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临池学书”的故事
“临池学书”的成语故事: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让儿子王献之从小学习练字。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王献之写“大”字让父亲检查,父亲在字上加上一点成为“太”,他跑去问母亲,母亲告诉他只有一点才是真功夫。于是王献之守在家里18个大水缸边练习写字学习书法的故事,快!我今天就要
(1) 书法,很美的一种艺术,闲暇之余,练练书法,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好办法。
学好书法也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果真这样.,但经过两个多月的书法练习我也学到了很多.至少我们学习它可以了解更多的书法知识写字技巧.还能了解一些历代书法家和书法家的作品.特别是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与耐性.
学书法,如果真的投入当中的话,你可以感受很多的乐趣.果真没错,我们起初接触到的是篆书,然后过度到隶书,接下来是楷书,每种书法字体都有它的特点.我觉得篆书的笔画是非常优美的,隶书是比较柔和的,只有楷书是挺拔有力,有气势的.而且我个人比较偏爱楷书,特别是颜真卿的楷书.因为我能感受到它的神,所以每次我写的时候,都能胸有成竹的写好每个笔画的形,写的时候我都没想到要怎样的顿笔,收笔,提笔什么的,但只要心中有它的形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要真的学好某种字体风格,也就是说某个历代书法家的书法风格也是不容易的。首先你得对所历代书法家和他的作品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要掌握他的书法特点和运笔技巧.其实书法的境界确实是无穷大的,你要学好它,真的得花时间,我们要花时间去领悟某种字体风格,多去了解些书法家的时代背景和他作品诞生的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掌握某种书法风格.学书法,我认为我们最好还是得从临摹开始,我们要注意向他人学习,向他人的优点学习,把他人的好东西吸收过来,才能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如果不向他人学习,就不能丰富和造就自己。
当然在临习前人的作品时也不能盲目的临,要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要注意对名帖进行研究,要取其长去其短,为我所用,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点。
最后,我觉得学好书法,也得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写出来的作品要有美感。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我。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追求美的风格,看一幅书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由于每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才能从容地走进这一人类书法艺术的殿堂。
“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够学好书法的。
书法艺术是国人的骄傲,我们要一直骄傲下去!文章来源:耿庆泉书法艺术.
(2)
看着外面大片大片的雪花在空中飞舞,纷纷扬扬、飘飘洒洒,联想到来年的春天我们南京的梅花一定会开得比往年更加鲜艳,我又回想起了我学习书法的经历。
我学习书法是从爸爸送给我一对漂亮的镇石开始的,那块镇石上写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它的意思是无论做某事,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
我学习书法的经历也正是这样:我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书法,每天坚持练习书法,我的水平也因为坚持不懈而提高了很多,进步也越来越快。三、四年级的时候因为文化课的作业多了,我不能做到每天练习,只好每个星期练习三、四次,到了五、六年级,文化课的作业就更多了,只好每个星期练习两、三次了,但我从来没有放弃,硬是挤时间坚持练习。看到别的小朋友在楼下玩耍,我却在苦练书法,我也感到委屈,也想出去玩,但当我看到镇石上那句著名的诗句时,我又咬牙坚持了下来。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随着我书法水平的提高,我练习的字体也越来越多了,有楷书、隶书、行书、篆书四种字体。我从2003年开始参加江苏省文联举办的书法考试,一步一个台阶,今年我通过了九级考试。我多次参加全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各类书法大赛,获得不同奖项:江苏省第三届、第四届少儿书法大赛银奖,江苏省第五届少儿书法大赛“金奖”,第二届全国少儿书画摄影大赛“钻石奖”,2006年全国书画人才选拔书法类软笔业儿童组一等奖。
我喜欢书法,我认为它是一种美丽的笔尖艺术。我爱拿着毛笔在纸上写那苍劲有力大字时的样子,我爱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更喜欢看着笔尖在纸上展示它那优美的舞姿。
练习书法真是一种享受啊!
