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之()”的成语「城下之盟」

2022年08月15日成语大全55

成语“城下之盟”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
成语简拼:CXZM
成语注音:ㄔㄥˊ ㄒ一ㄚˋ ㄓ ㄇㄥ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反义词:自食其力、自强自力
读音纠正:盟,不能读作“mínɡ”。
错字纠正:盟,不能写作“蒙”。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盟:盟约;和约。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成语用法:城下之盟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成语造句: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
英文翻译:a treaty signed under coercion <humiliating treaty of peace>
日文翻译:城下(じょうか)の盟(ちか)い(一般に屈辱的な条約)
成语谜语:战败合约
成语故事:  楚国攻打宋国(在今河南商丘县)的时候,宋国国都被楚军重重包围。城里的宋国人无粮无柴,很是恐慌。于是派华元趁黑夜悄悄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营帐,用强硬的口气对子反说:“我们的国君叫我明白告诉你:我们已经到了粮空柴尽的地步了。但是,你们如果以为趁此可以逼迫我们订立‘城下之盟’,把我们置于死地,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子反见华元这么厉害,当即答应撤军,平等谈判,友好结盟。

成语“城下之盟”的扩展资料

1. “城下之盟”是什么意思?
【拼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
【解释】 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出处】 《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用 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示例】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哉。(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
【近义词】 身不由己、无可奈何、不由自主。
【反义词】自食其力、自强自力。
【成语典故】:绞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在今湖北郧县西北。当时强大的楚国就是它的近邻。据《左传·桓公十二年》载,有一次,楚国侵略绞国,集中兵力攻打绞国国都的南门。绞国人坚决保卫,严守不出。楚军一时倒也攻它不下。“莫敖”(楚国官名)屈瑕说:“绞国人轻率,缺乏计谋,我们可以采取诱骗的办法引诱他们出城。让我们的伙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护,他们见了一定会出来抓的。”带兵的将领,依计而行。绞国人果然出来,一下就抓去了30个楚国人。第二天,绞国人更加大胆,争着从北门纷纷出城,追到山里去抓打柴的楚国人。楚军预先在山里设下埋伏,这时就一面堵住北门,一面伏兵齐起,把绞国打得大败。于是强迫绞国订立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指战败国在敌人兵临城下(或大军压境)的严重威胁下被迫订立的屈辱性条约。来自gyjslw.com
2. 城下之盟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城下之盟”指的是在敌人的武力威逼之下,被迫签订屈辱的盟约。【出处】此典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有一次,楚国派兵攻打绞国,楚军直逼绞国的南门。楚国大夫屈瑕(官居莫敖,又称莫敖屈瑕)说:“绞国只是一个小国,而且做事草率。做事草率,就缺少谋略。我看,我军砍柴的人外出打柴时,不用派兵加以保护。这样,可以引诱敌军出城。”楚王了屈瑕的建议。果然,绞军俘获了三十个楚军的砍柴人。第二天,绞军争抢着出城,在山上追赶着楚国砍柴人。没想到,楚军早已镇守在绞国的北门,并在山下设有伏兵。楚军大败绞军,逼着绞国签订了耻辱的城下之盟,然后班师回国。
来自gyjslw.com
3. 成语“城下之盟”来自哪个典故?
中华成语大词典 城下之盟 【拼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 【解释】: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出处】:《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示例】: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哉。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 【近义词】: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反义词】:自食其力、自强自力 【语法】: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英文】:a treaty signed under coercion 【日文】:城下(じょうか)の盟(ちか)い(一般に屈辱的な条约) 【成语故事】:春秋时楚国攻打绞国都城,在坚固的城防工事下,楚军并没有得到什么便宜。楚将屈瑕对楚王建议智取绞国。第二天故意派打柴的士兵给绞兵活捉,第三天又是如此,但伏兵早已攻入绞国,绞国无法,只好与楚国订立屈辱盟约
来自gyjslw.com
4. 城下之盟成语意思
城下之盟_百度汉语[读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 [解释]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出处]《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例句]以某种较大的让步为钓饵,诱胁中国订立~。[近义]身不由己[反义]自食其力
来自gyjslw.com
5. 成语“城下之盟”来自哪个典故 城下之盟是什么意思
“城下之盟”,指的就是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而被迫签订的条约。用到这个词的时候,背后往往都是一些充满了屈辱的故事。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一次战役。
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的讨伐战役,这次的故事发生在鲁桓公十二年。楚国进攻一个叫做绞国的小国家,把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南门。有个叫做屈瑕的官员说:“绞国这个地方,国家小,人倒是很轻浮,轻浮的人就缺少谋略。
我们只要对那些出去砍柴的人不加保护,就能引诱他们了。”楚王听了觉得这事有谱,就听从了这个建议。绞国就这么俘虏了三十个楚国的砍柴人。
第二天,绞国的军队大概觉得这战功也太好立了,都争着出城把楚国的砍柴人赶到山里面,看来是想要一个一个抓的意思。但是打仗哪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这个时候楚国军队已经在北门那里等着了,同时还在山下埋伏了军队。
果不其然,这样的战术让楚军大败了绞军,楚国就逼着绞国在城下签订了盟约,然后自己就回国享受去了。
打不赢人家自然就要吃亏,都被打到城墙下,什么谈判优势也都没有,只能听着人家开条件了。像绞国这样的小国,选择签订被人占便宜的条约,还是被灭国,答案很显而易见了。
扩展资料:
南京条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城下之盟。
《南京条约》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国:
(1)割让香港岛;
(2)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
(3)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
(4)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自主;
(5)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
此外,也规定双方官吏平等往来、释放对方军民以及英国撤军等事宜。来自gyjslw.com
6. 城下之盟的意思
城下之盟 [ chéng xià zhī mé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chéng xià zhī méng ]
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出 处
《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例 句
以某种较大的让步为钓饵,诱胁中国订立~。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不由自主 身不由己
反义词
自食其力 自强自力来自gyjslw.com
7. 城下之盟的典故和意思
城下之盟 绞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在今湖北郧县西北。当时强大的楚国就是它的近邻。据《左传·桓公十二年》载,有一次,楚国侵略绞国,集中兵力攻打绞国国都的南门。绞国人坚决保卫,严守不出。楚军一时倒也攻它不下。“莫敖”(楚国官名)屈瑕说:“绞国人轻率,缺乏计谋,我们可以采取诱骗的办法引诱他们出城。让我们的伙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护,他们见了一定会出来抓的。”带兵的将领,依计而行。绞国人果然出来,一下就抓去了30个楚国人。第二天,绞国人更加大胆,争着从北门纷纷出城,追到山里去抓打柴的楚国人。楚军预先在山里设下埋伏,这时就一面堵住北门,一面伏兵齐起,把绞国打得大败。于是强迫绞国订立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指战败国在敌人兵临城下(或大军压境)的严重威胁下被迫订立的屈辱性条约。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楚国攻打宋国(在今河南商丘县)的故事中,也有“城下之盟”这样的话。那时,宋国国都被楚军重重包围。城里的宋国人,既没有吃的粮,也没有烧的柴了,很是恐慌。于是派华元趁黑夜悄悄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营帐,用非常强硬的口气,对子反说:“我们的国君叫我明白告诉你:我们已经到了粮空柴尽的地步了。但是,你们如果以为趁此可以逼迫我们订立‘城下之盟’,把我们置于死地,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子反见华元这么厉害,当即答应撤军,平等谈判,友好结盟
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9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