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见其”「洞见其奸」
成语“洞见其奸”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洞見其姦成语读音:dòng jiàn qí jiān
成语简拼:DJQJ
成语注音:ㄉㄨㄥˋ ㄐ一ㄢˋ ㄑ一ˊ ㄐ一ㄢ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洞烛其奸、洞察其奸
成语出处:《元史·许衡传》:“李林甫妒贤嫉能,明皇洞见其奸而不能退。”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洞:洞察,洞悉;奸:奸伪。看清楚别人的阴谋诡计。形容观察能力强,看问题敏锐
成语用法:洞见其奸作谓语、定语;指看问题敏锐。
成语“洞见其奸”的扩展资料
1.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主要想表达什么?张爱玲正是想通过自己的小说告诉人们:旧式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女性只有经济上自立、自强,才能自主地去追求爱情、寻找幸福。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她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扩展资料:
鉴赏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可谓有九曲回肠之缠绕和复杂,他们并非那种献身革命的英雄人物,但他们之间的情感经历富有张力,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显得那么“动听”和富有魅力。
对此,张爱玲曾说:“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替他们创造出力来。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小说的结局看似圆满,实则浸透着苍凉。正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所言:“任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小说的悲凉气氛正是源于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倾城之恋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其字都有哪些成语
其道亡繇 其道无由 其来有自 其乐不穷其乐融融 其乐无穷 其乐无涯 其貌不扬其命维新 其奈我何 其势汹汹 其味无穷其验如响 其应如响 其应若响 安其所习饱其私囊 毕其功于一役 避其锐气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偿其大欲 乘其不备 乘其不意 褫其华衮,示人本相出其不备 出其不意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出其不虞 蹈其覆辙 得其三昧得其所哉 夺其谈经 堕其术中 阿其所好反其道而行之 反其意而用之 格其非心 攻其不备攻其无备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还其本来面目何其毒也 何其相似乃尔 悔其少作 击其不意击其犹犹,陵其与与 见其一未见其二 尽其所能 尽其所长尽其在我 绝其本根 匡其不逮 美其名曰批其逆鳞 岂其然乎 弃其馀鱼 磬其所有罄其所有 求其友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去其糟粕,存其精华阒其无人 全其首领 任其自便 任其自流任其自然 身其余几 绳其祖武 师其意不泥其迹识其一不识其二 视其所使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其言观其行听其自便 听其自流 听其自然 投其所好翫其碛砾不窥玉渊 忘其所以 望其肩背 望其肩项望其项背 无其伦比 无其奈何 掩其不备掩其无备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用其所欲,行其所能用其所长 有其父必有其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 展其骥足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其一,未睹其二知其一,未知其二 知其一不知其二 终其天年 爱非其道不安其室 不得其门而入 不得其死 不得其所不乏其人 不改其乐 不计其数 不堪其忧不胜其烦 不胜其苦 不胜其任 不私其利不厌其烦 不厌其繁 不厌其详 不一其人兵在其颈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知其所以然 不知其详不知其子视其父 瞠乎其后 瞠呼其后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厕身其间 厕足其间 洞察其奸 地尽其利洞见其奸 得售其奸 独善其身 独擅其美洞悉其奸 独行其道 独行其是 大张其词洞烛其奸 二三其操 二三其德 二三其节二三其意 罚当其罪 泛泛其词 吠非其主反治其身 