我学习书法并不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而是在学习之余可以放松一下,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练习书法还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那真是一种不一般的享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知道我的书法之路还很长,我愿做那“临寒独自开”的圣洁的梅花。公益成语:gyjslw.com
临池学书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临池学书[读音][lín chí xué shū] [解释]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指刻苦练习书法。[出处]《后汉书·张芝传》:“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近义]夙兴夜寐宵衣旰食手不释卷公益成语:gyjslw.com
学书 的 拼音 是
学书拼音:[xué shū][释义] 1.读书。《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2.学习写字。《南史·隐逸传下·徐伯珍》:“ 伯珍 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 宋 曾巩 《墨池记》:“ 羲之 尝慕 张芝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宋 陆游 《喜小儿辈到行在》诗:“ 阿纲 学书蚓满幅, 阿绘 学语莺啭木。” 元 杨维桢 《又湖州作》诗之四:“得句时过 张外史 ,学书不让 管夫人 。”参见“ 学字 ”。公益成语:gyjslw.com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是什么意思?
学习书法谓“临池”。晋卫恒《四体书势》云:“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临池”义出此。宋曾巩《墨池记》载,王羲之亦有墨池故迹在临川(今江西)城东。唐刘梦得《酬家鸡之赠》诗:“日日临池弄小雏,还思写论会官奴。“临池”这个典故源于晋卫恒的《四体书势》。这个典故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王羲之自幼研读书法,他对东汉的大书法家张芝非常崇拜,一有时间就揣摩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气势,心里想着,手指在衣襟上画着,时间一长,连衣襟都划破了,正因为如此,后人称之为“书圣”。张芝尤擅长草书,他的治学精神非常严谨,他练习书法与常人不同,在家中的衣帛上朝廷反复书写,书写完了以后,再染色裁衣,他坚持每天在池塘边蘸着池水磨墨写字,天长日久,池塘里的水都变成黑色了,所以人们称他为“草圣”。王羲之决心要赶上张芝,他一边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边用心学习前人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每天写完字揣袱编惶妆耗表同勃括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人们把这个池塘叫做墨池。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表示刻苦学习,宋代曾巩的《墨池记》里就有这人:“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其为帮迹,岂信然邪?”公益成语:gyjslw.com
关于推荐书的成语
博览群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罄竹难书 读书破万卷 奋笔疾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临池学书 琴棋书画 黄耳传书 书声朗朗 书香门第 映雪读书 焚书坑儒 知书明理 书声琅琅 磬竹难书 读书三到 无巧不成书 四书五经 书通二酉 书同文,车同轨 书读五车 书香世家 郢书燕说 知书达礼 殷浩书空 书不释手 白面书生 掉书袋 罄笔难书 然荻读书 世代书香 骑牛读汉书 书不尽意 书空咄咄 书香人家 一介书生 枕经籍书 知书知礼 书香门户 书囊无底 书画卯酉 弃书捐剑 飘零书剑 寄雁传书 寄雁传书 两脚书橱 书不尽言 胜读十年书 虫书鸟迹 虫书鸟篆 丹书白马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书香铜臭 黄耳寄书 文弱书生 〖解释〗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摊书拥百城 〖解释〗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同“摊书傲百城”。 摊书傲百城 〖解释〗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书声朗朗 〖解释〗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胜读十年书 〖解释〗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骑牛读汉书 〖解释〗形容刻苦攻读。 尽信书不如无书 〖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奋笔直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同“奋笔疾书”。 奋笔疾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燔书阬儒 〖解释〗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著书立说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解释】著: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示例】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自序》:“乃吾一切先哲~之宗旨。” 【故事】 白面书郎 〖解释〗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坐拥书城 见“坐拥百城”。 左图右书 见“左图右史”。 左书右息 喻倒行逆施。 着书立说 着: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 咫尺之书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枕经籍书 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凿柱取书 谓秉承先人的遗训。 凿楹纳书 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鱼书雁信 见“鱼书雁帖”。 鱼书雁帖 泛指书信。 鱼书雁帛 见“鱼书雁帖”。 鱼笺雁书 泛指书信。 有脚书厨 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拥书南面 见“拥书百城”。 映月读书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郢书燕说 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殷浩书空 晋中军将军殷浩被废,除名为民,在信安,常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后以“殷浩书空”借指事情令人惊奇诧异。 以书为御 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 仰屋着书 仰:脸向上;着: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燕颔书生 见“燕颔儒生”。 学书学剑 学文练武。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乡书难寄 乡书:家书。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通书达礼 谓通诗书,懂礼仪。