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言”「口出大言」

2022年08月13日成语大全30

成语“口出大言”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kǒu chū dā yán
成语简拼:KCDY
成语注音:ㄎㄡˇ ㄔㄨ ㄉㄚ 一ㄢ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口出狂言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御者见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脚观看。”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说大话。形容说话狂妄。
成语用法:口出大言作谓语、宾语;指讲大话。
成语造句:某家好意劝你,乐得两邦和好;你反口出大言!不必多言,放马来罢。(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回)
英文翻译:boast <utter bold words>

成语“口出大言”的扩展资料

1. 带言和口的四字成语
带言和口的四字成语:
闭口不言
【拼音】:bì kǒu bù yán
【解释】:紧闭着嘴,什么也不说。
【出处】:西汉·桓宽《盐铁论·刺复》:“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倪大夫闭口不言。”
【示例】:他~这件事。
【近义词】:爱口识羞、哑口无言
【反义词】:畅所欲言、振振有词
【语法】:作谓语、宾语;比喻人因各种原因而不说话
顿口无言
【拼音】:dùn kǒu wú yán
【解释】:张口结舌,说不出话。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四回:“王庆被范全说得顿口无言。”
【示例】: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
【近义词】:张口结舌、哑口无言
【反义词】:伶牙俐齿
【语法】:作谓语、状语;形容张口结舌
金口玉言
【拼音】:jīn kǒu yù yán
【解释】: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出处】:晋·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沈默。使吾子栖迟穷巷,守此困极。”
【示例】:拜舞已毕,天子~,问道:“卿是许武之弟乎?”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近义词】:金科玉律、金口玉牙、金口玉音
【语法】:作主语、宾语;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
口出大言
【拼音】:kǒu chū dā yán
【解释】:说大话。形容说话狂妄。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御者见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脚观看。”
【示例】:某家好意劝你,乐得两邦和好;你反~!不必多言,放马来罢。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回
【近义词】:口出狂言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讲大话
讷口少言
【拼音】:nè kǒu shǎo yán
【解释】:讷口:不善于说话。不善言谈,说话不多。
【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近义词】:沉默寡言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不善言谈
钳口不言
【拼音】:qián kǒu bù yán
【解释】:钳口:闭口。闭着嘴不说话。
【出处】:《庄子·田子方》:“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吾所学者,直土梗耳!”
【示例】:遇廷争则~,罗谴责则引身潜避。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六
【近义词】:缄口不言
【反义词】:口若悬河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不说话
哑口无言
【拼音】:yǎ kǒu wú yán
【解释】:哑口:象哑巴一样。象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他也有儿子,少不也要娶媳妇。看三朝可肯放回家去?闻得亲母是个知礼之人,亏他怎样说了出来?’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示例】: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
【近义词】:张口结舌、默默无闻、理屈词穷
【反义词】: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口若悬河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惊讶等
有口难言
【拼音】:yǒu kǒu nán yán
【解释】:言:说。虽然有嘴,但话难以说出口。指有话不便说或不敢说。
【出处】:宋·苏轼《醉睡者》诗:“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示例】: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
【近义词】:有口难分、有苦难言、难言之隐
【歇后语】:大姑娘说媒;糯米糕粘嗓子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有难言之隐
闭口无言
【拼音】:bì kǒu wú yán
【解释】:闭住嘴巴不言语。形容对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觉得理亏而无话可讲时的情态。参见“闭口不言”。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关胜连忙答礼,闭口无言,手脚无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五回:“一席话说得朱博如闭口无言,只得别去。”
【示例】:刘家父女只剩了彼此瞪着,已无话可讲;祥子是~。 ★老舍《骆驼祥子》十五
【近义词】:哑口无言
【反义词】:口若悬河
【语法】:作谓语、状语;指沉默
杜口绝言
【拼音】:dù kǒu jué yán
【解释】:犹言杜口无言。
【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阿逾陀国》:“昔以舌毁大乘,今以舌赞大乘,补过自新,犹为善矣,杜口绝言,其利安在?”