恶欲其死而受欲其生 复蹈其辙 傅致其罪果不其然 各从其类 各从其志 各得其所各得其宜 恭逢其盛 躬逢其盛 各尽其责鬼瞰其室 各如其意 果如其言 各司其事各司其职 各随其好 故甚其词 过甚其词过甚其辞 各为其主 高下其手 各行其道各行其是 各行其志 各言其志 怀璧其罪会逢其适 含糊其词 含糊其辞 戛戛其难将顺其美 九十其仪 金玉其表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金玉其质 夸大其词 夸大其辞 夸夸其谈空有其表 乐在其中 连抵其隙 两得其便两得其所 两得其中 理过其辞 梁木其坏两全其美 理胜其辞 弥缝其阙 名符其实名副其实 名过其实 眇乎其小 莫名其妙莫明其妙 马牛其风 勉为其难 拟非其伦鸟焚其巢 难乎其难 蹑足其间 穷极其妙曲尽其妙 曲尽其巧 曲尽其态 寝馈其中亲临其境 恰如其分 秦失其鹿 欺以其方人百其身 人尽其才 如见其人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无其事 若无其事 日月其除三过其门而不入 三缄其口 闪烁其词 闪烁其辞上下其手 三折其肱 顺从其美 身当其境适当其冲 适当其时 适得其反 首当其冲蜀得其龙 死得其所 适逢其会 适逢其时思归其雌 神乎其技 神乎其神 世济其美适居其反 身历其境 身临其境 身入其境适如其分 舍我其谁 岁聿其莫 岁聿其暮慎重其事 天夺其魄 谈过其实 天假其便天假其年 突如其来 泰山其颓 天诱其衷徒拥其名 徒有其表 徒有其名 无出其右文过其实 忘乎其形 微乎其微 物尽其用文如其人 文似其人 五世其昌 物伤其类鲜有其比 虚有其表 心知其意 言过其实长发其祥 儗非其伦 玉成其美 玉成其事一二其详 一反其道 用非其人 誉过其实俨乎其然 愚弄其民 以售其伎 以售其奸以售其术 永世其芳 言提其耳 用违其长隐约其词 隐约其辞 有作其芒 允执其中再不其然 张大其词 张大其辞 张大其事自得其乐 张皇其事 知几其神 自取其祸自取其咎 哲人其萎 置身其中 自食其恶果自食其果 自食其力 自食其言 坐收其利支吾其词 支吾其辞 自行其是 坐享其成坐享其功 张扬其事 自圆其说 郑重其辞郑重其事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杼柚其空庄庄其士 爱之欲其生 耕者有其田 戛戛乎其难矣宁可信其有 人莫知其子之恶 思不出其位 无所施其伎无所施其技 无所施其术 修辞立其诚 爱之必以其道百思不得其故 百思不得其解 二者必居其一 二者必取其一狗彘不食其余 狗猪不食其余 虎豹不外其爪 久而不闻其香拟人必以其伦 拟人必于其伦 食而不知其味 万变不离其宗无所不尽其极 无所不用其极 不得已而求其次 草入牛口,其命不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见怪不怪,其怪自绝 见怪非怪,其怪自害 两害相较取其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三分天下有其二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再实之木,其根必伤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取法于上,仅得其中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鹰化为鸠,犹憎其眼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公益成语:gyjslw.com
3. 明辨是非,优劣的成语或谚语
洞若观火dòng ruò guān huǒ[释义] 如同看火那样看得清楚。比喻对事物观察得十分明白透彻。[语出] 《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蔡沈集传:“我视汝情;明若观火。”[辨形] 观;不能写作“关”。[近义] 洞察一切 洞见症结 洞烛其奸 明察秋毫 了如指掌 一目了然[反义] 雾里看花 隐隐约约 不知就里 大惑不解[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状语。[结构] 偏正式。[辨析] ~和“洞察一切”;都表示“看得很清楚、明白”。不同在于:侧重点不同。“洞察一切”着重于对事物观察得深入而全面;指没有遗漏;而且只适用于人;~着重于观察事物的透彻程度;指十分明白清楚;可适用于人或物。[例句] 王老师对国际形势看得很明白;~。[英译] clear like looking at a fire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初果者是什么意思
初果者的素养(摘自-初果与初果以后-谭尼沙罗尊者)(2010-12-26 21:09:59)转载标签: 初果素养信心戒德慷慨明辨初智第二智文化 分类: 解脱道
巴利经藏中以四个素质描述初果者,有一个标准公式。初果四个素质的前三个因素与斩断疑惑的束缚直接有关。第四个因素与斩断对戒律与修持的执取这个束缚有关。
“有这样一个情形,圣者的这位弟子拥有对佛陀不可动摇的信心…对法不可动摇的信心…对僧伽不可动摇的信心…他/她拥有受圣者们欣赏的戒德: 不破不坏、无暇无疵、利于解脱、受智者赞扬、清净无染、走向正定。”
----AN X 92 (增支部)
尽管这是入流者四个素养的标准条目,在经中某些地方该四个素养则被其它名称所替代。
SN LV32 里把第四个素养定义如下: “进一步地,圣者的这位弟子住在家里,带着洗净了吝啬之染的知觉,慷慨、大方、宽宏大度、有求必应、乐于分享供养。”
