬挂;拷:拷打;扒:脱掉。把人绳绑吊起,剥去衣服严刑拷打。
【冬月无复衣】冬天没有第二件衣服可穿。形容家境贫寒。
【扼襟控烟】襟:衣服胸前的部分。抓住胸部,控制咽喉。比喻控制要害的地方。
【恶衣薄食】衣:衣服;薄:淡薄;食:事物。形容生活清苦。
【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恶衣粝食】粝:糙米。穿粗劣的衣服,吃糙米做的饭。形容生活俭朴。
【方巾阔服】方巾:古代秀才戴的方形软帽。方形帽子,宽松的衣服。古代儒生的装束。指儒生。
【菲食薄衣】菲:微薄。微薄的衣服,粗劣的食物。形容生活十分俭朴。
【返我初服】返:归还;初服:未做官时的衣服。比喻辞官归隐。
【丰衣美食】丰厚的衣服,美味的食品。
【逢衣浅带】逢衣:袖子宽大的衣服,古代读书人的衣服;浅带:宽博的衣带。宽袖大带是古代儒者的服饰,借指儒者。
【葛巾布袍】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戴葛布头巾穿粗布衣服。指隐士或道士的服饰。
【葛巾野服】葛巾:用葛布缝制的头巾。戴葛布头巾,穿乡野粗布衣服。指隐士或道士的服饰。
【歌扇舞衫】歌扇:唱歌的人所拿的扇子;舞衫:跳舞的人所穿的衣服。歌舞的装束、用具,即指歌舞。也指能歌善舞的人。
【羔羊素丝】羔羊:小羊羔,此指小羊羔的皮;素:白。用小羊羔的皮毛缝制衣服,用素丝作为装饰。旧时称赞士大夫正直节俭,品德与仪表一样美。
【缟纻之交】缟纻:缟带和纻衣。缟带指用白色绢制成的大带。纻衣指用苎麻纤维织成的衣服。指交情笃深。
【汗出浃背】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同“汗流浃背”。
【黑貂之裘】用黑貂皮做成的衣服。指豪华昂贵的衣服。
【红飞翠舞】红、翠:指服装的色彩,泛指各种颜色。形容妇女们穿着各种颜色的漂亮衣服,尽兴嬉戏,热闹非凡的情景。
【侯服玉食】侯服:王侯之服;玉食:珍美食品。穿王侯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汗流洽背】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同“汗流浃背”。
【汗流洽衣】汗出甚多,湿透衣服。形容极其惶恐羞愧。
【褐衣不完】褐:粗布衣服。连粗布衣服也穿不周全。形容生活困苦。
【和衣而睡】和:连着。穿着衣服睡觉。
【和衣而卧】和:连着;卧:躺下。穿着衣服躺下睡觉。
【褐衣蔬食】褐衣:粗布衣服;蔬食:粗糙的饭食。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形容生活困苦。
【举纲持领】举:提出;纲:网的总绳;领:衣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衣领一抖,衣服就顺了。比喻办事要抓住关键。
【角巾东第】角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有角的头巾;东第:即家乡。穿着普通的衣服,回到家乡。比喻隐居不仕。
【襟裾马牛】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没有头脑和无知。
【裾马襟牛】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没有头脑和无知。亦作“襟裾马牛”。
【解衣磐礴】解衣:解开衣服;磐礴:坐地时两腿张开。形容衣着随便,举止不拘礼节。
【解衣推食】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锦衣纨裤】锦衣:鲜艳华美的衣服;纨裤:古时富贵人家子弟所穿的细绢裤。指达官贵人的后代。
【锦衣绣袄】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指华丽的衣服。
【解衣衣人】脱下衣服给别人穿。
【锦衣玉食】锦衣:鲜艳华美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食品。精美的衣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解:脱下;衣我:给我穿;推:让;食我:给我吃。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芒屩布衣】屩:麻草鞋。穿着草鞋和粗布衣服。形容衣着朴素。
【马牛襟裾】襟、裾:泛指人的衣服。马、牛穿着人衣。比喻人不懂得礼节。也比喻衣冠禽兽。
【木偶衣绣】给木头人穿上锦绣衣服。比喻庸人担任要职。
【靡衣玉食】靡衣:鲜艳华美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食品。精美的衣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流汗浃背】①形容出汗多,湿透了背上的衣服。②形容惭愧不安之极。
【粝食粗衣】粝:粗米。粗布衣服,粗劣的食品。比喻生活清苦。