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书香世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人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门户 见“书香门第”。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后因以此为喻。 书生之见 指书呆子的见解 书声琅琅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书囊无底 谓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书空咄咄 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书画卯酉 犹言上下班。卯时签到,酉时签退。 书读五车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书不释手 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书不尽意 犹书不尽言。 手不释书 犹手不释卷。 识字知书 谓有文化知识。 十年读书 谓长期努力于学业。 识礼知书 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世代书香 世世代代都是读书的人家。 史不绝书 史书上不断有记载。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的事情。 磬笔难书 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琴棋书画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曝书见竹 谓睹物思人。 飘零书剑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目不知书 见“目不识书”。 目不识书 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寄雁传书 谓传递书信。 黄麻紫书 见“黄麻紫泥”。 狐鸣鱼书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闲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后因以“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衡石量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亦作“衡石程书”。 衡石程书 见“衡石量书”。 飞书走檄 迅速地书写文件。 燔书坑儒 同“焚书坑儒”。 咄咄书空 《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以“咄咄书空”形容失志、懊恨之态。 读书君子 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 读书得间 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丹书铁券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丹书白马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爵位和免罪等特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不刊之书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伴食中书 指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罄竹难书 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知书达礼 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有脚书橱 比喻学识渊博的人。也指脱离实际食古不化的书呆子。 映雪读书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拥书百城 比喻藏书极其丰富或嗜书之深。 一介书生 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仰屋著书 仰:脸向上;著: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术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 悬石程书 形容勤于政事。 无巧不成书 比喻事情十分凑巧。 徒读父书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书香门第 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书不尽言 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同文,车同轨 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诗书发冢 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书缺有间 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三余读书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磬竹难书 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然荻读书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弃书捐剑 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牛角挂书 比喻读书勤奋。 囊萤照书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临池学书 临:靠近,挨着。指刻苦练习书法。 立地书橱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两脚书橱 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据鞍读书 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借书留真 指借别人的书,写后留下正本,把本还给别人。 黄耳传书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家书抵万金 比喻家信的珍贵。 焚书坑儒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废书而叹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读书种子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读书三余 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读书三到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掉书袋 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丹书铁契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大书特书 书:写。大写特写。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刺股读书 比喻刻苦攻读。 裁书叙心 写了这封信表述心意。 博览群书 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闭户读书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白面书生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牛角书生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立地书厨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洪乔捎书 指言而无信的人 读书破万卷 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秉笔直书 秉:握。书写史实不隐讳 闭门读书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形容心埋头苦读公益成语:gyjslw.com