【近义词】:杜口无言、杜口结舌、杜口绝舌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无言以对
杜口无言
【拼音】:dù kǒu wú yán
【解释】:闭住嘴巴,不出一言。
【出处】:《晋书·吉挹传》:“挹辞气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陨,将吏持守,用不即毙,遂乃杜口无言,绝粒而死。”
【近义词】:杜口绝言、杜口结舌、杜口木舌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无言以对
缄口不言
【拼音】:jiān kǒu bù yán
【解释】:缄:封闭。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
【出处】:《明史·何遵传》:“正德间,给事、御史挟势凌人,趋择便,凡朝廷大阙失,群臣大奸恶,缄口不言。”
【示例】:商民工匠,见诸官绅,皆~,恐犯当道之怒,祸生不测云。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商务》
【近义词】:缄口无言
【反义词】:口若悬河
【语法】:作谓语;形容沉默不语
缄口无言
【拼音】:jiān kǒu wú yán
【解释】:缄口:闭着嘴。闭着嘴,不说话。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师云:‘汝若不会,老僧即缄口无言。’”
【近义词】:缄口不言、哑口无言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金口御言
【拼音】:jīn kǒu yù yán
【解释】:旧时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同“金口玉音”。
【出处】:聂绀弩《独夫之最后》:“一个大人物,真像金口御言,有鬼神相助似的,说什么就是什么。”
【示例】:我们不能把他的话当作~。
【近义词】:金口玉牙、金口玉言、金口玉音
【语法】:作主语、宾语;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
口不择言
【拼音】:kǒu bù zé yán
【解释】:指情急时说话不能正确用词表达或指说话随便。
【出处】:《北史·魏艾陵伯子华传》:“性甚褊急,当其急也,口不择言,手自捶击。”
【示例】:周近他居然这样~,他怎么能这样说!
★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
【近义词】:口无遮拦
【反义词】:妙语连珠
【语法】: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紧急情况
口出狂言
【拼音】:kǒu chū kuáng yán
【解释】:嘴里说出狂妄自大的话。指说话狂妄、放肆。也指胡说八道。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宋江听得,慌忙过来看时,却是‘九纹龙’史进,‘没遮拦’穆弘,在阁子内吃得大醉,口出狂言。”
【示例】:刺客姓李名景纯,直隶正定府人。身体短悍,面貌凶恶。手脚系以铁锁,依然~,侮蔑政府。 ★老舍《赵子曰》二十三
【近义词】:大言不惭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说话
【成语故事】:隋朝时期,杨广谋取太子之位,在宇文述的鼓动下,借机陷害姓李的人,于是天下姓李的人纷纷逃避。惟独李靖不信邪,他到庙宇求卜,他当众口出狂言想有成为天子的非分之想,可惜卦象显现他只是一个辅臣而已,他只有待时而动了
口无择言
【拼音】:kǒu wú zé yán
【解释】:指出口皆合道理,无需选择。
【出处】:《孝经·卿大夫章》:“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后汉书·刘般传》:“数年,扬州刺史观恂荐般在国口无择言,行无怨恶,宜蒙旌显。”
【示例】:心根孝友,器包礼乐,动蹑思后,故~。 ★唐·张说《赠吏部尚书萧公神道碑》
【近义词】: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巧言利口
【拼音】:qiǎo yán lì kǒu
【解释】:巧伪的言辞,锋利的口辩。
【出处】: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三人皆诈伪,巧言利口以进其身。”
【示例】:妄惑朱紫,诋败朝政,疑间亲贤,~。
★南朝·齐·东昏侯《诛谢朓诏》
【近义词】:伶牙俐齿
【反义词】:笨嘴拙舌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人口才好
轻言肆口
【拼音】:qīng yán sì kǒu
【解释】:指说话轻率、放肆。
【出处】:《旧唐书·张玄素传》:“近代宋孝武轻言肆口,侮弄朝臣,攻其门户,乃至狼狈。”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
信口胡言
【拼音】:xìn kǒu hú yán
【解释】:随口乱说。指毫无根据、不负责任地瞎说。
【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一回:“这里什么去处,你敢信口胡言!”
【示例】:请不要相信他的~
【近义词】:信口开河、信口胡诌
【语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随口乱说
直口无言
【拼音】:zhí kǒu wú yán
【解释】:犹言哑口无言。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众人被他骂的直口无言。”
【近义词】:哑口无言
【反义词】:口若悬河
【语法】:作定语、状语;指无话可说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成语口出大言是什么意思
口出大言说大话。形容说话狂妄。[拼音] [kǒu chū dà yán][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御者见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脚观看。”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什么是口出惊世骇俗言?
