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夷”「用夏变夷」

2023年08月06日成语大全110

成语“用夏变夷”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yòng xià biàn yí
成语简拼:YXBY
成语注音:ㄩㄥˋ ㄒ一ㄚˋ ㄅ一ㄢˋ 一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反义词:全盘西化
成语出处:《孟子 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成语用法:用夏变夷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中华文化同化少数民。
成语造句: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13回:“平时守着用夏变夷的古训,把新政、新学批驳得一钱不值。”

成语“用夏变夷”的扩展资料

1. “徐子以告夷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出自鲁迅的《琐记》,说的是他小时候家族衰败的时候,社会上新学问的风气开始盛行,各地也开办了新式学堂。然而新生事物的被接受需要时间。那些抱残守缺的老夫子们对新学还采取敌视的态度。例如绍兴的中西学堂,除了教汉文,还教洋文和算学。读圣贤书的秀才们很看不起这种学堂,他们集《四书》的句子,做了一篇文章来嘲笑它。
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徐子以告夷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释义:徐辟又把告诉夷子说:我听说用夏季变平的,不知道变化在夷的事。鸠舌头的声音现在却不是这样的。
出处:出自鲁迅的散文《琐记》。
原文节选:
那时为全城所笑骂的是一个开得不久的学校,叫作中西学堂,汉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学。然而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熟读圣贤书的秀才们,还集了《四书》的句子,做一篇八股来嘲诮它,这名文便即传遍了全城,人人当作有趣的话柄。我只记得那“起讲”的开头是:——
“徐子以告夷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今也不然:鸠舌之音,闻其声,皆雅言也……”
以后可忘却了,大概也和现今的国粹保存大家的议论差不多。但我对于这中西学堂,却也不满足,因为那里面只教汉文、算学、英文和法文。功课较为别致的,还有杭州的求是书院,然而学费贵。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用夏变夷还是用夷变夏,至今还有在国人的思想上摇...
这种思想领域的事情,就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了,只要自己觉得正确就好。
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徐子以告夷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出自鲁迅的《琐记》,说的是他小时候家族衰败的时候,社会上新学问的风气开始盛行,各地也开办了新式学堂。然而新生事物的被接受需要时间。那些抱残守缺的老夫子们对新学还采取敌视的态度。例如绍兴的中西学堂,除了教汉文,还教洋文和算学。读圣贤书的秀才们很看不起这种学堂,他们集《四书》的句子,做了一篇文章来嘲笑它。其中引用《孟子》的话说:“徐子以告夷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今也不然:鸠舌之音,闻其声,皆雅言也……”把外国文说成野蛮人的语言。
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的语法现象
我听说过用华夏(的制度)改变蛮夷的,没听过说向蛮夷改变的。这个句子的现汉句式应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于夷变(夏)者也,应该是介宾结构后置句
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143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