【裂裳衣疮】撕下自己的衣服,裹扎农民的疮伤。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撩衣奋臂】撩:揭起;奋:举起。揭开衣服,举起胳膊。形容准备动手的样子。
【棚扒吊拷】扒:脱掉;吊:悬挂;拷:拷打。把人绳绑吊起,剥去衣服严刑拷打。
【皮弁素绩】皮弁:古冠名,以白鹿皮制成;素绩:未染色的丝织品制成的衣服。鹿皮帽子,白色衣服。
【被褐藏辉】被:通“?披”,散开;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身穿粗布衣服,怀中藏着宝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被褐怀宝】被:通“?披”,散开;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身穿粗布衣服,怀中藏着宝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披褐怀金】披:穿着;褐:粗布衣服。穿粗布衣服,而怀藏金玉。比喻表面平常而内里丰富。
【被褐怀玉】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褐怀珠】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宝珠。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甲持兵】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被甲执兵】甲:古代打仗时军人穿的护身衣服。兵:兵器。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漂母进饭】漂母:在水边漂洗衣服的老妇。指施恩而不望报答。
【漂母之恩】漂母:在水边漂洗衣服的老妇。指馈食于人的恩惠。
【漂母之惠】漂母:在水边漂洗衣服的老妇。指馈食于人的恩惠。
【披裘负薪】裘:皮毛衣服。穿着裘褐,背着柴薪。形容志高行洁的隐士。
【被绣昼行】穿着锦绣衣服白天出行。指在人前夸耀自己富贵。
【褰裳躩步】褰:把衣服提起来;躩步:快步疾走。提着衣服小心地快步疾走。形容谨慎而匆忙的样子。
【裘葛之遗】裘:皮衣;葛:夏衣;遗:赠与。比喻根据季节不同,赠送适时的衣服。
【青衫凉笠】衫:单衣;笠:斗笠。比喻夏天的衣服和帽子。
【泣下沾襟】襟:衣服胸前的部分。泪水滚滚流下,沾湿衣服前襟。哭得非常悲伤。
【祛衣请业】祛衣:掀起衣服。形容恭恭敬敬地拜见,虚心请教。
【祛衣受业】祛衣:掀起衣服。形容恭恭敬敬地拜见,虚心请教。
【祛衣受业】撩起衣服前往受业。形容虚心求教。 许维遹 集释:“祛衣,亦犹举衣而往也。”
【如不胜衣】胜:能承受,能承担。身体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形容身体瘦弱。也形容谦退的样子。
【弱不胜衣】胜:禁得起。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都承受不起。
【若不胜衣】形容身体羸弱,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
【软裘快马】轻暖的毛皮衣服和善跑的马,喻生活豪奢。
【束带蹑履】束带:扎紧衣服;蹑履:穿鞋。指穿戴整肃,用来表示恭敬。
【食淡衣粗】吃清淡食物,穿粗布衣服。形容生活朴素。
【十年不制衣】十年没有做新衣服。比喻极其贫困。
【深厉浅揭】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没有用,只得连衣服下水。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
【善言暖于布帛】好话比衣服还温暖。形容有益的语言能给人很大的鼓舞和安慰。
【同袍同泽】袍:长衣服的通称;泽:内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爱,同仇敌忾。比喻共事的关系(多指军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推食解衣】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拖天扫地】形容衣服太长。
【舞衫歌扇】舞衫:跳舞的人所穿的衣服;歌扇:唱歌的人所拿的扇子。歌舞的装束、用具,即指歌舞。也指能歌善舞的人。
【无衣无褐】褐:本指粗毛布,引申为粗布衣服。没有御寒的衣服。形容生活贫困艰辛。
【行不胜衣】衣服都禁受不起,比喻体力衰弱。
【悬鹑百结】鹌鹑的羽毛又短又花,因以悬鹑比喻破烂的衣服。形容破烂,补钉很多。
【鲜车怒马】怒:气势强盛。华丽的衣服,肥壮的马。形容服用讲究,生活豪华。
【削发披缁】缁:黑色,借指僧人穿的黑色衣服。剃光头发,穿上僧衣。表示出家为僧。
【削衣贬石】削:减轻;贬:降低。削减衣服,降低饮食标准。比喻省吃俭用。
【削衣贬食】削:削减;贬:降低。削减衣服,降低饮食水准。比喻省吃俭用,节衣缩食