不少小人物,总爱视“大言”为狂言的同义语,因此在尊者面前显得唯唯诺诺,毫无生气可言。其实,唯其人微,才不能唯尊者马首是瞻,才更需要独特的惊世骇俗之言,才能引人注目,令人洗耳恭听,最终使自己伴随妙语脱颖而出。唐代宰相李绅位尊名盛,他出使淮南时,一律不接见下人。小小书生张祜偏要结识一下这个大人物,他先写了名帖,署名“钓鳌客”。李绅一见这名帖顿生怒气,于是破例召见了他。为了给对方一顿羞辱,李绅故意问:“秀才既懂得钓鳌,那么用什么东西作钓竿呢?”张祜脱口便道:“用长虹!”李绅再问:“用什么作钓钩?”张祜大气张扬:“用新月!”李绅再问:“用什么作钓饵呢?”张祜大笑:“用我作钓饵,当然也就不难钓到大鳌啦!”听到这些话,他高兴地款待了这个口出狂言的书生,对饮聊天,不亦悦乎。显然,张祜能折服李绅这个大人物,用的正是大言惊骇之法,以磅礴气势给了对方强烈刺激,其才华才最终得到大人物的认可。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什么口大什么成语
破口大骂
凶狠恶毒地大骂。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茶房未及开口,那女人已经破口大骂起来。”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例】:沙龙~,所有十一家猎户俱是他一人承当。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九十三回。王朔《浮出海面》九:“但一谈到生意钱财就会立刻变得冷若冰霜、锱珠必较,有时还会吵得面红耳赤、破口大骂。”
【近义词】:口出不逊、含血喷人 、出言不逊
【反义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文质彬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猜成语一个人张大嘴巴口前有个言
【食言而肥】解释: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拼音:shí yán ér féi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同义词:言而无信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看图猜成语一个人张大嘴嘴上有个言字
【解释】张大的嘴巴吞吐了个“言”字——>吃言——>食言;图片中人的肚子是胖胖的——>肥;因为成语是食言而肥。
【读音】shí yán ér féi 
【释义】《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记载,有一次鲁哀公请吃饭,席间大夫孟武伯故意对哀公的宠臣郭重说:“你怎么长得这样胖啊?” 因为孟武伯屡次不履行诺言,哀公便借机讥刺他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意思是说,经常吃下自己的诺言,怎么能不胖?后用“食言而肥”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近义词】
1、言而无信 [ yán ér wú xìn ] 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
出 处:《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2、出尔反尔 [ chū ěr fǎn ěr ]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今指说了又翻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出 处:《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反义词】
1、一诺千金 [ yī nuò qiān jīn ]  答应一句话有千金的价值。形容说话算数,很讲信用。诺:诺言。
出 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2、一言九鼎 [ yī yán jiǔ dǐng ]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出 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求教,“因为一句无心之言而招来大祸”的成语
祸从口出汉语成语:huò cóng kǒu chū释义:意为灾祸从嘴里产生出来。泛指说话不谨慎容易惹祸。出 处:晋·傅玄《口铭》同义词:言多必失,直言贾祸。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8. 什么是口什么什么言
口不择言口出大言口出狂言口吟舌言口无择言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9. 大+口=()
多元输入法(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可以打出:大+口=【夻】=【因】。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0. 成语口出大言是什么意思
口出大言说大话。形容说话狂妄。[拼音] [kǒu chū dà yán][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御者见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脚观看。”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1. 成语口什么什么言
成语口什么什么言 :口不择言、口出狂言、口出大言、口无择言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2. “一到冉府上下看,左右端详主人现。横竖就是这样了,有误失口不敢言。” 成语
再住十天,不是成语,参考:http://www.fox2008.cn/ebook/gushilin/gshl2006/gshl20060720.html满意请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3. 口什么是什么的成语
口齿生香 口出不逊 口出大言 口出狂言 口传心授 口呆目瞪 口呆目钝 口多食寡 口耳并重 口耳相承 口耳相传 口耳之学 口沸目赤 口服心服 口腹之累 口干舌焦 口干舌燥 口含天宪 口惠而实不至 口讲指画 口角春风 口角风情 口角生风 口口声声 口口相传 口快心直 口蜜腹剑 口轻舌薄 口如悬河 口若悬河 口尚乳臭 口是心非 口是心苗 口说无凭 口似悬河 口诵心惟 口诵心维 口头禅 口吐珠玑 口吻生花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4. 上面一个“此”,下面一个“言”念什么,什么意思?