SN LV 33 里是这样定义的: “更进一步地,圣者的弟子们有明辨,拥有明察生灭的能力----尊贵、有洞察力、走向苦的正确止息。”
把这些条目汇集起来,我们得到的是描述一位入流者的四个素养:信心、戒德、慷慨、明辨。AN VIII 54 把这些描述成是“使一位居家人来世快乐安宁的四种素养。经藏中有其它段落则对于这四个素养的每一个怎样体现在入流者的行为中,进行了探索。”
信心: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不仅仅是信仰或者崇拜。这需要他信赖业的原理----也就是他借以证得入流初果的因果原理。
“一位居家人有了这五个素质,便是众居士之宝、众居士之莲、众居士之卉。哪五个素质?他/她有信心、有戒德、不追求护身符与仪式、信赖业而不信赖护身符与仪式、不在僧伽以外寻找受供者,而是首先在这里作供养。”
----AN V.175 (增支部)
初果者持守戒德,也是出于他对业的原理的深刻信赖,以及因为这种信赖对他人产生的同情。尽管入流者仍可能破小戒,但是他们具有的深刻洞见为戒德注入了力量,确保他们对于基本道德原则的遵守不可动摇。
“有这样的情形,圣者的这位弟子作这般思索:‘我好生、不好死。我爱好幸福、憎恶苦痛。----若被杀死,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我杀死另一个好生、不好死,爱好幸福、憎恨苦痛的人,是他不乐不愿的。我不乐不愿的,也是他人不乐不愿的。我怎能把自己不乐不愿的事加诸于他人?’ 他这般思索后,便会避免杀生、劝人不杀生、称赞不杀生。这样,他的行为便在三方面是纯净的。
“再者,他这般思索: ‘如果我尚未赠与,有人便从我处盗走(物品),那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有人与我的妻子们通奸,那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有人以谎言破坏我的安宁,那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有人以谗言离间我的朋友,那是我不乐不愿的…如果有人要我加入闲谈,那是我不乐不愿的。我不乐不愿的,也是他人不乐不愿的。我怎能把自己不乐不愿的事加诸于他人?’ 他这般思索后,便会避免闲谈、劝他人不闲谈、赞扬不闲谈。这样,他的言语便在三方面是纯净的。”
----SN LV7 (相应部)
“比丘们,每隔半月就要持诵多于一百五十条的戒律,欲达解脱目标的僧伽按照这些戒律进行训练。这些戒律总体归集成三类训练。哪三类?对于提高戒德的训练、对于提高心智的训练、对提高明辨的训练。这就是戒律总体归集成的三类训练。
“有这样的情形,有一位比丘的戒德修持圆满、定力修成一部分、明辨修成一部分。对那些较为细小的戒律,他违反了,会自己改正。为什么?因为那不能说是他(的尊贵成就)的失格,但是对于那些对于圣道生活所必须而适当的基本戒律,他的戒德是永久的,他的戒德是稳定的。对于(前三种束缚)的彻底终结,他就是一位入流者,永远不坠恶趣,稳步走向自我觉醒。”
----AN III 87 (增支部)
布施是在入流之前必须培养的素质。但是,入流果的证得,给了布施以特殊的完整性。
“比丘们,吝啬有这样五类。哪五类?对本寺院住宿的吝啬、对护持者家族的吝啬、对个人收益的吝啬、对个人地位的吝啬、对法的吝啬。这就是五类吝啬。这五类中最有害是对法的吝啬…
“没有抛弃这五类吝啬,他不能证得初果。哪五类?对本寺院住宿的吝啬、对护持者家族的吝啬、对个人收益的吝啬、对个人地位的吝啬、还有忘恩负义。”
----AN V 254, 257 (增支部)
“这五类是有德者布施时的素质:哪五类?有德者带着信心布施、有德者带着注布施、有德者应时布施、有德者带着热心布施、有德者布施时不伤害自己与他人。”
----AN V 148 (增支部)
明辩这个素质与初果者斩断自我观念的束缚最直接相关。然而,这个素质的蕴涵也推及正见的其它方面。实际上,“有具足见”是初果者的称号之一。具足见的影响不仅在于他的精神生活,还在于他的情感生活。
“有这样的情形,一位比丘去野外、去树下、或去空静之处,这般思索: ‘我是否还有不曾抛弃的内在迷惑,使我受其纠缠,不能得到如实的知与见?’ 如果一位比丘为贪欲所牵引,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他被恶意所牵引,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他受懒散与麻木所牵引,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他被焦躁所牵引,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他被疑问所牵引,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一位比丘耽于对这个世界的猜想之中,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一位比丘耽于对其它域界的猜想之中,他的心就受纠缠。如果一位比丘耽于争执、吵架、争论、以口舌为武器相互刺戳,他的心就受纠缠。
“他看清了,‘我内心已没有不曾抛弃的迷惑,受其纠缠,我不能得到如实之知、如实之见。我的心得到充分培养、走向对真相的了悟。’ 这便是他所得的初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当我修习、培养、练习这个(具足)见时,我是否亲身得到宁静、我是否亲身得到解脱?’
