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诸名山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

2024年04月16日成语大全9

成语“藏诸名山”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cáng zhū míng shān
成语简拼:CZMS
成语注音:ㄘㄤˊ ㄓㄨ ㄇ一ㄥˊ ㄕㄢ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藏之名山、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成语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着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见“藏之名山”。
成语用法:藏诸名山作谓语、宾语;指作品等。
成语造句:一个人做一部书,藏诸名山,是封建时代的事,早已过去了。鲁迅《准风月谈·序的解放》

成语“藏诸名山”的扩展资料

1.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意思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传之其人〕传给可传的人。,
内容来自gyjslw.com
2. 司马迁的《史记》真本藏于那座名山
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在完成之后的处置情况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均有交待。《自序》曰:“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报任安书》曰:“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自序》所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名互文见义。前者称“藏”,即藏本,后者则应是传本。《报任安书》谓“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案:“通邑大都”指京师),正与《自序》“副在京师”相互发明。又,“在京师”者既称“副”本,“藏名山”者则应是正本。可见《太史公书》原有正、副两本,正本“藏之名山”,秘而不宣;“副(本)在京师”,以俟“传之其人”(颜师古曰“能行其书之人”)。这两种本子俱百三十篇完帙,为作者生前写定,且亲手作了上述藏、传安排。此事当无疑义。 对《自序》“藏之名山”一语,前贤有不同的解释。司马贞《索隐》曰:“《穆天子传》云:天子北征,至于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所谓策府。郭璞注云:古帝王藏策之府。则此谓‘藏之名山”是也。”司马贞认为《自序》此言“名山”是用《穆天子传》“群玉之山”的典故,指“古帝王藏策之府”,因谓司马迁书“正本藏之书府”(《史记·自序·索隐》)。近人陈直另有一说:“所谓名山,即是藏于家。太史公卒后,正本当传到杨敞家中,副本当在天禄阁或石渠阁”(《汉晋人对〈史记〉的传播及其评价》)。当今,陈说广为传布,而司马贞说反而不显。笔者以为,陈说可商之处有二:其一,将“名山”解释为“藏于家”,不明所据,无从徵信。其二,司马迁女婿杨敞家确有《太史公书》,汉宣帝时杨恽“宣布”者即是。该本既已传至杨恽,又由他公诸于世,可谓“传之其人通邑大都”,但分明是“副在京师”本。陈氏恰好把司马迁书正、副两本之藏、传说错位。而司马贞说“正本藏之书府”倒是甚有理据,问题是此“书府”究竟是何处呢? 考西汉书府,初有天禄阁、石渠阁等,系萧何所造,以阁秘书。惠帝废“挟书律”,民间渐有《诗》、《书》流行。及至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刘歆《七略》),“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迄诸子传说,皆允秘府”(《汉志·总序》)。司马迁《自序》有两处提到汉廷书府:一曰“
内容来自gyjslw.com
3. 赞美名山的成语
藏之名山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出处:三国·魏·鱼豢《魏略》:“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
藏诸名山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着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洞天福地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出处: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称。”
福地洞天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出处: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称。”
开山老祖 开山:指在名山创立寺院;老祖:第一代创业的人。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内容来自gyjslw.com
4. 司马迁将史记藏之名山,具体是什么山?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正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所谓“名山”即藏之于家。司马迁卒死后,正本由家中留传至外孙杨浑处,副本存于汉廷天禄阁或石渠阁
内容来自gyjslw.com
5. 名山什么什么成语
名山大川 [ míng shān dà chuā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míng shān dà chuān ]
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
出 处
《尚书·武成》:“厎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例 句
繁重的工作使他身体状况不好,他决心请假去游览~,休养身体。内容来自gyjslw.com
6. 最后俩字是名山的成语
藏之名山:【基本解释】: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拼音读法】:cáng zhī míng shān【近义词组】:藏诸名山【使用方法】:动宾式;作谓语;指能传后世之作【成语出处】:三国·魏·鱼豢《魏略》:“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
内容来自gyjslw.com
7. spa藏诸名山,传之其人tbh什么?
百兽率舞挨肩并足长年三老不三不四低声下气
内容来自gyjslw.com
8. 西藏有名山珠穆拉玛峰成语
藏之名山:【基本解释】: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拼音读法】:cáng zhī míng shān【近义词组】:藏诸名山【使用方法】:动宾式;作谓语;指能传后世之作【成语出处】:三国·魏·鱼豢《魏略》:“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
内容来自gyjslw.com
9. 请那位高人帮忙解释一下“纳亏大麓藏于名山”是什么意思?谢啦。
  容纳和隐藏在名山大川中。  这是岳麓书院的二门的门联——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  “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说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难怪乎岳麓书院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它的撰联者是清代时任岳麓书院(湖南高等学堂)学监的程颂万。“大麓” 一指领录天子之事。《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孔传:’麓﹐录也。纳舜使大录万机之政﹐阴阳和﹐风雨时﹐各以其节﹐不有迷错愆伏。’《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尉﹐公一人’刘昭注引汉桓谭《新论》曰:’昔尧试于大麓者﹐领录天子事﹐如今尚书矣。’一说为广大的山林,这里我们做第二种解释讲。“名山”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有名的大山,指五岳(北岳恒山——山西、西岳华山——位于陕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东岳泰山——位于山东和南岳衡山位于湖南),而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回雁峰为首,岳麓峰为尾。所以这里可以用“名山”代指岳麓山  “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从修辞上讲,它是一副正对(正对又称真对又称真对、的对。格律诗中上下两句意义相近的对仗。它是律诗里用得最普遍的对仗形式。它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物及数字都要两两相对,正对力求工整。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它不同于书院大门的流水对,它讲究的是对仗工整。  从联语来源上讲,它是一幅集句联(集句联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集句联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这对陶冶情操,交流心灵,大有裨益。  上联“纳于大麓”是出自《尚书•舜典》中的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濬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意思是舜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够辨别方向,坚持自我。  下联“藏之名山”是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泰史公自序》中的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内容来自gyjslw.com
10. 藏诸名山 kycn什么?
泼水难收借坡下驴秉正无私躬行实践真金不怕火炼功名利禄
内容来自gyjslw.com
11. 成语名山什么什么
名山大川 ——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名山胜川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名山事业 ——指著作。名山胜水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同“名山胜川”。
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30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