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细”字的成语「细大无遗」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细大无遗”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有所思,乃在大南海,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潦之,闻君有他心是什么意思、解释以少取多情貌无遗、古文翻译 越细越好!、无遗的成语有哪些、以 细开头的成语有哪些、细什么微什么的成语、细字开头的成语造句,细水长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细大不捐,事无巨细,细入毫芒,不遗巨细,细不容发,等
目录索引:
1:成语“细大无遗”的词条资料
2:有所思,乃在大南海,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潦之,闻君有他心是什么意思
3:解释以少取多情貌无遗
4:古文翻译 越细越好!
5:无遗的成语有哪些
6:以 细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7:细什么微什么的成语
8:细字开头的成语
成语“细大无遗”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xì dà wú yí
成语简拼:XDWY
成语注音:ㄒ一ˋ ㄉㄚˋ ㄨˊ 一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细大不捐
成语出处:宋·曾巩《祭亡妻晁氏文》:“我扶我翼,共处穷羁,锄荒补漏,细大无遗。”摘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舍弃
成语用法:细大无遗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包罗一切。
英文翻译:save everything,big or small
成语“细大无遗”的扩展资料
1. 有所思,乃在大南海,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潦之,闻君有他心是什么意思《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呔,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
东方须臾高知之。
本篇是汉乐府《汉铙歌十八曲》之一。全诗采用女子自述的口吻,写出了
一段感情纠葛。起初,她因思人而爱物,着意修饰要送给所思之人的簪子;而
后,“间君有他心”,怒火中烧,恨人而毁物;继而发誓决裂,“勿复相思”,
却又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当初,柔情难舍……。全诗的情感跌宕起伏,写出了热
恋中人“望之深,怨之切”的微妙心理。
至于其大意为:
开头五句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问遗(wèi),犹言赠与。她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瑇瑁簪”。“瑇瑁簪”,即用玳瑁(一种似龟的动物)那花纹美观的甲片精制而成的发簪。“双珠”,谓在发簪两端各悬一颗珍珠。这在当时可谓精美绝伦的佩饰品了。然而女主人公意犹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装饰起来,更见美观(绍缭,缠绕之意)。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这几句写物寄情,以少总多,表达已言简意丰,情调复缠绵悱恻。试看汉末繁钦《定情诗》中“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何以慰别离?耳后瑇瑁钗”等句,分明是受本篇启发而化出,此亦正可发明本诗“何用”三句意蕴之妙处。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出了这场风波及其严重后果: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雳!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愤然地始而折断(拉杂),再而砸碎(摧),三而烧毁,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复又迎风扬掉其灰烬。“拉、摧、烧、扬”,一连串动作,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何等愤激!“从今以后,勿复相思!”一刀两断,又何等决绝!非如此,不足以状其“望之深,怨之切。”
“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相思”句较上文“勿复相思”之果断决绝,口气已似强弩之末。盖“相思”乃长期的感情积淀,而“与君绝”,只一时愤激之念,二者本对立而难统一,故此句实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叹惋,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蕴。循此绪端,自然生出“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的回忆和忧虑。“鸡鸣狗吠”“喻风声布闻。”(《诗比兴笺》)《易林·随之既济》:“当年早寡,孤与(宇)独居;鸡鸣狗吠,无敢问者。”即指鳏夫与寡妇夜间来往,惊鸡动狗,已露风声。此处亦谓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所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穴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加上始乱终弃的严重后果,自然使她不无顾虑和动摇。何况那“鸡鸣狗吠”中幽会的柔情蜜意时刻,仍然顽固地在牵动着她那旧日的缕缕情思,使她依依难舍呢!“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云:“妃呼豨,人皆作声词读,细观上下语气,有此一转,便通身灵豁,岂可漫然作声词读耶?”闻一多《乐府诗笺》亦云:“妃读为悲,呼豨读为歔欷。”训释至为允当。三字悲叹,在感情、语气上承上启下,直贯结尾二句意脉。“肃肃”,形容风声凄紧;“晨风”,即晨风鸟。《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晨风鸟即雉,朝鸣以求偶。