【鲜衣好食】鲜:有光彩的。穿的是华丽的衣服,吃的是美味的食品。形容生活优裕。
【衣兼食】成套衣服,多盘菜肴。指生活优裕。
【鲜衣美食】鲜:有光彩的。穿的是华丽的衣服,吃的是美味的食品。形容生活优裕。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爱惜衣服,才有衣服穿;爱惜粮食,才有粮食吃。比喻珍惜财物。
【衣不蔽体】蔽:遮。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衣不布体】布:铺开。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衣不重帛】指不穿多件丝织的衣服。
【衣不重采】重:重叠;彩:通“彩”。不穿多件色彩鲜艳的衣服。形容衣着朴素。
【衣不重彩】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衣不盖体】盖:遮盖。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衣不兼彩】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衣不及带】衣:穿衣服;带:腰带。穿衣服来不及把腰带系上。形容时间仓促,装束不整。
【衣弊履穿】弊:坏;履:鞋。衣服穿破了,鞋子磨漏了。形容人很贫穷。
【衣敝履空】衣服破烂,鞋子穿孔。形容贫穷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衣服新的好,朋友旧的好。形容故旧不可轻弃。
【衣不完采】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衣不择采】衣服不选择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衣不遮身】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衣不遮体】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衣带渐宽】指因相思而消瘦,衣服都显得肥大了。
【衣带宽松】衣服肥了,腰带松了。形容人消瘦了。
【衣褐怀宝】衣:穿;褐:粗布衣服。外面穿着粗布衣,内心藏有珍宝。比喻人外表朴素而内藏真才。
【缊褐瓢箪】缊:旧棉花,乱麻。褐:粗布衣服。瓢:饮水用具。箪:盛饭的竹器。身上穿粗布衣服。饮食用的是瓢、箪。形容生活非常清苦。
【衣狐坐熊】衣:穿。穿着狐皮衣服,坐在熊皮上。形容生活奢侈
【衣锦故乡】衣:穿。旧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中的衣服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
【曳居侯门】曳:拉;裾:衣服的大襟。比喻在贵的门下做食客。
【衣锦还乡】衣:衣服。锦:有多彩图案的丝织品。还乡:回家、探亲。古时指做官以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也说衣锦荣归。
【衣屩蓝缕】屩:用麻与草做的鞋;蓝缕:破烂。衣服鞋子破烂
【衣锦荣归】衣:衣服。锦:有多彩图案的丝织品。还乡:回家、探亲。古时指做官以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也说衣锦还乡。
【曳裾王门】曳:拉;裾:衣服的大襟。比喻在贵的门下做食客。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蒋干的介绍和故事
蒋干,字子翼,汉末三国时期的人物,九江(治今安徽寿县)人。历史上的蒋干是当时的名士,而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则将蒋干刻画成了被周瑜所愚弄的小丑形象《三国志》描述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三国志·江表传》)。初曹操知道周瑜年少有美才,派蒋干去见周瑜,希望能说动周瑜,周瑜接见蒋干,向蒋干说:“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蒋干说:“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周瑜说:“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然后和蒋干一同进食。三天后周瑜邀请蒋干叁观军营,宴饮时还请侍者展示服饰珍玩,并向蒋干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蒋干笑着但始终没有说话。蒋干回去后向曹操称赞周瑜雅量之高不是言辞所能形容。   历史上的蒋干很少为人所知,蒋干这个人物经过《三国演义》大大的演绎之后,倒成了一号非常有名的人物。 