訾是一个汉字,读作zī/zǐ,本意是指“就餐”,引申义为“嘴边”、“鼻前”,该文字在《礼记·丧服》和《左传·昭公二十一年》等文献均有记载。
基本释义  :
1.[ zī ]姓。
2.[ zǐ ]说别人的坏话,诋毁(连—毁):不苟~议。
常用词语:
訾议、足訾、诹訾、訾笑、訾议、訾算、訾用、訾辱、訾度、訾咎、訾责。
訾姓:
拼音:zī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7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
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市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
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县)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
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于以国名省文简化为氏。
在三千多年前发祥于中原地区,有一个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娵氏,亦称訾陬氏、有娀氏,是远古“三皇”时期的著名的部落,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省的曲阜一带。传说,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訾娵氏部族女子。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在夏王朝时期建有皆陬国(今山东寿光一带),为诸侯国之一,其国君及民众大多称訾陬氏。訾氏,就是夏帝的喾妃,为訾娵氏女,其族后简称訾氏。
訾娵氏族人的后裔子孙有省文简化为单姓者,去“陬”字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汉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訾顺,在西汉成帝刘骜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陈留郡(今河南开封)爆发了“樊并起义”,当时河南尉氏人樊并等十三人发动农民起义,攻杀了陈留郡太守(今河南开封),夺取兵器,释放了被官府囚禁的农民。后樊并自称将军,建立了农民起义军。訾顺率军前往镇压,樊并的起义军在官军压力下,内部出现了叛徒李谭,其联络一帮人将樊并杀害,起义宣告失败。由于訾顺成功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因功被封为楼虚侯,赏千户,他就是该支訾娵氏的后裔族人。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周朝祭国訾城,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周王朝时期,有爵位为伯爵的姜姓祭国,时称祭伯,后晋为祭公。
当时的祭国故址在今河南省的郑州市中牟县一带,都城在今郑州市金水区祭城乡祭城村。该国筑有訾城(今河南中牟邵岗),由于其位置在东周京畿的东面,因此在历史上被称作“东訾”,伯爵,君主称“訾伯”或“祭伯”。
在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盘古王表记载为公元前1001~前947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976~前922年在位),祭国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叫祭公谋父,其邑地就在訾城,后出任周王室的卿大夫,历史上尊称其为“祭公”或“訾伯”。
祭公谋父是一位贤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辅佐周穆王的过程中,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周穆王曾向祭公谋父请教治国之道,祭公谋父以周文王、周武王两位先王治理国家为榜样指出:“治国靠的是德政,而不是暴政。不能轻易使用暴力,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宠爱亲戚疏远贤臣,要用中庸的方法治理国家。”他的这个观念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有一年,周穆王准备倾全国之力攻打犬戎民族,祭公谋父则劝说周穆王:“圣明的君王向来是光大自己的德政,而不炫耀自己的武力,用武力征服别人,早晚会带来严重后果的。”但是周穆王不听劝告,仍然率兵攻打犬戎,尽管战争最后取胜,但使得周王朝周边的各个民族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反感,再也不称臣纳贡了。
此后,周王朝国力一年不如一年,到了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周王朝竟然被少数民族犬戎打败,周幽王被杀,继位的周平王姬宜臼不得不迁都成周(今河南洛阳),以避犬戎。
到了东周初年,郑庄公姬寤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大力开疆拓土,为创建霸业,他将祭国视作郑国在中原地区的绊脚石,因此在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郑庄公四年,公元前740年)发兵一鼓吞灭了祭国。
后来,訾城又一度被齐国夺取吞并,祭公谋父的后裔子孙以及訾城之住民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訾氏正宗。
姜姓訾氏族人大多尊奉祭公谋父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东周訾城,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东周王室有一个邑地,名称也为訾城,其城紧靠黄河南岸,于周王朝的京畿范围之内,为了与祭国之“东訾”有所区分,史称其为“西訾”,地理位置就在今河南省的郑州市巩县西南部。
在訾城居住的周王室贵族后裔子孙中,很早即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巩訾族”,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訾娄,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訾娄,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邑地,地理位置在今山东省的济凝市下辖曲阜市息陬镇。
在史籍《左传·僖公十八年》中记载:“襄王十一年冬,邢人、狄人伐卫,围菟圃。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及朝众曰:‘苟能治之,毁请从焉。’众不可,而后师于訾娄,狄师还。”
周襄王姬郑十一年(卫文公姬辟疆十九年,鲁釐公姬申十九年,公元前641年),邢国人联合了北狄人攻击卫国的菟圃(今山东泗水),当时卫文公准备放弃菟圃,而大夫们皆认为不可,于是请求鲁釐公出兵支援。鲁、卫二国军队会师于峄山之北的訾娄,声势浩大,邢、狄二军见事不可为,于是退兵。
事后,作为感谢,卫文公就将訾娄之地送予鲁国(一说鲁釐公乘机以功霸占了訾娄)。后世著名的儒学大师孔子就诞生于訾娄。
在訾娄居住的卫国贵族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訾枝,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訾枝,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邑地,地理位置在今湖北省的宜昌市下辖枝江市,一说在今湖北省的荆门市钟祥县。
在史籍《左传·文公十六年》中记载:“顷王九年(姬壬臣,公元前610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
在訾枝地区居住的楚国贵族的后裔子孙中,很早就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宋国訾毋,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訾毋,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邑地,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的周口市鹿邑县马铺乡。
在史籍《左传·襄公十年》中记载:“简王二十四年(姬夷,公元前562年)楚子囊、郑子耳伐宋,师于訾毋。庚午,围宋,斗于桐门。”
在訾枝居住的宋国贵族的后裔子孙中,很早就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8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