“飔”,闻一多训为乃“思”字之讹,言晨风鸟慕类而悲鸣。“高”,音、义皆同“皓”,指东方发白,天将欲晓。二句写女子在悲叹中但闻秋风阵阵凄紧,野雉求偶不得的悲鸣不时传来,使她更加感物共鸣,相思弥甚,犹豫不决。然而她又自信:只待须臾东方皓白,定会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陈本礼云:“言我不忍与君绝决之心,固有如曒日也。谓予不信,少待须臾,俟东方高则知之矣。”(《汉诗统笺》)如此,则“高”尚有喻其心地光明皎洁,感情热烈持恒之义。不过,这层隐喻之底奥,在字面上却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读者似乎亦拭目以待其下文。故庄述祖、闻一多皆以为《上邪》即本篇下文,应合为一篇。余冠英亦认为“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此说确实发人深省。
此诗的结构,以“双珠瑇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为线索,通过“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中间又以“摧烧之”、“相思与君绝”两个顶真句,作为爱憎感情递增与递减的关纽;再以“妃呼豨”的长叹,来联缀贯通昔与今、疑与断的意脉,从而构成了描写女子热恋、失恋、眷恋的心理三部曲。层次清晰而又错综,感情跌宕而有韵致。其次,这首诗通过典型的行动细节描写(选赠礼物的精心装饰,摧毁礼物的连贯动作)和景物的比兴烘托(“鸡鸣狗吠”及末尾二句)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也是相当成功的。www.gyjslw.com
2. 解释以少取多情貌无遗
随物婉转,与心徘徊 ——刘勰论物色 阎瑞赓 《文心雕龙物色第四十六》:“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螘,蚂蚁)步(活动);阴律凝而丹鸟(螳螂)羞(吃)。”陆机《文赋》:“悲落叶于劲秋(阴惨);喜柔条于芳春(阳舒)。”万物触动,心情也变化。“微虫犹或入感,”小昆虫尚且受到气候的感发。“若夫圭璋(玉器)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万物都感受季节的变化,何况人乎?人对四季都有不同的感受。“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春气发扬,人类洋溢着欢乐的情感;“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阳气盛夏,心初悦而未畅,心凝结;“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秋气高爽,阴沉而有玄远的意向;“霰霜无垠,矜肃之虑深。”冬气凌寒,端庄严肃,思虑深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客观地描述了文学创作的流程以及季节对人类情绪的影响。“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落叶见岁暮,虫声引悲秋。“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良宵伴清风明月;春晨随长林丽日。 “是以诗人(诗经的作者)感物,联类不穷(意识流),流连万象(大千世界)之际,沉吟视听(眼耳等人类的感觉器官)之区。”“写气(神似,心理描写,气质流露)图貌(形似,肖像,外形描写),既随物以婉转;采附声(文采和声律),亦与心而徘徊。”极尽流连之趣,讲心与物的关系。“故灼灼状桃花之鲜,”引《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句。“依依尽杨柳之貌,”引《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句。“杲杲为出日之容,”引《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日出”句。“瀌瀌拟雨雪之状,”引《诗经小雅角弓》:“雨雪瀌瀌”句。“喈喈逐黄鸟之声,”引《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句。“喓喓学草虫之韵,”引《诗经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句。“皎日、嚖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刘勰评价《诗经》以简洁的词句,概括丰富的内容,表现事物的情态,经过千年的思索,也不能换上别的辞。此后的《离骚》“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反复描写,重复形容。至司马相如一类的辞赋家,更是“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描写山水,用了一大串形容词。“所谓诗人(《诗经》作者)丽则(描写美丽而有分寸)而约言;辞人(辞赋作者)丽淫(写美,过分)而繁句也。”比较诗与赋的长短。一个约言,一个繁句。 “至如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刘勰比较诗经与骚体对颜色的描写,“凡摛表(铺陈,详细描写)五色,贵在时见(偶然一见);若青黄屡出(青黄此类词反复出现),则繁而不珍。” 近代(吴、东晋、宋、齐、梁等)“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指出六朝文章的独特风格。“吟咏所发,志(意象)惟深远;体物为妙,功(作者的功力)在密附(贴切)。”达到了“巧言切状,”“瞻言(读了文章)见貌(如见物状),即字(看了文字)而知时(便知什么季节)”的最佳感染力。 “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物有常态,构思没有固定的格式。“或率尔造极(无意中偶得),或精思愈疏(远、粗糙、离题)。”构思时,不经意地灵感就生发而来了;有时苦心思索却迟迟不到。刘勰进一步论述诗与骚的语言运用都得其要领,后来者没有比得了的。前人的经验:“善于适要,虽旧弥新矣。”对物的特征描写必须得到要领,才能“化臭腐为神奇。”所以“四时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外物引起诗人感情兴奋的时候,应当保持平静的心态;物多样的姿态,用词应当简约为尚。 “赞曰:山沓水匝(山重水回),树杂云合(佳木葱茏,白云相连),目既往还(诗人的眼睛瞭望四方),心亦吐纳(心灵上发言为诗,关照外物)。春日迟迟(日长状),秋风飒飒(秋凉、日短、风吹拂),情往似赠(抒情好比景物相赠),兴来如答(灵感的到来好比景物的酬答)。”清纪昀评诸赞中此赞为第一。赞曰即小结。 八斗文学( http://www.8dou.net)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古文翻译 越细越好!