王羲之刻苦学书法的故事
幼时,为学书法,外祖父曾在灯下给我讲了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谆谆告诫我学习要持之以恒,莫只有三分钟热度。后来在乡下,父亲又给我讲述了王献之和七缸水的故事,警示我凡事莫贪图捷径,只有苦学苦练苦干,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后来,我当了教师,又把上述两个故事不止一次地讲给各届学生们,激励他们好学上进,均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一位已当了工程师的当年学生,来信告诉我,他把“二王”的故事讲给了自己的女儿,这女孩发誓在“二王”为榜样,刻苦学习,竟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如此看来,老祖宗们肯定的模范行为,将是用之不尽的宝贵源泉。 大家都会知道,王羲之(321—379)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因当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官,故又称其为王右军。作为中国艺术史中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书界赞美他“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其刻苦磨练,精研体势,独壁蹊径,坚韧而行的精神,一直是后人的楷模。比如:传说他曾在浙江绍兴兰亭池畔“临池学书”,日复一日,废寝忘食地苦学各家书法之长,为节省时间,身边的池水竟成了他顺手涮笔的方便之处,日久天长,一池清品被染得墨黑墨黑,便留下了个心无旁骛、心从学的感人故事。 若干年后,王羲之最小的儿子王献之随其练字,几载之后,书法居然可观。王献之年小志大,决心要赶上父亲的名望,便有些急于求成。一日,他趁父亲表扬他的机会,向父亲讨求练字的秘诀,王羲之听罢微微一笑,招招手把献之领到庭院中,指着院中18口大水缸说:“练字的秘诀就在这18口缸的水里,从明天起,你就用这缸里的水磨墨,直到18口缸中的水全用完了秘诀也就知道了。”王献之非常聪明,知道父亲话里的深刻涵意,就毫不贪懒、日以继夜地舀水研墨,越发苦练起来,终于练得一手好字,直到后来的成就竟与父亲齐名,在书法史上并称“二王”。公益成语:gyjslw.com
王羲之刻苦学书法的故事
幼时,为学书法,外祖父曾在灯下给我讲了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谆谆告诫我学习要持之以恒,莫只有三分钟热度。后来在乡下,父亲又给我讲述了王献之和七缸水的故事,警示我凡事莫贪图捷径,只有苦学苦练苦干,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后来,我当了教师,又把上述两个故事不止一次地讲给各届学生们,激励他们好学上进,均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一位已当了工程师的当年学生,来信告诉我,他把“二王”的故事讲给了自己的女儿,这女孩发誓在“二王”为榜样,刻苦学习,竟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如此看来,老祖宗们肯定的模范行为,将是用之不尽的宝贵源泉。 大家都会知道,王羲之(321—379)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因当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官,故又称其为王右军。作为中国艺术史中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书界赞美他“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其刻苦磨练,精研体势,独壁蹊径,坚韧而行的精神,一直是后人的楷模。比如:传说他曾在浙江绍兴兰亭池畔“临池学书”,日复一日,废寝忘食地苦学各家书法之长,为节省时间,身边的池水竟成了他顺手涮笔的方便之处,日久天长,一池清品被染得墨黑墨黑,便留下了个心无旁骛、心从学的感人故事。 若干年后,王羲之最小的儿子王献之随其练字,几载之后,书法居然可观。王献之年小志大,决心要赶上父亲的名望,便有些急于求成。一日,他趁父亲表扬他的机会,向父亲讨求练字的秘诀,王羲之听罢微微一笑,招招手把献之领到庭院中,指着院中18口大水缸说:“练字的秘诀就在这18口缸的水里,从明天起,你就用这缸里的水磨墨,直到18口缸中的水全用完了秘诀也就知道了。”王献之非常聪明,知道父亲话里的深刻涵意,就毫不贪懒、日以继夜地舀水研墨,越发苦练起来,终于练得一手好字,直到后来的成就竟与父亲齐名,在书法史上并称“二王”。公益成语:gyjslw.com
右军临池今尚墨,襄阳拜石古有图 的意思?
右军是指王羲之(王羲之字右军),讲的是王羲之临池学书,墨迹把一池水染黑了襄阳是指米芾,讲的是米颠拜石的故事。以下是相关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王羲之临池学书 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我国书画史上是极负盛名的。他所写的《兰亭帖》流传至今,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兰亭帖》集中体现了王羲之的文学才华和书法艺术的成就。 《兰亭帖》是对自己所作的《兰亭集序》的书写。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3月3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0多人宴集在浙江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县)的兰亭。这一天春光明媚,与会的人诗兴大发,纷纷吟出一些诗来。王羲之为这些诗作所感动,欣然命笔写了一篇序,这就是后来传诵的《兰亭集序》。序中记下了集会的盛况,反映与会诸人的观感。《兰亭帖》就是对于《兰亭集序》的精书,写得遒媚劲健,为后世学习书法的楷模。 王羲之书法的高超成就来源于他幼年的刻苦学习。 王羲之幼年学书的时候,非常羡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张芝,字伯英,他的书法也是非常有名的。据说张芝学习书法的时候经常在衣帛上写字,然后再把衣帛放在染缸里染上色,做衣服用。张芝还经常到水池边上去写字,用池水磨墨涮笔,结果池水都被染成黑色。由于他这样用功,所以字写得非常好,特别是草书更为出名。当时的人称他为“草圣”。王羲之决心学习张芝的精神,并认为:只要自己肯于刻苦努力,就一定可以赶上或者超过张芝。 王羲之不仅学习张芝的精神,而且还学习张芝写字的方法。他也像张芝那样,经常到水池边上学习写字。 王羲之家乡临川城下有一条河,靠河的边上有一块地方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个很深的长方形水池,这就是他经常学习写字的地方。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就带上纸笔砚墨来到这里学习写字,用池里的水磨墨,用池子里的水涮笔,每当他的黑黑的墨笔投入池水的时候,水里立刻出现一片黑云似的水墨。这样,天长日久,池水也就渐渐变黑了。随着池水的一天天变黑,王羲之的字也一天天的长进了。不久,他写的字就超过了当时的书法家庾翼。 有一次,他用草书给庾翼的哥哥庾亮写了一封信,庾翼看到以后大为叹服。他说王羲之的字“真可以与张芝的媲美了!”王羲之终于成为当时的著名书法家。 到了宋朝,新城的墨池上边建立了一个州学的校舍。州学里有一位姓王的教授(主管教育的小官)。他因为怕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事迹被世人所遗忘,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的柱子上,并且邀请当时的大散文家曾巩写了一篇《墨池记》。 曾巩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墨池记》里除了记述王羲之当时临池学书的事迹之外,还阐述了有关学习的一些思想。他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这也就是说,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并不是天生成就的,而是精心努力的结果;后人之所以赶不上他,并不是后来的人不能赶上他,而是后人学习艰苦努力的程度不如他,这也是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事迹给予后人的有益启示。 