“他看清了,‘当我修习、培养、练习如是见时,我亲身得到宁静、我亲身得到解脱。’
这便是他所得的第二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圣者的这位弟子这般思索:’是否有其他(教外)僧侣行者拥有我具备的如是见?’
“他看清了,’没有(教外)其他僧侣行者拥有我具备的如是见。’这便是他所得的第三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 ‘我是否有具足见者的素养?’
具足见者的素养是什么?这便是具足见者的素养:尽管他也许会触犯某条戒律,而那个错误是可以改正的,他仍然立即对师尊或者修行同伴们忏悔、检讨、报告,在将来约束不犯。就如一位年幼柔弱的婴儿仰面而躺,手脚触到火星末子,会立刻回缩,同样地,有具足见者,尽管他也许会触犯某条戒律,而那个错误是可以改正的,他仍然立即对师尊或者修行同伴们忏悔、检讨、报告,将来约束不犯。
“他看清了,‘我拥有了具足见者的素养。’ 这就是他所得的第四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 ‘我是否有具足见者的素养?’
具足见者的素养是什么?这便是拥有具足见者的素养:尽管他也许会积极参与修行同伴们的各种活动,他仍然重视高等戒德的训练、高等心智的训练、高等明辨的训练。正如一头母牛带着小牛,一边吃草、一边看着小牛,同样地,拥有至高正见的人,尽管他也许会积极参与修行同伴们的各种活动,他仍然重视高等戒德的训练、高层心智的训练、高等明辨的训练。
“他看清了,‘我拥有具足见者的素养。’这就是他所得的第五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 ‘我是否有具足见者的力量?’
具足见者的力量是什么?这便是具足见者的力量:当如来宣说法与律时,他尊重、注、全心全意地投入、全神贯注地倾听。
“他看清了,‘我有具足见者的力量。’这就是他所得的第六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再者,圣者的弟子这般思索:’我是否有具足见者的力量?’
具足见者的力量是什么?这便是具足见者的力量:当如来宣说的法与律时,他获得了理解,他理解了法义、为得法而喜悦。
“他看清了,‘我有具足见的力量。’这就是他所得的第七智,它尊贵、出世、是凡夫不具的。
“圣者这位具足七个因素的弟子,已善加探察了实现初果的素养。圣者的这位具足七种因素的弟子,已得初果。”
----MN48 (中部)
“有这样一个判断方法,一位初学比丘站在初学者的层次,通过判断可以看清,‘我是初学者。’而一位熟练者(原注: 即阿罗汉),站在熟练者的层次,通过判断可以看清,‘我是熟练者。’
“那么,一位初学比丘站在初学者的层次,通过判断可以看清: ‘我是初学者。’这个判断方法是什么?有这样的情形,有一位初学比丘。他如实看清‘这是苦…这是苦因…这是苦的止息…这是灭苦之道。’这就是一个判断方法,一位初学比丘可以站在初学者的层次,可用以判断,‘我是初学者。’
“再者,这位初学比丘作这般思索: ‘是否有(教外)其他僧侣行者如世尊那样传授真正、真实、准确的法?’他看清了,‘不,没有其他僧侣行者能如世尊那样传授真正、真实、准确的法。’ 这也是一个判断方法,一位初学比丘站在初学者的层次,可用以判断,‘我是初学者。’
“再者,这位初学比丘明察五力: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明辨力。他(对五力)亲身接触,通过明辨,清楚地看见它们有目标、卓越、有果报、具足。这是一个判断方法,一位初学比丘站在初学者的层次,可用以判断,‘我是初学者。’
’那么,一位熟练的比丘站在熟练者的层次,通过判断可以看清: ‘我是熟练者。’这个判断方法是什么?有这样的情形,这位熟练的比丘明察五力: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明辨力。他(对五力)亲身接触,通过明辨,清楚地看见它们有目标、卓越、有果报、具足。这是一个判断方法,一位熟练比丘站在熟练者的层次,可用以判断,‘我是熟练者。’
“再者,这位熟练者明察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他看清了: ‘这六根将会彻底消解、杳无踪迹、不着余痕,没有其它六根会从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升起。’ 这也是一个判断方法,一位熟练比丘站在熟练者的层次,可用以判断,’我是熟练者。”
----SN XL VIII 53 (相应部)
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去看(教外)其他行者。到达时,他有礼地向他们问候。在相互作友好的问候与致意之后,他在一旁坐下。他正坐下时,那些行者说: “居家者,告诉我们,行者乔达摩有什么看法?”
