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停”「停妻再娶」
成语“停妻再娶”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tíng qī zài qǔ成语简拼:TQZQ
成语注音:ㄊ一ㄥˊ ㄑ一 ㄗㄞˋ ㄑㄨ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折:“员外,你不回家来,原来在这里,做个停妻再娶妻。我和你见官去。”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有妻并未离异,又与人正式结婚。
成语用法:停妻再娶作谓语、定语;指重婚。
成语造句:据我看来,这人年纪虽觉得大些,然究竟现居官场,断不敢干那停妻再娶和明妻暗妾的事。(清 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一回)
英文翻译:despise one's wife and marry another
成语谜语:重婚
成语“停妻再娶”的扩展资料
1. 古代随便抛弃女性也会为社会不容吧?因为有七出三不去,还有宋弘说糟糠之妻不下堂是的。古代虽然不像今天相关法律建设那么健全。但基本的人身保障一般还是有的。莫说糟糠之妻。即便是委身为婢,雇主照样还是该给什么给什么的,一点不亏待。汉、唐、明三朝妻照样可以休夫。来自gyjslw.com
2.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谁给我讲讲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以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寰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警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来自gyjslw.com
3. 《红楼梦》之啥叫“停妻再娶”
1、妾只能说“纳”,不能拜天地,不能穿大红,还要给正妻行家礼。贾琏偷“娶”尤二姐,是用的娶妻的规格。有媒有聘,称迎娶,拜天地,下人称奶奶,把凤姐一笔抹倒,并认尤老为老太太。这都是对正妻的规矩。所以说是停妻再娶。 尤二定位为妾是凤姐发现了之后的事情。之前贾琏的行为确实是停妻再娶。古人又没有婚姻登记处。名份全是由这些礼仪来决定的。2、停妻再娶 (tíng qī zài qǔ)解释:有妻并未离异,又与人正式结婚。出处: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折:“员外,你不回家来,原来在这里,做个停妻再娶妻。我和你见官去。”示例:据我看来,这人年纪虽觉得大些,然究竟现居官场,断不敢干那~和明妻暗妾的事。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一回来自gyjslw.com
4. 需要一本老小说,书名应该叫艳女梦,里面刚开始有张生、红娘、中间的故事是一个和尚
张生月下会莺莺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以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寰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警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 《西厢记》故事流传和演变 《西厢记》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它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779-831)写的传奇文 短篇小说 《莺莺传》。亦名《会真记》。它的大致内容是写年轻的张生,寄居于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妇携女儿莺莺回长安,途经蒲州,亦寓于该寺,遇兵乱,崔氏富有,惶恐无托,幸张生与蒲将杜确有交谊,得其保护,崔氏遂免于难。为酬谢张生,设宴时让女儿莺莺出见,张生为之动情。得丫环红娘之助,两人幽会。后张生去长安,数月返蒲,又居数月,再去长安应试,不中,遂弃莺莺,后男婚女嫁。某次,张生再经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礼节相见,被莺莺拒绝,并赋诗二章寄意。 张生为什么抛弃莺莺呢 据他自己说:莺莺是罕见的美女——“尤物”。这种“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余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所以“忍情”弃舍。可见张生是个始乱终弃的无义之徒。作者却在为他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还说,许多人都赞张生是个“善补过者”。这是颠倒是非。 这部传奇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时许多人的注意,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正如鲁迅所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中国小说史略》 对《莺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传奇文《西厢》故事,流传甚广。