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字是“花”字的成语「拈花一笑」
成语“拈花一笑”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niān huā yī xiào成语简拼:NHYX
成语注音:ㄋ一ㄢ ㄏㄨㄚ 一 ㄒ一ㄠ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拈花微笑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七佛 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比喻心心相印、会心
成语用法:拈花一笑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成语造句:伊为新至我,我是旧来伊,拈花一笑,心是口。清·李渔《奈何天·巧怖》
成语“拈花一笑”的扩展资料
1. 拈花一笑到底是什么意思拈花一笑是一个成语,拼音是niān huā yí xiào,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如来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
我是个俗人,我认为拈花一笑没有代表什么意思,就是简单的一笑,但是当时在场的却硬是要弄清楚什么意思,最过分的是那个金蝉子,问佛祖为什么笑,你在笑啥之类的,当时佛祖得有多尴尬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佛祖的“拈花一笑”是什么意思?
净空法师--- 一 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体。所以禅宗拈花微笑,拈一朵花,拈一个树叶,给你表示表示,这是什么?整个宇宙,整个法界,全体,入不二法门。我们往下看,「惜彼未知净宗之妙,端在当相即道,即事而真」,这是净土无比殊胜、无比的方便,「故不必拨相求道」,要把这相灭掉。禅宗不能著相,天台、贤首都要把相放下,才能见到真的。净宗不然,梦中见相真的,定中见相也是真的,所以它不必要离事见真,不需要拨相求道。「且此经纯是《华严》事事无碍境界,一花一香无非帝网之珠」,有些经上讲一花一尘,尘是尘土,更小的,真的无非帝网之珠,用帝网来表自性。这个帝是帝释天,就是忉利天,忉利天宫上的罗网,佛常常举这个比喻,华丽。人间现在也能做到相似,大的庆典,布置的会堂也是相当庄严。所以一花一香无非帝网之珠。「一一圆明」,圆是圆满,明是光明;「一一胜妙」,样样都圆满,样样都殊胜,样样都妙好。「一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体」,这一句话特别重要的是全体两个字。全体到什么程度?我们今天讲物质最小的,原子。原子还不是最小的,粒子、夸克,现在讲量子,好像没有比量子更小的,每一个量子里头有圆满的宇宙。告诉我们真相,真相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找不到大小,找不到对立,完全是一体,小中包含大,大中包含小。大包小我们能理解,小包大不能理解。一直到现在机械发明了,可以能够从科学仪器里面观察到,像全息照相,就是小中有大。把一张照片把它剪碎,剪成很小很小的,放在激光下面,你所看到的是完整的,是一张完整照片,张张都完整。科学给我们找到这个证据,小里头有大。所以叫入不二法门,大小不二,没有小,没有大,大小是错觉,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连空有都不存在。你不能说它是空,不能说它是有;也可以说它有,也可以说它空。微妙,所以叫不可思议!思是什么?不可思,你不能去想;议是什么?议是去讨论、言说,你不能说,说不出。整个宇宙里头一切法没有真假,没有大小,没有好坏,乃至於说没有善恶。有没有佛菩萨?没有。佛菩萨,我们讲十法界,最高的是佛,菩萨、声闻、缘觉,下面六道众生,有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一 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体。所以禅宗拈花微笑,拈一朵花,拈一个树叶,给你表示表示,这是什么?整个宇宙,整个法界,全体,入不二法门。「圆明具德,不可思议。」圆是圆满,明是光明,具足万德万能。这个万字不是数字,含的意思没有边际,我们讲无量无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拈花一笑 什么意思
拈花一笑是一个成语,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一、拼音
拈花一笑 [ niān huā yī xiào ]
二、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释义:在灵山会上,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扩展资料
一、拈花一笑的近义词:
相视而笑 [ xiāng shì ér xiào ]
释义:双方互相看着,发出会心的微笑。形容二者情合意洽的情态。
出处: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二回:“二人相视而笑,谒见之际,余笑尚在。”
翻译:双方互相看着,发出会心的微笑,整个交谈的过程之中都欢声笑语。
二、拈花一笑的反义词:
勃然大怒 [ bó rán dà nù ]
释义: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翻译:因此老天爷突然变脸大发脾气。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佛语 拈花一笑的含义 是什么
拈花一笑【注 音】 niān huā yī xiào【释 义】 “拈花一笑”也作“拈花微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想通、心心相印。【出 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拈花一笑是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拈花示寂?貌似都有点道理,但是都不能作正解。倒是一点可以确定,“拈花一笑”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此花名为金婆罗花。有一种说法个人觉得比较靠谱: 佛祖所要表达的或许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拈花一笑的典故
解 释 比喻心心相印、会心。 出 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拈花一笑”是禅宗的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天,教主释迦牟尼上大课,众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却一句话也不说。伸手从讲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转来转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这就是“释迦拈花”。 释迦有个大弟子,叫迦叶。佛经记载,看见释迦拈花,迦叶“破颜微笑”。宗教堂会,戒律极严。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这就是“迦叶微笑”。 这师徒两人神神怪怪的行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紧接着,释迦牟尼讲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意思是说:徒儿们听好了,我有绝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刚才已经传授给迦叶同学了啦。你们要学,就问他去吧! 据说,这也就是禅宗的起始。禅宗的特色就是: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无需文字言语表达。我太懂禅学,但我喜欢禅宗的意境,那对世间美好的领悟,世间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花,我喜欢去默默的领悟花的语言! 我喜欢昙花的刹那灿烂。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时间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全部的梦想和激情,壮烈与喝彩,顷刻间挥洒净尽,淋漓快意。 望尽了烂漫辉煌的一刻,终有落樱缤纷。残红善舞。你本来是灿烂过的,因此不怕被遗忘;你本来是热烈过的,因此甘于安守一份不可言喻的静默。就这样,你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笑靥如你,真情如你,希望如你,生命亦如你。 我喜欢兰花的清幽。就那么简简单单的几片叶子,就一朵或几朵白色的小花,却历经千年,依然悠远飘逸。习惯了寂寞,不以无人而不芳。淡淡的,一体青凝不染尘。一种从容的生活状态,不是甘于平庸而是细腻地去感受生活中并不缺少的快乐。远离了喧嚣繁杂,空谷晨钟,不是自耳畔响起,而是自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青青一线,暗香浮动。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人生亦是如此,或绚烂如夏花,或如秋叶飘零,不管成败荣辱,从容面对吧。 生命如同四季,风露荣枯。知春、识秋,拈花拂雪,活出个淡雅人生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拈花一笑”的典故是什么?
拈花微笑的故事,在《无门关》里是这样记载的: 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载:“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花,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即拈奉献金婆罗花,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即付诸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这就是著名的拈花微笑的故事。佛祖在挑选接班人问题上对沉默是金的迦叶将正法眼藏以心传心,可见高贤大德们对语言的无奈与恐惧。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佛学当中的拈花一笑是什么意思?
1、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想通、心心相印。2、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