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进”的成语「分进合击」

2023年04月12日成语大全55

成语“分进合击”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分進合撃
成语读音:fēn jìn hé jī
成语简拼:FJHJ
成语注音:ㄈㄣ ㄐ一ㄣˋ ㄏㄜˊ ㄐ一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六节:“将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的分进合击,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分进合击。”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军队从几个方向前进,协同围击同一目标。
成语用法:分进合击作宾语、定语;用于作战策略等。
成语造句:这份电报全部暴露了敌人对我‘分进合击’的战役企图和敌人各路兵力的部署。曹丹辉《在一九三一年间》
英文翻译:a converging attack

成语“分进合击”的扩展资料

1. 谁能帮我讲一下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赤壁之战
战争日期 208年七月 - 208年十一月
地点 乌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结果 孙,刘备盟军胜利
作战各方
曹操 刘备,孙
指挥官
曹操 周瑜、程普、刘备
兵力
约160,000 约50,000
伤亡
不详 不详
赤壁之战
长坂之战–乌林之战–江陵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孙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进取荆州
曹操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其一,在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其二,派遣张辽、于禁、乐进驻兵许都附近,以备不测;其三,令马腾及其家迁至邺,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其四,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其五,铲除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以维护自己的威。
七月秋,曹操亲领大军十余万南下荆州,用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的话来说是“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企图一举消灭刘表和江东的孙,统一天下。正当曹操疾趋宛、叶之时,八月间刘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刘琮在新野(今河南省)不战而降于曹军。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至此曹军水战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
当时江陵(今湖北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因此刘备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九月,曹军亲率精骑五千,包括亲兵虎豹骑,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东北)击溃刘备军后占领江陵。
曹操至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
贾诩劝说曹操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没有理会他的建议。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张辽、冯楷等七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渊驻守江陵,以曹洪驻守襄阳,另以一部水陆军由襄阳沿汉水南向夏口。曹操亲率一部连同新附荆州之众顺江而下,攻打东吴。
当曹操南下时,孙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图谋联合孙抗击曹操。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共谋抗曹之计。
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孙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孙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为孙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他指出(一)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二)北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诸葛亮的结论是如果孙刘联合,定可取胜。
鲁肃又用激将法进言,说服了孙,同时劝孙立即把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先后分析曹军的弱点,指出:第一,曹军疲惫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马无藁草”第三,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
孙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兵败乌林
周瑜率领的军队在樊口与刘备回合。然后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曹操不得不把军队“引次江北”,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相对峙。
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了黄盖的建议,并即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黄准备了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
时值隆冬,多刮北风,但按气象规律,几天严寒日过后,以常见有少暖之日,风向亦或变为东风,南风。据说,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这一天,晴空风暖,傍晚南风起,及至午夜风急,黄盖以准备的船舰出发,顺风驶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在南岸的孙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同时刘备也自蜀山向乌林进发。盟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加以瘟疫、饥饿,曹军损失大半。幸得张辽,许诸等接应,才得脱险。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满宠驻当阳。
后果
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诸侯自然在道义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孙刘联军的战绩更以辉煌。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果断、以少胜多的的著名战例。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孙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点评
在评论曹操兵败赤壁,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传统的评论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败原因归於疾病,他写信给孙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裴松之评论赤壁之战是说:「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役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认为乌林之战实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
传说与演义
后代的文学家在以此次战争为题材而创作诗、文、小说时,又往往有意地渗入了夸张、附会的成分。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
《三国演义》则绘影绘声地描写了周瑜的营帐驻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孙、曹鏖兵之处在三江口。
传说、演义,和历史有较大的区别。
史料
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陈寿著《三国志》。
《三国志》之《魏书》、《蜀书》和《吴书》中有许多矛盾。
最近30年,考古发现开始补充正史记载。1973年出土了东汉晚期的铜马镫一件,印有东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的瓦砚一台,并有东汉铜镜、陶瓷器和箭镞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层中发现沉船上的铁环、铁钉、东汉铜镜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发现铜、铁、玉带钩各一件。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分字开头四字成语
分门别类、分道扬镳、分毫无爽、分庭抗礼、分秒必争、分外妖娆、分内之事、分工合作、分身无术、分文不取、分文不值、分文未取、分崩离析、分而治之、分家析产、分花拂柳、分香卖履、分毫不差、分毫不爽、分文不名、分我杯羹、分厘毫丝、分进合击、分茅列土、分花约柳等。
一、分毫无爽
释义:比喻没有丝毫差错。同“分毫不爽”。
出处:《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孙富喜甚,即将白银一千两,送到公子船中,十娘亲自检看,足色足数,分毫无爽。”
译文:孙富很高兴,随即将白银一千两送到公子的船上,杜十娘亲自验看,数额对得上,没有丝毫差错。
二、分外妖娆
释义: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出处:毛泽东《沁园春·雪》词:“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译文: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三、分内之事
释义:本分之内的事情。指自己应负责任的事情。
出处:《圣谕广训·孝训》:“皆孝子分内之事也。”
译文:这些都是孝子本分之内的事情。
四、分工合作
释义:众人各司其责,共同从事工作。
出处:沈从文《常德的船》:“有些家中人说不定还留在县里,经营一种不必要本钱的职业,分工合作,都不闲散。”
例句:团队内只有分工合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五、分崩离析
释义: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译文: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入木三分的典故是什么
入木三分
典故
典故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其书法博采众长,兼备诸体,千变万化,且体势自然流畅,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突出的特点是笔力雄健。相传他写过字的木板,后来需要把字刮去,工人在刮木板时发现,墨迹透入木中竟深达三分。
题名:
入木三分
所朝代:
唐代
拼音:


sān
fēn
出处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解释
解释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相关例句
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秦牧《手莫伸》)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分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
分崩离析、
分秒必争、
分外妖娆、
分家析产、
分花拂柳、
分门别类、
分而治之、
分工合作、
分内之事、
分香卖履、
分身无术、
分毫不差、
分毫不爽、
分文不取、
分文不值、
分进合击、
分厘毫丝、
分我杯羹、
分茅列土、
分花约柳、
分文不名、
分居异爨、
分甘共苦、
分毫不取、
分条析理、
分情破爱、
分化瓦解、
分斤掰两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入木三分的典故是什么
入木三分
典故
典故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其书法博采众长,兼备诸体,千变万化,且体势自然流畅,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突出的特点是笔力雄健。相传他写过字的木板,后来需要把字刮去,工人在刮木板时发现,墨迹透入木中竟深达三分。
题名:
入木三分
所朝代:
唐代
拼音:


sān
fēn
出处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解释
解释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相关例句
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秦牧《手莫伸》)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带分的成语有啥?
成语词目解释分崩离析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分别部居 分别:分辨,区分;部居:按部归类。分类排列。 分钗断带 钗分开,带断了。比喻夫妻的离别。 分钗破镜 比喻夫妻失散或分离。 分寸之末 比喻微少、细小。 分道扬镳 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分风劈流 比喻说话干脆而有力量。 分甘共苦 同享幸福,分担艰苦。 分甘绝少 绝:拒绝,引伸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分毫析厘 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细微。 分化瓦解 分化:分裂;瓦解:比喻分解、崩溃。使对方的力量分裂离散。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以分开头的成语
分道扬镳 [ fēn dào yáng biāo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fēn dào yáng biāo ]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出 处《北史·河间公齐传》:“(元志)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孝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例 句这次争吵是造成他们俩~的主要原因。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34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