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里”的成语「皮里阳秋」

2023年06月08日成语大全97

成语“皮里阳秋”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pí lǐ yáng qiū
成语简拼:PLYQ
成语注音:ㄆ一ˊ ㄌ一ˇ 一ㄤˊ ㄑ一ㄡ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指桑骂槐、委婉曲折
反义词:说一不二、心直口快、开门见山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 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皮里:内在;阳秋:即春秋;因晋简文帝之母名阿春;晋人避讳;改“春秋”为“阳秋”;春秋:即春秋笔法。对人物、事件的褒贬不在表面而在内里。
成语用法:皮里阳秋偏正式;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胸中褒贬,曰皮里阳秋。(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 事物譬类》)
英文翻译:criticize mentally <criticism kept to oneself>

成语“皮里阳秋”的扩展资料

1. 什么叫做“皮里阳秋”?
意思为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皮里阳秋,汉语成语,拼音为pí lǐ yáng qiū,偏正式;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出处:《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译文:谯国人桓彝被后看着他说:“褚季野有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说他表面不作评论,而内有所褒贬的。
扩展资料
1、皮里阳秋近义词:指桑骂槐
拼音为zhǐ sāng mà huái,意思为指着桑树数落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连动式;作主语、谓语、状语;含贬义。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
2、皮里阳秋反义词:心直口快
拼音为xīn zhí kǒu kuài,意思为性情直爽,有话就说。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出处:元·张国宾《罗李郎》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粮军,哥哥是好人。”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用皮里阳秋造句
1 张主任寻思着,要皮里阳秋说他几句,让他知道自大妄为的下场。2 是遯翁自己对她不满意,所以用这种皮里阳秋的笔法来褒贬。3 众兄弟互相望望,都没有说话,只是皮里阳秋地笑笑。
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皮里阳秋”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是什么意思?
皮里阳秋是一个中性词,不褒不贬。
它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pí lǐ yáng qiū。
释义: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皮里阳秋的同义词:皮里春秋
扩展资料:
“皮里阳秋”的成语典故:
1、《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其言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后因晋简文帝母名为郑阿春,敬讳“春”字,而改作“皮里阳秋”。
2、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 
3、宋代欧阳修《上胥学士偃启》:裹阳秋于皮里,不言备乎四时,吞云梦于胸中,兼容尽于一介。
4、宋代胡继宗《书言故事·事物譬类》:“胸中褒贬,曰皮里阳秋。”
5、清代龚自珍《调笑令》词:烹茗,烹茗,闲数东南流品。美人俊辩风生,皮里阳秋太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皮里阳秋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皮里阳秋”是什么意思?
释义:
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评论。“阳秋”即“春秋”,晋简文帝(司马昱)母郑后名阿春,避讳“春”字改称。这里用来代表“批评”,因为相传孔子修《春秋》,意含褒贬。
一、原文
“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二、出处
唐代房玄龄等著的《晋书》卷九十三 列传第六十三。
三、翻译
“谯国人桓彝被后看着他说:‘褚季野有皮里春秋。’说他表面不作评论,而内有所褒贬的。”
扩展资料:
近义词:皮里春秋
释义: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例句:这个人从不谈论别人的好坏,但皮里春秋,什么事他都有自己的看法。
出处:唐代房玄龄等人编著的《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翻译:“谯国人桓彝被后看着他说:‘褚季野有皮里春秋。’说他表面不作评论,而内有所褒贬的。”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皮里阳秋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是什么意思
皮里阳秋 [pí lǐ yáng qiū]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出 处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褚季野皮里阳秋。”例 句张主任寻思着,要~说他几句,让他知道自大妄为的下场。近反义词近义词指桑骂槐 皮里春秋反义词说一不二
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87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