编辑本段演义中的蒋干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蒋干(周舟饰)  《三国演义》中的蒋干,字子翼,三国时期的人物,九江(治今安徽寿县)人。《演义》描述赤壁之战前蒋干充当曹操之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而当时,不想周瑜正担心蔡瑁和张允帮助曹军训练好水军,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导他盗走假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以反间计除去了这二人。后却自以为立功,成为笑柄。   赤壁之战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群雄纷争的局面,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对于这场战争,当时很多人都想不到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接着又趁势夺取荆州的一代枭雄曹操竟败于黄口孺子周郎之手。   曹操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蒋干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二过江东大有关系。   曹操所带的北方之兵不习水战,幸得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此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之法,周瑜一直视为心腹之患,久欲除之而难以下手。恰巧自报奋勇说降周瑜的蒋干过江来了。周瑜略施小计,让蒋干盗得蔡张二人写给他的密信,致使曹操错杀了二将。然而周郎破曹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避难江东的庞统虽想出了连环计,但如何让庞统平安过江,又如何使曹操不生疑窦?正在周瑜为此发愁的时候,蒋干又来了。是他把庞统引见给曹操,曹操轻信了名士庞统献的连环计,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蒋干两次过江,两次中计。不仅葬送了曹魏的83万人马,连曹操本人也差点命丧黄泉。难怪后人评价蒋干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 蒋干其实蒋干不是没有学问。他和周瑜自幼同窗受业,琴棋书法无所不能,四书五经也早已烂熟于心。他也不是没有胆量,在两军对垒,周瑜杀了曹魏使臣的刀光剑影之中主动请缨,驾一叶扁舟去说降统兵数万的东吴大都督。特别是第二次过江,面对恶语相加而又心胸狭窄东吴统帅,他置生死于度外,据理力争。然而,他确实是个狗屁不通的蠢才,是个两脚书橱式的笨蛋。虽有一肚子学问,却一点也没用到点子上,只能干些别人瞌睡来了,他赶紧送个枕头的蠢事,最后葬送了他为之效忠的曹魏军队。 新三国 李木戈饰蒋干由此看来一个人有学问是一回事,会不会办事又是一回事。西汉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虽然出身卑贱又没什么学问,却成了击败匈奴的一代名将。而有着一肚子学问的蒋干却干一件事坏一件事,成为后人谈笑的资料。   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虽早已被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吞没了,但蒋干式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绝迹。这种人可能是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会发表各种评论,更会引经据典的高谈阔论,但遇到具体问题不仅拿不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甚至连一件很小的事都办砸了。对这种只会说不会干、关键时刻迷迷糊糊分不清是非的蠢才,最好的办法还让他到第一线摔打磨练一番,在实践中学点真本领,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编辑本段蒋干盗书 蒋干盗书  歇后语: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   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箭拔弩张,准备大战一场。   蒋干,字子翼,是曹操手下的谋士。他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免得大动干戈。曹操闻知大喜,亲自置酒为蒋干送行。   这天,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部下传报“故人蒋干相访”。