如鲁迅所说:“其事之震撼文林,为力甚大。” 《唐宋传奇集》 揆其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是,作者第一次塑造出一个性格独特的妇女形象莺莺。她给人的印象历久不磨,她的悲剧遭遇唤起人们莫大同情。这个形象的塑造,既为后世作者勾画出一个基本的性格轮廓,又为形象的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余地。请看作者的描绘: 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怨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 这是贵族少女所特有的性格,她多情而又内涵极深,热爱张生,但感情并不奔放;内心有深沉痛楚,却十分隐秘。人的正常的喜怒哀乐,在莺莺的形象中都以表里之间的矛盾、端庄的矜持的姿态展现的。自然的感情流露和贵族的骄矜性格,构成莺莺形象特有的矛盾色彩。她既无杜丽娘的浪漫气质,也没有林黛玉的单寒之色。她的性格造型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作者的重大创造,她的形象真实可信。但是她的遭遇却给人们留下心灵上的遗恨,张生的“补过”,玷污了她的形象。甚至他们两人都自认为他们的爱情是错误的,张生是“补过”,莺莺也有“自献之羞”,这里美变成了丑,对此,凡正直的人们都不能接受。他们要为这场爱情公案辨明是非。我想这大概就是后世作者们不惜花费大量心血改写《西厢》故事的一个重要原因。《莺莺传》是一个沾有泥淖的珍珠。因为它是珍珠,所以人们都想把它的泥淖拂拭干净;若是土块,早就没人理了。 《西厢》故事在南北两宋已广为流传。文人如秦观、毛滂都写有《调笑转踏》歌舞词。民间艺人有讲说《西厢》,“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 《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当时已有《莺莺传》的话本 佚 。宋杂剧有《莺莺六幺 佚,见南宋周密《武林旧事》 。南戏有《西厢记》一目 佚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值得注意的是,北宋赵德麟 令畤 用说唱形式写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他主要用《莺莺传》的文字作为说白,中间插进他写的十二首《蝶恋花》唱词,曲白相间,说唱《西厢》故事。最值得称道的是,他隐含地批判了张生的薄情,对莺莺的被遗弃寄予同情,这在毛滂的《调笑令》里已微露其意:“薄情年少如飞絮。”鼓子词开头说得更显露些:“最是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张生把莺莺的离怨等闲视之,含有指责张生之意。结尾处又说:“弃掷前欢俱未忍,岂料盟言陡顿无凭准,地久天长终有尽,绵绵不似无穷恨。”明确指出张生是“弃掷”莺莺,使她遗恨无穷。原来被元稹视为错误的爱情,在鼓子词中开始被纠正并获得美的价值。什么“尤物”啊,“补过”呀之类的调调没有了。张生的丑恶行为开始受道德的检验。遗憾的是,作者还没有洞悉这一悲剧发生的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他仍然用了张生背盟的结尾。这样就不能充分赞颂他们的具有反封建性的爱情行为。至少,莺莺是认错了人。错误的爱情被“矫正”为令人遗憾的爱情,这是美中不足的。来自gyjslw.com
5. 一夫多妻制度违反道德吗
1、不但违反道德。2、还违反法律的。3、现在基本全世界都禁止一夫多妻制的。来自gyjslw.com
6.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谁给我讲讲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以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寰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警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来自gyjslw.com
7. 终身未娶是成语吗?
终身大事的解释
成语拼音zhōng shēn dà shì
成语解释终:从开始到末了。关系到一辈子的大事情;多指男女婚嫁而言。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一时间凭着两局赌赛,偶尔亏输,便要认起真来,草草送了终身大事,岂不可羞!这事断然不可!”
成语繁体终身大事
成语简拼ZSDS
成语注音ㄓㄨㄥ ㄕㄣ ㄉㄚˋ ㄕ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多指婚姻。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男婚女嫁
成语例子但终身大事 ,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英语翻译an important event in one’s life
俄语翻译вопрос всей дальнейшей жизни <супружество>
成语谜语婚姻
包含终字的成语来自gyjslw.com
8.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缘由是什么?