思其始而成其终。 ――《左传》 米颠拜石米芾(1051—1107)宋襄阳人,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又号鹿门居士,世称米襄阳。倜傥不羁,世又称米颠。为文奇险,妙于翰墨,画山水人物,亦自成一家。爱金石古器,尤爱奇山,世有元章拜石之语。官至礼部员外郎,世又称米南宫。着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砚史等书。 (芾:韍,韦皮所制,用以蔽膝。草木茂盛貌。)米芾在知无为军时,听说濡须河岸有一块奇怪石头,形状玲珑剔透而又古拙奇丑,与周围岩石大不相同,人们都不知哪里来的,感到神奇而不敢动它。米芾匆忙赶去观赏,一见大喜,具衣冠焚香拜揖,口中声声称奇石为兄。左右看了,觉得这位官老爷十分可笑。米芾又命役夫,将石头抬回府内,布置庭院中,朝夕观赏。米颠嗜石成癖,据《宋史·米芾传》记载:宋徽宗大观年间,“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这就是著名的“米芾拜石”的典故。后世画家根据这个典故绘制了许多佳作,较有名的有明代画家吴伟的《人物图卷·米颠拜石》(今藏上海博物馆),清代画家任熊的《拜石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国画大师张大千以山水名世,兼精人物花鸟。他的这幅《米颠拜石图》(见图)也是这一题材绘画中可圈可点的一幅佳作。公益成语:gyjslw.com
“临池学书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出自哪里?
题王叔明《岩居高士图》全句为临池学书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作者:元代 倪瓒(元代最有影响的画家,画界的威)。王叔明指王蒙(元代画家), 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合称元四家,元朝最顶尖的画家。这句题画诗 是运用烘托、类比的手法,以王羲之(这个不用多说了吧)、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平生喜观漫游山水,将所见景物图于壁上)为对比,暗喻着王蒙的绘画和书法造诣可以与他们比美,倪瓒抓住王蒙画作笔力雄健(能扛鼎)的特点,给予极高的评价。字面意思很浅显,就不多解释了。公益成语:gyjslw.com
关于推荐书的成语
博览群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罄竹难书 读书破万卷 奋笔疾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临池学书 琴棋书画 黄耳传书 书声朗朗 书香门第 映雪读书 焚书坑儒 知书明理 书声琅琅 磬竹难书 读书三到 无巧不成书 四书五经 书通二酉 书同文,车同轨 书读五车 书香世家 郢书燕说 知书达礼 殷浩书空 书不释手 白面书生 掉书袋 罄笔难书 然荻读书 世代书香 骑牛读汉书 书不尽意 书空咄咄 书香人家 一介书生 枕经籍书 知书知礼 书香门户 书囊无底 书画卯酉 弃书捐剑 飘零书剑 寄雁传书 寄雁传书 两脚书橱 书不尽言 胜读十年书 虫书鸟迹 虫书鸟篆 丹书白马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书香铜臭 黄耳寄书 文弱书生 〖解释〗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摊书拥百城 〖解释〗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同“摊书傲百城”。 摊书傲百城 〖解释〗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书声朗朗 〖解释〗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胜读十年书 〖解释〗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骑牛读汉书 〖解释〗形容刻苦攻读。 尽信书不如无书 〖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奋笔直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同“奋笔疾书”。 奋笔疾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燔书阬儒 〖解释〗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著书立说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解释】著: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示例】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自序》:“乃吾一切先哲~之宗旨。” 【故事】 白面书郎 〖解释〗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坐拥书城 见“坐拥百城”。 左图右书 见“左图右史”。 左书右息 喻倒行逆施。 着书立说 着: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 咫尺之书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枕经籍书 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凿柱取书 谓秉承先人的遗训。 凿楹纳书 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鱼书雁信 见“鱼书雁帖”。 鱼书雁帖 泛指书信。 鱼书雁帛 见“鱼书雁帖”。 鱼笺雁书 泛指书信。 有脚书厨 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拥书南面 见“拥书百城”。 映月读书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郢书燕说 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殷浩书空 晋中军将军殷浩被废,除名为民,在信安,常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后以“殷浩书空”借指事情令人惊奇诧异。 以书为御 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 仰屋着书 仰:脸向上;着: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燕颔书生 见“燕颔儒生”。 学书学剑 学文练武。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乡书难寄 乡书:家书。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通书达礼 谓通诗书,懂礼仪。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书香世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人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门户 见“书香门第”。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后因以此为喻。 书生之见 指书呆子的见解 书声琅琅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书囊无底 谓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书空咄咄 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书画卯酉 犹言上下班。卯时签到,酉时签退。 书读五车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书不释手 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书不尽意 犹书不尽言。 手不释书 犹手不释卷。 