周瑜闻讯,已经猜出蒋干来意,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连忙吩咐众将依计而行,随后带着众人亲出帐门迎接。二人相见,寒暄一番,周瑜挽着蒋干手臂同入大帐,设盛宴款待蒋干,请文武官员都来作陪。席上,周瑜解下佩剑交给一员大将,命他掌剑监酒,吩咐道:“蒋干和我是同窗契友,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操的说客,诸位不要心疑。今日宴席之上,只准共叙朋友旧交,有人提起两家战事,即席斩首!”蒋干听了,面色如土,哪敢多言!周瑜又对蒋干说道:“我自领兵以来,滴酒不饮,今日故友相会,正是:江上遇良友,军中会故知。定要喝它个一醉方休!”说罢,传令奏起军中得胜之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周瑜举杯祝酒道:“在座各位,都是江东豪杰,今日之会,可称作群英会!真是—同窗契友会‘群英’,江东豪杰逞威风!”随后,乘着酒兴,起身舞剑作歌: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直喝得酩酊大醉。   宴罢,蒋干扶着周瑜回到帐中,周瑜说道:“很久没和子翼兄共寝,今夜要同榻而眠。”说着,朦朦胧胧地睡去。蒋干心中有事,想起在曹操面前曾经夸下海口,不知回去如何交代,听听外面鼓打二更,哪里还睡得着?他见周瑜鼾声如雷,便摸到桌前,拿起一叠文书偷看起来。正翻着,忽见里面有一封书信,细看却是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看罢,大吃一惊,慌忙把信藏在衣内。再要翻其它文书,却听周瑜梦中呓语:“子翼,我数日之内,定叫你看曹操首级!”蒋干口中含糊答应着,连忙吹了灯,匆匆睡下。   清晨,有人入帐叫醒周瑜,说道:“江北有人来……”周瑜急忙止住他,看看蒋干,蒋干只装熟睡。周瑜和那人轻轻走出帐外,又听那人低声说道:“蔡瑁、张允说,现在还不能下手……”声音越来越低。蒋干心中着急,可又不敢乱动。不一会儿,周瑜回来躺下睡了。蒋干等周瑜睡熟,偷偷地爬起来,径直走出军营,守营军士也不阻拦。他来到江边,寻着小船,飞一般驰过长江,回见曹操。   其实,这一切都是周瑜定下的反间计。他知道曹军中只有蔡、张二将精通水战,便设下此计,想借曹操之手杀掉这两个人。曹操果真上了当,斩了蔡瑁、张允。等到事后曹操省悟过来,已经晚了,只好另换了两个水军都督。结果,赤壁一战,曹操水军一败涂地。 编辑本段蒋干中计概述 群英会蒋干中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 结尾 曹操中计杀蔡、张。   10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故事梗概  曹操率兵东指。东吴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战信后,即毁书斩使,以表白抵抗的决心。于是引发了曹操与东吴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战。周瑜打了胜仗,但他仍能谨慎从事,进行调查研究,连夜暗窥曹营。周瑜发现曹操水军的指挥官是从刘表手下归降曹操的蔡瑁、张允,这两人“深得水军之妙”,是东吴破曹的主要障碍,周瑜就产生了“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的打算。曹操正在为破东吴无策发愁时,忽有曹营中的幕僚蒋干出来自荐,   说愿意去东吴说服周瑜前来归降,而且表示保证能完成任务。周瑜听说老同学蒋干来访,就决定利用施行反间之计。周瑜先在大会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叙朋友交情”,不提“军旅之事”的规矩,封住蒋干的口。进而周瑜又向蒋干显示江东英杰云集,“兵精粮足”的实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断绝蒋干说降的念头。在夜间,周瑜与蒋干“抵足而眠”,佯装酒醉酣睡,诱使蒋干偷走一封伪造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还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来暗联络的情节给蒋干看,让蒋干对书信确信无疑。蒋干原为没有完成说降周瑜的使命发愁,幸亏得了这份重要“情报”,就连夜溜回曹营去报功。曹操看了这封信大怒,喝令杀了蔡、张二将。周瑜的反间计终于获得成功。 原文  却说周瑜送了玄德,回至寨中,鲁肃入问曰:“公既诱玄德至此,为何又不下手?”瑜曰:“关云长,世之虎将也,与玄德行坐相随,吾若下手,他必来害我。”肃愕然。忽报曹操遣使送书至。瑜唤入。使者呈上书看时,封面上判云:“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瑜大怒,更不开看,将书扯碎,掷于地下,喝斩来使。