1)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2)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仓颉造字
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 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 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见一支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幺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
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
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
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仓颉陵在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陵前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如今看到的仓颉庙是明清时的建筑,占地约两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对,雕刻精美雅致;山门、二门皆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寝阁大方美观。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雄伟壮观
告别「结绳记事」的年代
中国古书上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等记载,这是早期记事常用的方法,可惜这些物质无法长久保存下来,所以当时的记事情况已无法知晓了。但安阳小屯发现了十五万片甲骨卜辞,在龟甲与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当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总字数达到3500个上下。从甲骨文字结构来说,除了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应用。可见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文字已达到了相当完备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个更长的发展过程。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刻划符号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发现了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至于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国的汉字至少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字的出现既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的结果,所以仓颉很可能是总结整理文字,为汉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无遗的成语有哪些
纤芥无遗、
噍类无遗、
算无遗策、
一网无遗、
囊括无遗、
巨细无遗、
谋无遗谞、
死无遗忧、
遗患无穷、
细大无遗、
拾掇无遗、
荡然无遗、
殆无孑遗、
纤悉无遗、
野无遗贤、
遗臭无穷、
地无遗利、
暴露无遗、
一扫无遗、
无复孑遗
谢谢!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以 细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以细开头的成语:细嚼慢咽、细枝末节、细水长流、细皮嫩肉、细不容发、细入毫芒、细大无遗、细大不逾、细大不逾、细针密缕、细大不捐。希望能帮到你!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细什么微什么的成语
没有 细什么微什么 的成语,细 开头的成语如下: 细大不捐 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细水长流 比喻节约使用财物,使经常不缺用。也比喻一点一滴不间断地做某件事。 细微末节 末节:小事情,小节。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小问题。 细针密缕 缕:线。针线细密。比喻工作细致或处理事情周到。 细枝末节 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细字开头的成语
细字开头的成语 :
细枝末节、
细嚼慢咽、
细水长流、
细皮嫩肉、
细针密缕、
细大不逾、
细大不捐、
细不容发、
细入毫芒、
细大无遗、
细大不逾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8. 造句,细水长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细大不捐,事无巨细,细入毫芒,不遗巨细,细不容发,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孔子说的.我们花钱应该量入为出,细水长流.做领导的应该放手让下去做,而不要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他倒是细大不捐,大小通吃.苏绣的美妙在于’铺针细于毫芒,轮廓花纹,自然工整”。先生对一个问题不肯苟且的态度,不遗巨细的精神,真是令人佩服.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细不容发.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