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山安”的成语「泰山之安」
成语“泰山之安”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tài shān zhī ān成语简拼:TSZA
成语注音:ㄊㄞˋ ㄕㄢ ㄓ ㄢ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反义词:累卵之危
成语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 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安:安稳。像泰山那样稳固。形容稳固安定
成语用法:泰山之安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6回:“内安百姓,外抚四夷,勋加于王室,泽布于诸侯,国有泰山之安,君享无强之福。”
成语“泰山之安”的扩展资料
1. 泰山为何被称为五岳之首在中国人心目中,被尊为中国五大名山之首的泰山是如此神圣,如此巍峨。亘久以来,它是华夏民族古老而悠长的历史记忆的化身。
泰山,古称岱宗,位于中国东部山东省境内。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成为中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2002年,被评为“中华十大文化名山”之首。通天拔地,气势恢宏。泰山,承载着如此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在地理上,它是华北平原上生态葱郁的巍巍巨人;在历史上,它是中国历代帝王登山封禅、遣官告祭的国事重地;在文化上,它更是各朝文人墨客、名家学者争相瞻仰、顶礼膜拜的心灵圣地。
事实上,这也正是泰山能够成为中国首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名录的名山魅力所在。历史上,泰山因其巍峨挺拔而倍受历代帝王推崇:从无怀氏、伏羲氏、黄帝、炎帝到周成王,共有72帝登封泰山;从秦始皇、汉武帝到清康熙、乾隆,计有12位皇帝30余次或亲临封禅,或遣官告祭。
在文化上,泰山儒、道、佛并存,计有寺庙、宫、观等建筑群29处,古遗址128处;从孔子、司马迁、杜甫、李白到近代名流,泰山一直就是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的胜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文章中,留下了众多有关泰山的诗文墨宝。
因深厚的文化内蕴,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泰山有关的成语、掌故:中国人有称岳父岳母为泰山泰水之俗,即因泰山之上有丈人峰;因德高望众或成就卓越而被众人所崇仰的人常被称为泰斗,其来源是古人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泰山基础宽阔,形体集中,既非卧也非立,而是静坐于大地之上,给人以安稳与厚重之感,故中国成语中有“稳如泰山”、“重如泰山”之说。此外,如“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眼不识泰山”等成语,均源于古人关于泰山的诗文之中。
除了奇特的人文景观之外,泰山的自然风光也以巍峨壮丽、韵味独特而著称。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雾淞雨淞、碧霞佛光等风景,是泰山享誉世界的奇观。加上森林葱郁,山势雄伟,难怪2000多年前孔子登临至海拔1545米高的玉皇顶时,会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迈感慨。
盛景如斯,延续至今,最关键是得益于中国相关部门的精心保护:本着“继承、弘扬、保护、利用”方针,中国政府不断来自gyjslw.com
2. “泰山安则四海皆安”这句话出自哪里?
出自
马伯声与他的’泰安’计划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国泰民安之意。
民国时期,泰安仍为市管县体制,当时并不富裕,当地人民生活也很贫困。
1945年10月印制的《山东省泰安县建设计划刍议》对此进行了分析
并对城市建设提出了很多意见。此计划的“设计”者为马伯声
马伯声(1890~1966),又名马玉俊。祖籍山东德州,生于山东泰安县城内圣泉街。1912年经牧师介绍,马伯声入美国美以美教会学校泰安萃英中学免费读书。他勤奋努力,刻苦攻读,三年时间读完了四年的课程。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学校的美籍教士经常让马伯声给他们辅导汉语。他还曾多次为游泰山的外国人充当翻译兼导游,一方面提高了英语听说能力,一方面加深了对欧美诸国的了解,开阔了眼界。1915年马伯声中学毕业,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在华招募劳工,他顺利考上了华工翻译。先后到过加拿大、英国、法国,历时三年,备受艰辛。在欧洲期间,他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工业文明的成果,深切感受到祖国的落后和愚昧,暗下决心回国后办教育、兴实业,为振兴国家出力。来自gyjslw.com
3. 安如泰山什么意思
Anrutaishan [拼音]:一个RU泰山 [解释]:作为稳固的,不可动摇的。 “安全”是一种稳定的固体意义。
来自gyjslw.com
4. 泰山什么四字成语
泰山北斗、
泰山压顶、
泰山梁木、
泰山其颓、
泰山磐石、
泰山之安、
泰山可倚、
泰山压卵来自gyjslw.com
5. 成语声东击西什么如泰山
稳如泰山 [wěn rú tài shān] 基本释义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遥 褒义 出 处 《汉书·刘向传》:“来势不两立;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
来自gyjslw.com
6. 门上贴泰山之门什么意思
泰山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门上贴’泰山之门’有以上之意寓。
来自gyjslw.com
7. 泰山之名何时何人而起
泰山,又来名岱山、岱自宗、岱岳、东岳、泰岳。远古时始称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均见其形,读音为“太”。《骈雅训篆.释名称》:“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大小之大,遂分为二矣。”按古文字的传统读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战国时,由于同音字的引申和同义字的演变,“太”与“泰”、“代”与“岱”“岱”与“岳”也互相变通了,这样相继出现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岳”等用名称。“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
来自gyjslw.com
8. 泰山之什么
成语名字:
泰山之安
成语发音:
tài shān zhī ān
成语解释:
安:安稳。像泰山那样稳固。形容稳固安定
成语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反义词:
累卵之危 查看更多泰山之安的反义词>>
成语例句: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6回:“内安百姓,外抚四夷,勋加于王室,泽布于诸侯,国有泰山之安,君享无强之福。”
泰山之(巅)
泰山的顶峰,最高处。山顶的意思。
引申的意思是:
比喻站在对高点看事物。有一种豪迈的气势。
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来自gyjslw.com
9. 泰山 “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五岳之首象征最高力
来自gyjslw.com
10. 中国的“五岳”指的是什么?泰山为什么被称为五岳之首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的原因:
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为五岳之长。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一般指东岳泰山(位于山东)、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南岳衡山(位于湖南)、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泰山因其气势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
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的象征。泰山实际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华山、恒山,仅占第三位。但就历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全国的许多大山与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拓展资料:
起源
三山五岳,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山,世界道教圣地。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全世界的风景了!
俗语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五岳的说法始见于《周来自gyjslw.com
11. 什么什么泰山!
1、稳如泰山
成语解释 稳:稳固。稳固得像泰山一样。形容极其稳固;不可动摇。
成语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来势不两立,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
2、重于泰山
成语解释 像泰山一样重。比喻意义很大或分量很重。泰山:我国名山;五岳之首。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成语解释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成语出处 《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4、有眼不识泰山
成语解释 泰山:我国的名山;在山东省境内。有眼睛;却不认得地位很高或本领很大的著名人物。
成语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