一夫多妻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它从原始社会时期的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在此期间社会体制虽几经变换,但一夫多妻制的婚姻制度却没有变。这种长期存在的一夫多妻的社会现象,最直接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体质的增强等,同时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也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夫多妻制与中国古代政治
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以宗法制度为基础,而宗法制度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而“家天下”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几千年来,一夫多妻制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一夫多妻制是私有制的产物,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婚姻的进化是社会进化的标志,历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开始拥有更多的财产并成为政治上的领导者,他们希望占有更多的妻子以生育更多的子女来扩大自己的势力,所以不再杀俘,开始把男战俘当作奴隶,把女战俘当作妻妾,而且占有奴隶和妻妾的多少日渐成为力和地位的象征。如此,一夫多妻制一开始产生就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在奴隶社会,天子是最大的奴隶主,拥有最多的妻妾,而大大小小的奴隶主贵族则依据等级占有数量不等的妻妾,妻妾的多少直接反映出力的大小。整个封建社会亦是如此,人们以多妻为荣,只要经济条件许可,男子就会不停地娶妻纳妾,一直到老。这种与力和财产联系在一起的一夫多妻制度一直与中国古代社会相始终。
2.一夫多妻制是中国古代统治者财产扩大化的结果。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人平等”;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人与人之间才出现了不平等,随着一夫多妻制的出现,男女才出现了不平等。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种不平等越来越突出,并且制度化。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不仅不把奴隶当人看,也不把妻妾当人看,如商代甲骨文中就有“Χ妾”(就是用火烧妾的办法)以求雨、“沉妾”(就是把妾沉入水中)以祭神的记载。在封建社会,这种歧视女性的思想更为普遍,女性被视为男性占有者的一种财产,而束缚妇女自由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思想更使广大普通女性失去独立的人格。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多少青春少女,成为封建统治者无限占有欲的牺牲品。
3.一夫多妻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力的象征和体现。一夫多妻制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力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奴隶社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所有的财产和土地都是天子的,自然,天下所有的女性也都被天子视为己有。天子将天下聪明、漂亮、贤惠的女子优先选入后宫,供自己淫乐,之后才是奴隶主贵族及大小官僚按力与地位广娶妻妾。进入封建社会也是如此,皇帝将全国优秀女子挑选入宫,而且是多多益善。有的皇帝甚至看到自己的儿媳漂亮也占为己有。在这里,力显然高于伦理。虽然各个朝代为了政治的稳定,从天子到贵族大臣,拥有妻妾的数目都有规定,但实际上只要财力允许就可以为所欲为。一夫多妻制与政治的联系甚至深入到夫妻生活当中,《周礼》记载:“九嫔掌妇学之法。”郑成康注:“自九嫔以下,九九而御于己所。凡群妃御见之法,月与后妃其象也。卑者在先,尊者宜后,女御八十一人,当九夕;世妇二十七人,当三夕;九嫔九人,当一夕,三夫当一夕,后当一夕,亦十五日而遍云,自望后反之。”天子天天忙于御妻,哪有精力管理政务 再加上其他宫女,都随时可以和帝王发生关系,历代帝王的荒淫可想而知,像陈叔宝、孙皓、隋炀帝、唐玄宗等,甚至因荒淫而破国亡家。一夫多妻制既满足了帝王们的无限占有欲,实际上也成为历代王朝衰败的重要原因。
一夫多妻制与中国古代经济
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劳动所得的剩余产品极为有限,一夫多妻制的盛行自然会对社会经济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1.一夫多妻制成为统治者疯狂掠夺财富的动力。一夫多妻制家庭与一夫一妻制家庭相比,其开支因妻妾数量增加而成倍增加。一般情况下,多妻家庭较一夫一妻家庭往往拥有更多的子女,所以,一夫多妻制家庭中的“夫”就必须为维持家庭的经济运转而取得更多的财富。天子、皇帝是最大的财富占有者,其占有财富的相当一部分被用于多妻多子的开支,在有些时期皇室开支甚至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所以,历代统治者对老百姓的剥削都十分沉重,在风调雨顺的时期,老百姓尚能维持生存,一旦遇上荒年,就衣食无着,官逼民反。制统治是维护家天下的政治基础,而财富集中则是维持家天下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讲,一夫多妻制的运转无论在哪个阶层都是他们掠夺财富的动力。