识字知书 谓有文化知识。 十年读书 谓长期努力于学业。 识礼知书 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世代书香 世世代代都是读书的人家。 史不绝书 史书上不断有记载。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的事情。 磬笔难书 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琴棋书画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曝书见竹 谓睹物思人。 飘零书剑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目不知书 见“目不识书”。 目不识书 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寄雁传书 谓传递书信。 黄麻紫书 见“黄麻紫泥”。 狐鸣鱼书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闲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后因以“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衡石量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亦作“衡石程书”。 衡石程书 见“衡石量书”。 飞书走檄 迅速地书写文件。 燔书坑儒 同“焚书坑儒”。 咄咄书空 《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以“咄咄书空”形容失志、懊恨之态。 读书君子 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 读书得间 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丹书铁券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丹书白马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爵位和免罪等特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不刊之书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伴食中书 指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罄竹难书 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知书达礼 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有脚书橱 比喻学识渊博的人。也指脱离实际食古不化的书呆子。 映雪读书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拥书百城 比喻藏书极其丰富或嗜书之深。 一介书生 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仰屋著书 仰:脸向上;著: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术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 悬石程书 形容勤于政事。 无巧不成书 比喻事情十分凑巧。 徒读父书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书香门第 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书不尽言 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同文,车同轨 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诗书发冢 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书缺有间 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三余读书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磬竹难书 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然荻读书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弃书捐剑 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牛角挂书 比喻读书勤奋。 囊萤照书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临池学书 临:靠近,挨着。指刻苦练习书法。 立地书橱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两脚书橱 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据鞍读书 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借书留真 指借别人的书,写后留下正本,把本还给别人。 黄耳传书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家书抵万金 比喻家信的珍贵。 焚书坑儒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废书而叹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读书种子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读书三余 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读书三到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掉书袋 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丹书铁契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大书特书 书:写。大写特写。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刺股读书 比喻刻苦攻读。 裁书叙心 写了这封信表述心意。 博览群书 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闭户读书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白面书生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牛角书生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立地书厨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洪乔捎书 指言而无信的人 读书破万卷 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秉笔直书 秉:握。书写史实不隐讳 闭门读书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形容心埋头苦读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临池学书”扩展:
成语读音:lín chí xué shū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用法:临池学书连动式;作谓语;指刻苦学习书法。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繁体成语:臨池壆書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注音:ㄌ一ㄣˊ ㄔˊ ㄒㄩㄝˊ ㄕㄨ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简拼:LCXS
成语解释:临:靠近,挨着。指刻苦练习书法。
造句:我们要有王羲之临池学书的刻苦精神
成语出处:《晋书 卫恒传》:“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