肃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瑜曰:“斩使以示威!”遂斩使者,将首级付从人持回。随令甘宁为先锋,韩当为左翼,蒋钦为右翼。瑜自部领诸将接应。来日四更造饭,五更开船,鸣鼓呐喊而进。   却说曹操知周瑜毁书斩使,大怒,便唤蔡瑁、张允等一班荆州降将为前部,操自为后军,催督战船,到三江口。早见东吴船只,蔽江而来。为首一员大将,坐在船头上大呼曰:“吾乃甘宁也!谁敢来与我决战?”蔡瑁令弟蔡壎前进。两船将近,甘宁拈弓搭箭,望蔡壎射来,应弦而倒。宁驱船大进,万弩齐发。曹军不能抵当。右边蒋钦,左边韩当,直冲入曹军队中。曹军大半是青、徐之兵,素不习水战,大江面上,战船一摆,早立脚不住。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周瑜又催船助战。曹军中箭着炮者,不计其数,从巳时直杀到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   曹军败回。操登旱寨,再整军士,唤蔡瑁、张允责之曰:“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蔡瑁曰:“荆州水军,久不操练;青、徐之军,又素不习水战。故尔致败。今当先立水寨,令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每日教习精熟,方可用之。”操曰:“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于是张、蔡二人,自去训练水军。沿江一带分二十四座水门,以大船居于外为城郭,小船居于内,可通往来,至晚点上灯火,照得天心水面通红。旱寨三百余里,烟火不绝。   却说周瑜得胜回寨,犒赏三军,一面差人到吴侯处报捷。当夜瑜登高观望,只见西边火光接天。左右告曰:“此皆北军灯火之光也。”瑜亦心惊。次日,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乃命收拾楼船一只,带着鼓东,随行健将数员,各带强弓硬弩,一齐上船迤逦前进。至操寨边,瑜命下了矴石,楼船上鼓乐齐奏。瑜暗窥他水寨,大惊曰:“此深得水军之妙也!”问:“水军都督是谁?”左右曰:“蔡瑁、张允。”瑜思曰:“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正窥看间,早有曹军飞报曹操,说:“周瑜偷看吾寨。”操命纵船擒捉。瑜见水寨中旗号动,急教收起矴石,两边四下一齐轮转橹棹,望江面上如飞而去。比及曹寨中船出时,周瑜的楼船已离了十数里远,追之不及,回报曹操。   操问众将曰:“昨日输了一阵,挫动锐气;今又被他深窥吾寨。吾当作何计破之?”言未毕,忽帐下一人出曰:“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曹操大喜,视之,乃九江人,姓蒋,名干,字子翼,现为帐下幕宾。操问曰:“子翼与周公瑾相厚乎?”干曰:“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操问:“要将何物去?”干曰:“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操甚喜,置酒与蒋干送行。   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命传报:“故人蒋干相访。”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闻干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众皆应命而去。瑜整衣冠,引从者数百,皆锦衣花帽,前后簇拥而出。蒋干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瑜拜迎之。干曰:“公瑾别来无恙!”瑜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干愕然曰:“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奈何疑我作说客也?”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干曰:“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遂同入帐。   叙礼毕,坐定,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须臾,文官武将,各穿锦衣;帐下偏裨将校,都披银铠:分两行而入。瑜都教相见毕,就列于两傍而坐。大张筵席,奏军中得胜之乐,轮换行酒。瑜告众官曰:“此吾同窗契友也。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家说客。公等勿疑。”遂解佩剑付太史慈曰:“公可佩我剑作监酒:今日宴饮,但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太史慈应诺,按剑坐于席上。