2.一夫多妻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虽然我们无法计算每个朝代各阶层多妻所需开支的具体数目,但多妻给国家造成的经济负担是显而易见的。在一夫多妻制合理合法的时代,人们以多妻为荣,相互攀比,官僚、地主、商人积累财富后不是考虑扩大再生产,而是首先考虑娶妻纳妾。正如韩非子所说:“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 ’对曰:‘益是,子将买妾。’”孟子甚至说:“齐人乞食,亦有一妻一妾。”其一夫多妻制对中国古代人观念的影响之深可想而知。一夫多妻特别是皇室多妻在不少时期其开支费用过大甚至影响了国家的稳定,东汉时陈蕃上书说:“比年收敛,十伤五六,万人饥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数千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可赀计。鄙谚曰:‘盗不可五女门’,以女贫家也。今后宫之女岂不贫国乎 且聚而不御,必生忧悲之感”。(《后汉书·陈蕃传》)陈蕃清楚地说明了一夫多妻足以贫国的道理。
3.一夫多妻制的盛衰是中国古代经济的晴雨表。一般来说,每个朝代建立之初,经济都比较脆弱,老百姓在经过长期战乱之后,尚未稳定下来,土地大量荒芜,人烟稀少。统治者亲眼目睹前朝灭亡,从思想上或多或少认识到前朝的腐败特别是后宫无限制的膨胀是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对一夫多妻在数量上有所控制。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前朝灭亡的教训也已淡忘,一夫多妻制就进入繁荣时期。皇帝首先开始疯狂地无限制地占有女性,如汉武帝时“后宫数万人,外讨戎夷,内兴宫室”。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兴衰。
4.一夫多妻制对中国古代人口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夫多妻制影响了中国古代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影响了中国古代人口素质的提高,还影响了中国古代人口体质的增强。
一夫多妻制影响了中国古代人口数量的增长。在明代以前,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一直在六千万以下徘徊,这除了各种自然因素外,一夫多妻制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因素。按照自然生殖的法则,同一个时代男女性别比例差别是很小的,以保持男女比例平衡。盛行于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势必打破这种平衡,特别是皇室后宫对女性占有数量的庞大,再加上同时代各个阶层的多妻,使得社会底层很多男子无妻可娶,终生独身一人。但一夫多妻并未能实现人们多妻多子的愿望,以两汉为例,西汉时,后宫平均宫女约5000人,但西汉十五个皇帝共生育子女五十八个,平均每人不足四个子女,与民间一夫一妻生育率大致相等。
一夫多妻制严重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多种因素,现代科学证明遗传是其重要因素。优生优育已成为今天人类生育中首先注意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皇帝选拔健康、聪明、漂亮、美丽的女子入宫,显然也是为了优生优育,以希望保持皇室高贵的血统。但是,他们占有很多智慧、聪明、漂亮的女性,而又“聚而不御”,就对中国古代人口带来了巨大影响,一夫多妻制的结果使得留在民间的女性无论长相或智力都极为一般,按照遗传科学,这种做法,显然对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提高不利,特别是几千年来一代一代这样的选拔,其影响非常深远。正如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它有害于养生,有害于传种,有害于蒙养,有害于修学,有害于国计。”
一夫多妻制严重败坏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气。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中,多妻现象一直盛行于社会上层,这使封建统治者荒淫无耻,政治更加腐败,生活更加奢靡。一夫多妻也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人多娶就会一人无妻,使得社会阴阳失调,天下之男无妻者众多。一夫多妻制的长期存在断送了多少次中国历史上大好的改革与发展机遇,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沉重而值得深思的课题来自gyjslw.com
9. 终身未娶是成语吗?
终身大事的解释
成语拼音zhōng shēn dà shì
成语解释终:从开始到末了。关系到一辈子的大事情;多指男女婚嫁而言。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一时间凭着两局赌赛,偶尔亏输,便要认起真来,草草送了终身大事,岂不可羞!这事断然不可!”
成语繁体终身大事
成语简拼ZSDS
成语注音ㄓㄨㄥ ㄕㄣ ㄉㄚˋ ㄕ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多指婚姻。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男婚女嫁
成语例子但终身大事 ,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英语翻译an important event in one’s life
俄语翻译вопрос всей дальнейшей жизни <супружество>
成语谜语婚姻
包含终字的成语来自gyjslw.com
10. 《红楼梦》之啥叫“停妻再娶”
1、妾只能说“纳”,不能拜天地,不能穿大红,还要给正妻行家礼。贾琏偷“娶”尤二姐,是用的娶妻的规格。有媒有聘,称迎娶,拜天地,下人称奶奶,把凤姐一笔抹倒,并认尤老为老太太。这都是对正妻的规矩。所以说是停妻再娶。 尤二定位为妾是凤姐发现了之后的事情。之前贾琏的行为确实是停妻再娶。古人又没有婚姻登记处。名份全是由这些礼仪来决定的。2、停妻再娶 (tíng qī zài qǔ)解释:有妻并未离异,又与人正式结婚。出处: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三折:“员外,你不回家来,原来在这里,做个停妻再娶妻。我和你见官去。”示例:据我看来,这人年纪虽觉得大些,然究竟现居官场,断不敢干那~和明妻暗妾的事。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一回来自gyjslw.com
11. 为什么把西厢记叫做花间美人?
明代戏曲理论家朱誉之为“花间美人”,所谓“花间美人”主要赞叹《西厢记》情节的曲折和文词的优美.
