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字的成语「习以成俗」

2023年06月04日成语大全126

成语“习以成俗”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習以成俗
成语读音:xí yǐ chéng sú
成语简拼:XYCS
成语注音:ㄒ一ˊ 一ˇ ㄔㄥˊ ㄙㄨ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习以成风
成语出处:《魏书 高允传》:“虽条旨久颁,而俗不革变。将由居上者未能悛改,为下者习以成俗,教化陵迟,一至于斯。”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俗:习惯。长期以来就是这样做,成了习俗。
成语用法:习以成俗作宾语、定语;指成为习俗。
成语造句:这已经成为习以成俗的事情了
英文翻译:get accustomed to something

成语“习以成俗”的扩展资料

1.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什么意思
意思: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出处:《礼记·学记》
作者:佚名
节选: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翻译:(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扩展资料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著《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赏析:
文章的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来自gyjslw.com
2. 试说风习之由 精英文化如何转化成俗文化
清代刘献廷的《广阳杂记》我好几年前曾购得一册,浏览之,觉得其思想通脱、见解明达,能开人心智。其卷二云:
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唱歌看戏者,此性天中之诗与乐也;未有不看小说听说书者,此性天中之书与春秋也;未有不信占卜祀鬼神者,此性天中之易与礼也。圣人六经之教,原本人情。
作者将社会的文化分为两大类:诗、乐、书、春秋、易、礼,为上层社会的精英文化;而百姓的唱歌、看戏、看小说、听说书、信占卜、祀神鬼,为下层民间的俗文化。并相应地看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主流的上层精英文化实本于民间的日常人情,主张“因其势而利导之”。
因势利导的实质在于如何将上层精英文化转化为俗文化。转化,需要做创造性的工作,不能照搬“六经”的高头讲章,对大众讲什么大道理,而需要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合乎人情物理的形式与内容,方能耸动其耳目,从而入脑入心。比如宋代的“说话”(即说书),就是一种成功的俗文化。罗烨的《醉翁谈录》谈到当时说书的社会效果时说:
说国贼怀奸从佞,遣愚夫等辈生嗔;说忠臣负屈衔冤,铁心肠也须下泪。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论闺怨,遣佳人绿惨红愁。说人头厮挺,令羽士快心;言两阵对圆,使雄夫壮志……
说书感动人的效果,居然使妇人愚夫都为之生气落泪,其中的教化功能自然已经发挥了作用。当时社会所欲提倡的仁义忠孝的主流思想文化,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说书形式和相应的审美活动而深入人心,潜移之,默化之,逐渐成了庶民百姓日常处世待物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这比天天对着大众直接讲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之类的上层文化,当然效果要好得多。关于倡导一种思想或行为规范,前人还有相当切实的论述,元代的李冶说:
世之劝人以学者,动必诱之以道德之精微,此可为上性言之,非所以语中下者也。上性者常少,中下者常多,其诱之也非其所,则彼之昧者日愈惑,顽者日愈菾。是其所以益之者,乃所以损之也。大抵今之学,非古之学也。今之学不过为利而勤,为名而修尔;因其所为而引之,则吾之劝之者易以入,而听之者易以进也。(见《颜氏家训·勉学篇注》
这段话说得很好,李冶看到了两种文化之间转化的关键。他认为,芸芸众生考虑问题不可能像少数社会精英那样,会去思索某件事物的微言大义和深远影响,他们习惯于采取直观现实的态度,因此需要诱之以一种切实的好处。比如封建社会,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语。因为在那时,要取得社会地位,过上优越的物质生活,做“人上人”就必需入仕途,而入仕的途径是应科举,科举考的又是代圣人立言的八股。于是读圣人书、习八股文就自然风行。
因此国家政策对风习的影响具有示范意义,胜于一般的教育和训导。比如以赚钱与否论英雄等等,均可不教而使趋之若鹜,其故盖因实际政策使然,现实生活的诱导乃是最有力的教育。顾炎武的《日知录·两汉风俗》在论及曹操的用人政策时说:
孟德既有冀州,崇奖?’弛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诈迭进,奸逆萌生。故董昭太和之疏,已谓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
曹操是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他的用人政策乃是从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出发,对于增强曹魏的实力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历来为人所称道。然而曹操毕竟不是思想家,一时的变不能替代常规的治国方针,他的用人政策在带来富国强兵的同时,也使东汉以来尊崇节义的风气遭到了破坏。董昭疏中所言,就是当时的一个实际情况。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发表过很好的见解,他认为:“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也。”他把正常的礼制(即“常经”)与一时的变通(即“变”)作了区分,指出超出常规之外的“变”并非不能用,而要有前提条件。曹操的用人政策是“变”之方,可用于一时,倘将其当作“常经”来使用,其对于风习的流弊自然不言而喻。
刘献廷“六经本于民间文化”和顾炎武“国家政策影响风俗”的见解,都值得人们深长思之。来自gyjslw.com
3. 成语有成习字的成习有哪些
习以为常_金山词霸【拼 音】:xí yǐ wéi cháng 【解 释】:习:习惯;常:平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平常了. 【出 处】:《魏书·临淮王传》:“将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后族;故无妾媵;习以为常.” 【示 例】:教师在课堂上应在学生~的地方挖掘出新东西来;这样才有吸引力. 积习难改_金山词霸【拼 音】:jī xí nán gǎi 【解 释】:积习:长期养成的习惯.长期养成的习惯难以一下改正. 【出 处】:巴金《论自己的创作·小序》:“真是积习难改;拿起笔;就像扭开了龙头;水荷荷地流个不停.” 【示 例】:青少年很容易沾染上一些不良嗜好;如不及时改正;~;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来自gyjslw.com
4. 有习开头的成语吗?
习非成是 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 习惯成自然 习惯了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习俗移性 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习性。 习焉不察 习:习惯;焉:语气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习以为常 习:习惯。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习与性成 性:性格。长期习惯于怎样,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有习惯成自然的意思。 习故安常 指习惯于规。 习以成俗 俗:习惯。长期以来就是这样做,成了习俗。来自gyjslw.com
5. 习以什么什么成语
习故安常xí gù ān cháng[释义] 〖解释〗指习惯于规。[语出] 〖出处〗陈炽《〈盛世危言〉序》:“中国乃闭关绝市而不能,习故安常而不可。”[例句] 〖示例〗习以成俗xí yǐ chéng sú[释义] 〖解释〗俗:习惯。长期以来就是这样做,成了习俗。[语出] 〖出处〗《魏书·高允传》:“虽条旨久颁,而俗不革变。将由居上者未能悛改,为下者习以成俗,教化陵迟,一至于斯。”[例句] 〖示例〗来自gyjslw.com
6. 《宋史·食货志上一》记载:“(仁宗时)承平寖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D  A从材料信息无从反映;B显然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习以成俗”指的是土地兼并之风,“重禁莫能止”指的是土地兼并现象无法解决;土地兼并现象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根本无法解决,C项表述不正确。据“占田无限”和“重禁莫能止”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这种现象进一步发展会激化社会矛盾,所以D正确。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83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