蒋干惊愕,不敢多言。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饮至半醋,瑜携干手,同步出帐外。左右军士,皆全装惯带,持戈执戟而立。瑜曰:“吾之军士,颇雄壮否?”干曰:“真熊虎之士也,”瑜又引干到帐后一望,粮草堆如山积。瑜曰:“吾之粮草,颇足备否?”干曰:“兵精粮足,名不虚传。”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干曰:“以吾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执干手曰:“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   瑜复携干入帐,会诸将再饮;因指诸将曰:“此皆江东之英杰。今日此会,可名群英会。”饮至天晚,点上灯烛,瑜自起舞剑作歌。歌曰:“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周瑜携蒋干同睡  至夜深,干辞曰:“不胜酒力矣。”瑜命撤席,诸将辞出。瑜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于是佯作大醉之状,携干入帐共寝。瑜和衣卧倒,呕吐狼藉。蒋干如何睡得着?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起视残灯尚明。看周瑜时,鼻息如雷。干见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乃起床偷视之,却都是往来书信。内有一封,上写“蔡瑁张允谨封。”干大惊,暗读之。书略曰:“某等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先此敬覆。”干思曰:“原来蔡瑁、张允结连东吴!”遂将书暗藏于衣内。再欲检看他书时,床上周瑜翻身,干急灭灯就寝。瑜口内含糊曰:“子翼,我数日之内,教你看操贼之首!”干勉强应之。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操贼之首!……”及干问之,瑜又睡着。干伏于床上,将近四更,只听得有人入帐唤曰:“都督醒否?”周瑜梦中做忽觉之状,故问那人曰:“床上睡着何人?”答曰:“都督请子翼同寝,何故忘却?”瑜懊悔曰:“吾平日未尝饮醉;昨日醉后失事,不知可曾说甚言语?”那人曰:“江北有人到此。”瑜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只妆睡着。瑜潜出帐。干窃听之,只闻有人在外曰:“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后面言语颇低,听不真实。少顷,瑜入帐,又唤:“子翼。”蒋干只是不应,蒙头假睡。瑜亦解衣就寝。   干寻思:“周瑜是个精细人,天明寻书不见,必然害我。”睡至五更,干起唤周瑜;瑜却睡着。干戴上巾帻,潜步出帐,唤了小童,径出辕门。军士问:“先生那里去?”干曰:“吾在此恐误都督事,且告别。”军士亦不阻当。干下船,飞棹回见曹操。操问:“子翼干事若何?”干曰:“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操怒曰:“事又不济,反为所笑!”干曰:“虽不能说周瑜,却与丞相打听得一件事。乞退左右。” 曹操喊来 蔡瑁 张允  干取出书信,将上项事逐一说与曹操。操大怒曰:“二贼如此无礼耶!”即便唤蔡瑁、张允到帐下。操曰:“我欲使汝二人进兵。”瑁曰:“军尚未曾练熟,不可轻进。”操怒曰:“军若练熟,吾首级献于周郎矣!”蔡、张二人不知其意,惊慌不能回答。操喝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头帐下,操方省悟曰:“吾中计矣!”后人有诗叹曰:“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蔡张卖主求生计,谁料今朝剑下亡!”众将见杀了张、蔡二人,入问其故。操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乃谓众将曰:“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众皆嗟呀不已。   操于众将内选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以代蔡、张二人之职。细作探知,报过江东。周瑜大喜曰:“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肃曰:“都督用兵如此,何愁曹贼不破乎!”瑜曰:“吾料诸将不知此计,独有诸葛亮识见胜我,想此谋亦不能瞒也。子敬试以言挑之,看他知也不知,便当回报。”正是:还将反间成功事,去试从旁冷眼人。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成语:()布衣裳是什么