这位花间美人所蕴含的风韵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西厢记》的风情之美,表现为对生命张力的情感认同。《西厢记》对生命力的肯定与提倡,具体说就是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两相结合的肯定与讴歌,这种肯定与讴歌,不能不说有草原文明的滋润与哺养。自宋以后,程朱理学逐步占据了文化的统治地位,在爱情婚姻问题上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相较于程朱理学,蒙古贵族其时所体现出的草原精神,则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那就是敢于真诚地直面生存、直面欲望,少虚伪,少造作。成吉思汗曾训示诸将:“男子最大之乐事,在于压服乱众,战胜敌人,夺取其所有的一切,骑其骏马,纳其美貌之妻妾”(《史集》)。
王实甫虽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但他深刻体会到草原文化中那种作为人的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这种生命力在汉民族文学中的唤醒且成为“一代文学”元曲的主旋律,是两种文化、两种文明彼此交融结合后开出的绚美之花。王实甫以他的生花妙笔,在《西厢记》中热烈地讴歌与赞美青年男女的自由爱情,曲中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等等,都是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曲词,不但如此,王实甫还从文学角度描写了青年男女两性美好的结合。郑振铎《文学大纲》指出,此前的小说、戏曲,“似这等曲折的恋爱故事,除《西厢》外,中国无第二部”。可见《西厢记》的伟大与创新。
二是《西厢记》的风化之美,表现为对亲情伦理的理性尊重。强调人伦关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涵之一。《西厢记》不回避矛盾,不回避斗争,但如何处理矛盾、如何斗争,先进如何改造落后,则是是否构成和谐的重要标志。
草原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活力,但其野蛮性、落后性也时时得见,汉文献所载之“烝母报嫂”(和母辈嫂辈的乱伦之行)等,都很原始也很低俗。对两性爱情,王实甫很开明;对人伦礼节,王实甫则很重视,这是他对中原文明的提倡与弘扬。俗语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哪有不疼爱自己子女的父母?是所谓养育之恩难报。因此,观念正确也罢、错误也罢;进步也罢、落后也罢,子女对父母首先要存有一种理解与感爱。爱情是美好的,父母之爱也同样值得人们讴歌。此前的“西厢”故事存在些不协调的音符,如《董西厢》谓莺莺之父亡故不到一年,与母扶柩归葬,路阻于普救寺,后感张生救护之恩与之相恋,私下结合,此情境下的恋爱,终是有种不够和谐之感。王实甫把此情节改为二十七月禫祭(守孝结束之前的一次祭祀)后发展,这是他的细心之处,使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更合于人性,更符合人情之常。《西厢记》的和谐美,植根于对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许多家庭问题、内部矛盾不以白热化方式解决,是有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理解与情义的。后来,在争得两相爱悦的婚姻后,张生听从老夫人的安排,割舍下两相缱绻之情,旋即入京赶考,追求自己的梦想,这不是妥协不妥协的问题,而是对一位母亲的尊重与理解。这种尊重与理解,体现的正是当时情境下的一种和谐的人性美。老夫人最后对张生的认可,不正说明观念落后的母亲也是可以改变的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斗争、革命的终极目的并非是消灭某人,而是改造某人,使之产生进步文明的观念。
三是《西厢记》的风格之美,表现为对雅俗结合的语言追求。古代实行愚民政策,百姓文化素质低,但他们同样需要艺术,理解艺术。《西厢记》的俗,表明她是民众的艺术,是人民的艺术。俗,是元曲的本质特征,也是《西厢记》的本质特点;俗,就是自然,就是真实。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宋元戏曲史》)元杂剧从总的倾向而论,可以说无不通俗自然,相对于元曲之俗,《西厢记》则显出她的雅,在元曲中独树一帜。所以,吴梅说《西厢记》开元曲“研炼艳冶”一派。
《西厢记》的雅,体现的是作者对普通民众艺术需要、艺术理解力的肯定与尊重。王实甫不媚俗,在艺术享受中,满足了大众文化品位提升的需要。元杂剧在大俗中寄予着作者的理想、感慨,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但在通俗自然中,融雅于俗,注重对大众文化品位的提升,这在当时不甚重视文化的蒙元一代,更需独具慧眼与卓识。
明代世风转变,强力恢复科举,借复兴文化实施文化制,后代有许多人对王实甫“雅”的肯定,实际上只是士大夫之“雅”,与王实甫之“雅”有质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但不管怎样,任何时代,任何朝代都应该提倡文化与文明。注重人类自身文化品位的提升,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蒙元贵族对元曲、中原文明的肯定接受,证明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来自gyjslw.com
12.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缘由是什么?