“尊者,我不完全了解世尊的看法。”
“好吧、好吧,你不完全了解行者乔达摩的看法。那么告诉我们,那些比丘们有什么看法。”
“我甚至也不完全了解比丘们的看法。”
“那么说,你既不完全了解行者乔达摩的看法,甚至也不了解比丘们的看法。那么告诉我们,你有什么看法。”
“要阐述我的看法并不难。不过请让尊者们各自阐述个人的看法,然后就不难由我来阐述我的看法。”
他这样说了,就有一位游方者对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说, “宇宙是永恒的。只有这点是真的、其它毫无价值。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另一位游方者对安那塔品迪卡说,“宇宙不是永恒的。只有这点是真的、其它毫无价值。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另一位游方者说,“宇宙是有限的…” “宇宙不是有限的…” “身与心是一回事…” “身是一回事,心是另一回事…” “死后一位如来还存在…” “死后如来不存在…” “死后如来既存在又不存在…” “死后如来不能既存在又不存在。只有这点是真的、其它毫无价值。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他们这样说完后,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对那些游方者说道: “对那位说了‘宇宙是永恒的,只有这点是真实的、其它毫无价值’的尊者,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他的观点来自他本人的不当思考、或者对他人言辞的依赖。如今这个看法产生、造作、意欲、缘起之后,它是无常的。任何无常之事都是苦。这位尊者于是粘着于那团苦、屈服于那团苦。’”(针对其它看法由此类推。)
他说完后,那些游方者对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说:“我们每个人都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把你的看法告诉我们。”
“无论什么,只要产生了、造作了、意欲了、缘起了,都是无常的。任何无常之事都是苦。任何苦都是非我、不是我的组成部分、不是我自身。我的看法就是这样的。”
“那么,居家者,无论什么,只要产生了、造作了、意欲了、缘起了,都是无常的。任何无常之事都是苦。于是你粘着于那团苦、自己屈服于那团苦。”
“尊者们,无论什么,只要产生了、造作了、意欲了、缘起了,都是无常的。任何无常之事都是苦。任何苦都是非我、不是我的组成部分、不是我自身。以正确的明辨,我也如实看清了从中解脱的高等途径。”
这话说完后,那些游方者们沉默了、羞愧了,坐在那里双肩耷拉、低头沉闷、无话可说。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注意到那些游方者们沉默了、羞愧了、坐在那里双肩耷拉、低头沉闷、无话可说,就起身去见世尊。到达时他顶礼世尊,然后坐在一旁。他坐着,把与那些游方者的对话尽数告诉了世尊。
〔世尊说〕“说得好,居家者,说得好。你间或就应该那样,端正地反驳那些蠢人。接着,他为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开示,教导、敦促、激励、鼓励他。当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接受了世尊的开示,受到教导、敦促、激励、鼓励。他起身顶礼世尊,之后离去,让世尊留在他的右方。之后不久,世尊对比丘说:’比丘们,即使是早已洞察法的义与律的比丘,间或也可以象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那样,端正地反驳其他教派的游方者。’”
----AN X93 (增支部)
原文出处:(初果与初果以后-谭尼沙罗尊者)
不知道你说的是否是这个,搞自新浪博客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