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字的成语「拜将封侯」
成语“拜将封侯”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拜將封矦成语读音:bài jiàng fēng hóu
成语简拼:BJFH
成语注音:ㄅㄞˋ ㄐ一ㄤˋ ㄈㄥ ㄏㄡ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拜相封侯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一折:“我也曾陋巷淹留,贫寒常受,红尘火,今日个拜将封侯,才得个功名成就。”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拜为将领,封为列侯。古代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
成语用法:拜将封侯作谓语、宾语;形容功成名就。
成语造句: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我也弗图个为官作相,我也弗图个拜将封侯。”
英文翻译:give somebody a general (ministerial) post and confer a title of nobility upon in ancient times
成语“拜将封侯”的扩展资料
1. 司马懿熬死了曹家三代人,他到底在怕什么呢?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到后来的三分天下,再到后来的三家归晋,汉末三国的动乱持续了近百年之久。在三国中,其势力最大的是曹魏政,其次是刘蜀政,最后是孙吴政,但是真正笑到最后的却不是这其中的哪一个政,而是“晋”,即由司马家族建立的王朝。而晋朝的建立则得益于一个人,他便是“司马懿”。
这司马懿原本是东汉朝廷的臣子,后来汉庭摇摇欲坠,司马懿离开东汉朝廷,不久后又加入到了曹魏政中。从曹操一直到曹芳,司马懿一共辅佐曹魏政几十年。但是在这几十年间,司马懿一直在为自己的成功蓄力,最后终于发动“高平陵之变”,将其大揽入司马家族手中,曹魏政名存实亡!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司马懿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高龄的时候才敢造反,这司马懿究竟在怕什么呢?
司马懿——剧照
实际上并非是司马懿害怕,而是因为他一直以来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因此他只有等待。为何这么说呢?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他所侍奉的第一任君王,即魏武帝曹操。
曹操是曹魏政的开创者,其文韬武略在东汉末年的各个英雄豪杰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司马懿想在曹操时期谋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虽然司马家族是北方的望族,曹操不过是“寒族”出身,但是在乱世之中,有城池地、兵马钱粮的就是老大,更何况当时寒族出身的曹操一直以来都在压制着这些所谓的北方世家大族。这一点从曹操“任人唯贤”的人才招揽理念中就能看出来。
曹操——剧照
此外,曹操还曾多次告诉曹丕,司马懿不是那种甘为臣下之人,将来必定会干预曹氏家族之事,要他有意提防司马懿。但是曹丕总是处处维护司马懿,司马懿也表现得极为乖巧,曹操这才安下心来。不过对于曹操来说,司马懿是有“狼顾之相”的人,野心勃勃,断不能重用。
因此在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懿并没有造反的机会,更不敢造反,如果一旦造反,那么不仅会失败,很可能还会造成灭族的危险。
曹丕——剧照
到了魏文帝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曹丕的重用,先后历任侍中、尚书右仆射等职。此时的司马懿虽然官位有所升迁,也受到了曹丕的重视,不过他主要的工作还只是处理一些政务,并没有掌兵。兵还是在曹氏一族和夏侯氏子孙手中,毕竟在曹丕看来,这司马懿虽然有本事,但毕竟不是“自己人”,因此是断然不会将其兵交付在他手中的。
而没有兵,也就意味着没有造反的资本,所以司马懿在曹丕在世的时候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造反,因此也只能继续等待。
曹叡——剧照
曹丕去世后,由其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曹丕临终前,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丕对曹叡说:“在这里的三位重臣,一定不要怀疑他们。”
这里我们注意了,曹丕所说的只是陈群、曹休、曹真,并没有指司马懿,因此在曹丕心中,司马懿的地位是不及这三人的。换句话来说,曹丕认为这三人是没有谋反之心,是真的忠于曹魏的忠臣,而司马懿则不算。等到曹叡继位之后,才正式对司马懿“拜将封侯”(被封为‘舞阳侯’)。
不过很不幸的是,曹丕为曹叡留下来的这三位大臣,都被司马懿给“熬死”了,等到后来的时候,朝中已经无人能统率大军了,曹叡虽然提防司马懿,不过现在更需要有人站出来,统领大军对抗强敌,因此司马懿这个时候才开始掌握兵。不过曹叡并不是一个昏君,在很多事情上都能制约司马懿,因此司马懿也没有机会造反。
司马懿——剧照
不过曹叡却是个短命的皇帝,年纪轻轻便去世了,最后将皇位交给了一个乳臭未干的曹芳。因曹芳年幼,不能处理朝政,因此一直以来曹魏政都是掌握在大将军曹爽手中。不过,这曹爽并非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跟司马懿并无可比性。
而这个时候,正是司马懿家族崛起的时候。于是在等到曹爽与曹芳前往高平陵祭奠的时候,司马懿果断出兵,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魏政。而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是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总的来说,司马懿在曹操、曹丕、曹叡三朝之所以不造反的原因,实际上并非是不想,而是实力不够,况且这三人都是有能力、有政治手腕的君主,司马懿能审时度势,不断为自己的崛起蓄力,等到机会来临的时候再一举抓住。由此可见,三国里真正的英雄豪杰,非司马懿莫。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在三国历史中五虎将为什么只有赵云没有被封侯?
赵云自追随刘备后,直到刘备当了汉中王,可说是马不停蹄,无役不予。阿斗确是他在长坂坡救出的,史书虽没《三国演义》写得那么玄,但赵云救阿斗不是虚构的。进军西川,是赵云第一次没随刘备行动而留守荆州。可就是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夺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壮举。两次三番救了后主刘禅的小命,赵云对蜀汉的汗马功劳还小么?可刘备得了西川后,对赵云就再没重用了。 定军山之战,主谋是法正,而“亲冒矢石”强攻定军山的是刘备本人,赵云根本没上第一线。 一出祁山,赵云也没当先锋,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策应主力。街亭失守全线大败,而“云与邓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损。”《演义》中的“不损一人一骑”是罗老先生给英雄带的花环。而战后孔明上表检讨,自贬三级,有功无过的赵云却也糊里糊涂地跟着被贬了级。直至去世,赵云也未获封侯。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仪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没别的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历来读史之人有“汉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汉高帝刘邦,杀死了韩信、彭越、黥布;汉武帝时有飞将军李广的悲剧。到了最后三分之一的后主时,赵云好歹还是寿终正寝的。 《演义》上写刘禅闻赵云死而大哭,又是罗老先生加的花环。那时的刘禅,早把救过他两次的赵云忘得一干二净了,连点“悼念”的意思都没有。到得后来,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来了,在给别人封侯时顺带也追封了赵云。可赵云要是知道追封的事,准得气得在坟墓里诈尸不可:那时距蜀汉亡国还剩下不到三年了!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封候”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在奴隶制社会,国家下有许多附国,为诸侯国,附国最高领导称为诸侯。是除国君以下最大的官职。后来,到了封建社会,取消了附国,称为真正统一的国家,但仍然保留了候爵这个爵位,指功劳很大,但又不是皇室血统,不能封为王,而封为候爵,享有同王一样的地位。含封候的成语:拜将封侯[bài jiàng fēng hóu]释义:拜:用一定的礼节手语某种名义或官职。拜为将领,封为列侯。古代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一折:“我也曾陋巷淹留,贫寒常受,红尘火,今日个拜将封侯,才得个名成就。”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拜将封侯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拜将封侯[ bài jiàng fēng hóu ] 详细释义【解释】:拜为将领,封为列侯。古代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一折:“我也曾陋巷淹留,贫寒常受,红尘火,今日个拜将封侯,才得个名成就。”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