一夫多妻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它从原始社会时期的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在此期间社会体制虽几经变换,但一夫多妻制的婚姻制度却没有变。这种长期存在的一夫多妻的社会现象,最直接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体质的增强等,同时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也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夫多妻制与中国古代政治
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以宗法制度为基础,而宗法制度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而“家天下”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几千年来,一夫多妻制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一夫多妻制是私有制的产物,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婚姻的进化是社会进化的标志,历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开始拥有更多的财产并成为政治上的领导者,他们希望占有更多的妻子以生育更多的子女来扩大自己的势力,所以不再杀俘,开始把男战俘当作奴隶,把女战俘当作妻妾,而且占有奴隶和妻妾的多少日渐成为力和地位的象征。如此,一夫多妻制一开始产生就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在奴隶社会,天子是最大的奴隶主,拥有最多的妻妾,而大大小小的奴隶主贵族则依据等级占有数量不等的妻妾,妻妾的多少直接反映出力的大小。整个封建社会亦是如此,人们以多妻为荣,只要经济条件许可,男子就会不停地娶妻纳妾,一直到老。这种与力和财产联系在一起的一夫多妻制度一直与中国古代社会相始终。
2.一夫多妻制是中国古代统治者财产扩大化的结果。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人平等”;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人与人之间才出现了不平等,随着一夫多妻制的出现,男女才出现了不平等。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种不平等越来越突出,并且制度化。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不仅不把奴隶当人看,也不把妻妾当人看,如商代甲骨文中就有“Χ妾”(就是用火烧妾的办法)以求雨、“沉妾”(就是把妾沉入水中)以祭神的记载。在封建社会,这种歧视女性的思想更为普遍,女性被视为男性占有者的一种财产,而束缚妇女自由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思想更使广大普通女性失去独立的人格。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多少青春少女,成为封建统治者无限占有欲的牺牲品。
3.一夫多妻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力的象征和体现。一夫多妻制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力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奴隶社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所有的财产和土地都是天子的,自然,天下所有的女性也都被天子视为己有。天子将天下聪明、漂亮、贤惠的女子优先选入后宫,供自己淫乐,之后才是奴隶主贵族及大小官僚按力与地位广娶妻妾。进入封建社会也是如此,皇帝将全国优秀女子挑选入宫,而且是多多益善。有的皇帝甚至看到自己的儿媳漂亮也占为己有。在这里,力显然高于伦理。虽然各个朝代为了政治的稳定,从天子到贵族大臣,拥有妻妾的数目都有规定,但实际上只要财力允许就可以为所欲为。一夫多妻制与政治的联系甚至深入到夫妻生活当中,《周礼》记载:“九嫔掌妇学之法。”郑成康注:“自九嫔以下,九九而御于己所。凡群妃御见之法,月与后妃其象也。卑者在先,尊者宜后,女御八十一人,当九夕;世妇二十七人,当三夕;九嫔九人,当一夕,三夫当一夕,后当一夕,亦十五日而遍云,自望后反之。”天子天天忙于御妻,哪有精力管理政务 再加上其他宫女,都随时可以和帝王发生关系,历代帝王的荒淫可想而知,像陈叔宝、孙皓、隋炀帝、唐玄宗等,甚至因荒淫而破国亡家。一夫多妻制既满足了帝王们的无限占有欲,实际上也成为历代王朝衰败的重要原因。
一夫多妻制与中国古代经济
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劳动所得的剩余产品极为有限,一夫多妻制的盛行自然会对社会经济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1.一夫多妻制成为统治者疯狂掠夺财富的动力。一夫多妻制家庭与一夫一妻制家庭相比,其开支因妻妾数量增加而成倍增加。一般情况下,多妻家庭较一夫一妻家庭往往拥有更多的子女,所以,一夫多妻制家庭中的“夫”就必须为维持家庭的经济运转而取得更多的财富。天子、皇帝是最大的财富占有者,其占有财富的相当一部分被用于多妻多子的开支,在有些时期皇室开支甚至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所以,历代统治者对老百姓的剥削都十分沉重,在风调雨顺的时期,老百姓尚能维持生存,一旦遇上荒年,就衣食无着,官逼民反。制统治是维护家天下的政治基础,而财富集中则是维持家天下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讲,一夫多妻制的运转无论在哪个阶层都是他们掠夺财富的动力。