成语:(粗)布衣裳
关于粗布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被褐藏辉】:被:通“披”,散开;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身穿粗布衣服,怀中藏着宝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被褐怀宝】:被:通“披”,散开;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身穿粗布衣服,怀中藏着宝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被褐怀玉】: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褐怀珠】: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宝珠。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布裙荆钗】:粗布做的裙,荆条做的钗。旧时形容贫家女子服饰俭朴。
【钗荆裙布】: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形容妇女装束朴素。
【粗衣粝食】:粝:粗米。穿粗布衣,吃粗米饭。形容生活水平很低。也指不追求生活享受。
【短褐不全】:短褐:粗麻布短衣。粗布短衣还破旧不完整。形容生活贫苦。
【短褐椎结】:短褐:粗布短衣;椎结:把头发挽成椎形。穿着粗布短衣,挽着椎形发髻。指古代贫苦劳动人民的装束。
【短褐不完】:短褐:粗布短衣,古代贫贱者或僮竖之服;完:完整。粗布短衣还破旧不完整。形容生活贫苦,衣衫破烂。
【葛巾布袍】: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戴葛布头巾穿粗布衣服。指隐士或道士的服饰。
【葛巾野服】:葛巾:用葛布缝制的头巾。戴葛布头巾,穿乡野粗布衣服。指隐士或道士的服饰。
【褐衣不完】:褐:粗布衣服。连粗布衣服也穿不周全。形容生活困苦。
【褐衣蔬食】:褐衣:粗布衣服;蔬食:粗糙的饭食。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形容生活困苦。
【荆钗布袄】:荆:灌木名;钗:妇女的发饰。荆枝为钗,粗布为衣。形容妇女装束简陋寒素。
【荆钗布裙】: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形容妇女装束朴素。
【荆钗裙布】:荆:灌木名;钗:妇女的发饰。荆枝为钗,粗布为裙。形容妇女装束简陋寒素。
【粝食粗衣】:粝:粗米。粗布衣服,粗劣的食品。比喻生活清苦。
【芒屩布衣】:屩:麻草鞋。穿着草鞋和粗布衣服。形容衣着朴素。
【披褐怀金】:披:穿着;褐:粗布衣服。穿粗布衣服,而怀藏金玉。比喻表面平常而内里丰富。
【裙布钗荆】:钗:妇女的发饰;荆:灌木名。荆枝为钗,粗布为裙。形容妇女装束简陋寒素。
【食淡衣粗】:吃清淡食物,穿粗布衣服。形容生活朴素。
【裋褐不完】:裋褐:古代仆役所穿的短衣。粗布短衣还破旧不完整。形容生活贫苦。
【韦裤布被】:韦:熟皮叫韦,生皮称革。熟皮作裤子,粗布作被。形容生活很节俭。
【无衣无褐】:褐:本指粗毛布,引申为粗布衣服。没有御寒的衣服。形容生活贫困艰辛。
【衣褐怀宝】:衣:穿;褐:粗布衣服。外面穿着粗布衣,内心藏有珍宝。比喻人外表朴素而内藏真才。
【缊褐瓢箪】:缊:旧棉花,乱麻。褐:粗布衣服。瓢:饮水用具。箪:盛饭的竹器。身上穿粗布衣服。饮食用的是瓢、箪。形容生活非常清苦。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天下反覆兮,火欲殂”的意思是什么?
天下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大变,火焰将熄。大致是指汉室将崩,天下将乱。原句出自《三国演义》徐庶投奔刘备吟唱的歌,原文片段如下:“玄德回马入城,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歌曰:“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玄德闻歌,暗思:“此人莫非水镜所言伏龙、凤雏乎?”遂下马相见,邀入县衙。问其姓名,答曰:“某乃颍上人也,姓单,名福。久闻使君纳士招贤,欲来投托,未敢辄造;故行歌于市,以动尊听耳。”玄德大喜,待为上宾。”片段中,徐庶因天下大乱投奔刘备,徐庶投奔刘备后,非常受器重。他几次用计打败曹兵,令曹操震惊。曹操程昱的计策,把徐庶的母亲接到许昌,再摹仿她的笔体写信让徐庶来。徐庶是孝子,接信向刘备辞行。刘备送别许庶,依依不舍。不想徐庶走了几里又拍马返回,向刘备保荐诸葛亮。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8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