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字开头的成语「耳濡目及」
成语“耳濡目及”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ěr rǔ mù jí成语简拼:ERMJ
成语注音:ㄦˇ ㄖㄨˇ ㄇㄨˋ ㄐ一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耳濡目击、耳濡目染、耳习目染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 gyjslw.com
成语解释:濡:沾湿。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成语用法:耳濡目及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
英文翻译:be influenced by what one constantly sees and hears
成语“耳濡目及”的扩展资料
1. 耳濡目染什么意思耳濡目染 ( ěr rú mù rǎn ) 解 释 :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濡:沾湿;染:沾染。) 出 处: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宋·朱熹《与汪尚书书》:“耳濡目染,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 示 例 :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近义词: 耳闻目睹、耳熟能详
gyjslw.com
2. 耳濡目染 什么意思?
耳濡目染
(
ěr
rú
mù
rǎn
)
解
释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
处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
示
例
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gyjslw.com
3. 耳濡目及成语是什么意思?
耳濡目染: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gyjslw.com
4. 耳濡目染,是什么意思?
耳濡目染
ěr
rú
mù
rǎn
【解释】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结构】联合式。
【用法】往往指人长期生活在某一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正音】濡;不能读作“xū”。
【辨形】濡;不能写作“儒”。
【近义词】耳闻目睹、耳熟能详
【辨析】~和“耳闻目睹”都有耳朵听见眼睛看见的意思。不同在于~强调经常听到看到;并不知不觉受到深刻影响;“耳闻目睹”强调亲自听到看到;受没受到影响不管。
【例句】小明父母是美术工作者;他平时~;从小就喜欢绘画。gyjslw.com
5. 耳濡目染的用法?它和耳熟能详的区别????????
耳濡目染
他写的都是那天耳濡目染的事情,所以写得特别生动形象。
错误原因:应该是耳闻目睹:耳濡目染和“耳闻目睹”都有耳朵听见眼睛看见的意思。不同在于耳濡目染强调经常听到看到;并不知不觉受到深刻影响;“耳闻目睹”强调亲自听到看到;受没受到影响不管。
耳熟能详
由于得自父母两大家族的遗传,汉棠先生对紫砂有天生禀赋,自幼耳熟能详。
错误原因:应该是耳濡目染:听得多了;就可以说得详尽细致。耳熟:听熟了;详:细说。用在这里不合适,应该用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的耳濡目染更合适。
发人深省
这篇报道使我发人深省。
错误原因:发人深省的意思是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已有使动的意思,结构重复了。可以改成这篇报道发人深省。
发愤图强
我祝愿中年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发愤图强,革命加拼命,勇攀世界科学高峰。
错误原因:应该是奋发图强
奋发图强与“发愤图强”在意义上有细微差别:“发愤图强”强调“下定决心”;奋发图强侧重“振奋精神”。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