2.一夫多妻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虽然我们无法计算每个朝代各阶层多妻所需开支的具体数目,但多妻给国家造成的经济负担是显而易见的。在一夫多妻制合理合法的时代,人们以多妻为荣,相互攀比,官僚、地主、商人积累财富后不是考虑扩大再生产,而是首先考虑娶妻纳妾。正如韩非子所说:“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 ’对曰:‘益是,子将买妾。’”孟子甚至说:“齐人乞食,亦有一妻一妾。”其一夫多妻制对中国古代人观念的影响之深可想而知。一夫多妻特别是皇室多妻在不少时期其开支费用过大甚至影响了国家的稳定,东汉时陈蕃上书说:“比年收敛,十伤五六,万人饥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数千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可赀计。鄙谚曰:‘盗不可五女门’,以女贫家也。今后宫之女岂不贫国乎 且聚而不御,必生忧悲之感”。(《后汉书·陈蕃传》)陈蕃清楚地说明了一夫多妻足以贫国的道理。
3.一夫多妻制的盛衰是中国古代经济的晴雨表。一般来说,每个朝代建立之初,经济都比较脆弱,老百姓在经过长期战乱之后,尚未稳定下来,土地大量荒芜,人烟稀少。统治者亲眼目睹前朝灭亡,从思想上或多或少认识到前朝的腐败特别是后宫无限制的膨胀是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对一夫多妻在数量上有所控制。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前朝灭亡的教训也已淡忘,一夫多妻制就进入繁荣时期。皇帝首先开始疯狂地无限制地占有女性,如汉武帝时“后宫数万人,外讨戎夷,内兴宫室”。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兴衰。
4.一夫多妻制对中国古代人口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夫多妻制影响了中国古代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影响了中国古代人口素质的提高,还影响了中国古代人口体质的增强。
一夫多妻制影响了中国古代人口数量的增长。在明代以前,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一直在六千万以下徘徊,这除了各种自然因素外,一夫多妻制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因素。按照自然生殖的法则,同一个时代男女性别比例差别是很小的,以保持男女比例平衡。盛行于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势必打破这种平衡,特别是皇室后宫对女性占有数量的庞大,再加上同时代各个阶层的多妻,使得社会底层很多男子无妻可娶,终生独身一人。但一夫多妻并未能实现人们多妻多子的愿望,以两汉为例,西汉时,后宫平均宫女约5000人,但西汉十五个皇帝共生育子女五十八个,平均每人不足四个子女,与民间一夫一妻生育率大致相等。
一夫多妻制严重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多种因素,现代科学证明遗传是其重要因素。优生优育已成为今天人类生育中首先注意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皇帝选拔健康、聪明、漂亮、美丽的女子入宫,显然也是为了优生优育,以希望保持皇室高贵的血统。但是,他们占有很多智慧、聪明、漂亮的女性,而又“聚而不御”,就对中国古代人口带来了巨大影响,一夫多妻制的结果使得留在民间的女性无论长相或智力都极为一般,按照遗传科学,这种做法,显然对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提高不利,特别是几千年来一代一代这样的选拔,其影响非常深远。正如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它有害于养生,有害于传种,有害于蒙养,有害于修学,有害于国计。”
一夫多妻制严重败坏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气。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中,多妻现象一直盛行于社会上层,这使封建统治者荒淫无耻,政治更加腐败,生活更加奢靡。一夫多妻也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人多娶就会一人无妻,使得社会阴阳失调,天下之男无妻者众多。一夫多妻制的长期存在断送了多少次中国历史上大好的改革与发展机遇,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沉重而值得深思的课题来自gyjslw.com
13. 《走西口》中梁满囤停妻再娶,田耀祖送他一对驴蹄子有什么说法?
这个含义深了,驴蹄子两半,在结婚之日收到,喻示夫妻两人合不来,要分离,就是不分离家业也难得兴旺. 记得啊来自gyjslw.com
14. 妻的成语
封妻荫子
[fēng qī yìn zǐ]
君主时代功臣的妻得到封赠,子孙世官爵。 旧时指为官的荣耀内。
贤妻良母
[xián qī liáng mǔ容]
丈夫的好妻子,孩子的好母亲。
妻儿老小
[qī ér lǎo xiǎo]
指父、母、妻、子等全家人。
三妻四妾
[sān qī sì qiè]
妻妾众多的意思。
结发夫妻
[jié fà fū qī]
结发:束发,意即年轻时。年轻时结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
妻离子散
[qī lí zǐ sàn]
一家子被迫分离四散。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