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精”的成语「历精为治」

2023年05月20日成语大全96

成语“历精为治”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lì jīng wéi zhì
成语简拼:LJWZ
成语注音:ㄌ一ˋ ㄐ一ㄥ ㄨㄟˊ ㄓ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解释:振奋精神,治理好国家。

成语“历精为治”的扩展资料

1.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的译文为为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的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读解全文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启发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天下僇”。德行是儒学反复记述、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把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本财未”的思想,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也有“先富后教”(《论语-子路》)、“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强调经济基础的思想,但总的说来,重精神而轻物质,崇德而抑财的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正因为“德本财末”,因为德行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牵涉到一个用人的问题。而在用人的问题上,同样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对于这一点,《大学》不厌其烦地引述了《尚书-秦誓》里的一大段话,说明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宽广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贤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无穷,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识别人才的本领。与“德本财末 ”密切相关的另一对范畴便是“利”与“义”的问题。为了阐迷“利”与“义”的关系问题,《大学》提出了“生财有大道”的看法,即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是一段很富于经济学色彩的论述,浅显易懂而勿庸置疑。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下面的两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以财发身”的人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就像著名的列夫-托尔斯泰那样,解散农奴,实行自身禁欲,以实现良心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以身发财”的人爱财如命,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或贪赃枉法,铤而走险,或贪婪吝啬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等。都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所以,还是“以财发身”,超脱一点好。总起来说,这一章收束《大学》全篇,内容丰富,包含了儒学的不少重要思想。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思想在《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还有反复的论述和展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解释这句儒家经典,必须先要了解孔子说这句话时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制度。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一个就是立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另一个是继承西周的分封制。所谓分封制,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就是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盟国的首领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据史书记载,当时有800多个诸侯国。诸侯的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周王室称王、天子。《诗经·小雅·北山》记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诸侯称国,首领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之类。诸侯之下有家族、宗族,首领叫卿、大夫。如历史上有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内容来自gyjslw.com
2. 历史的历组词有哪些
1.经过:经~。来~。阅~。~尽甘苦。2.经过了的:~程。~代。~史。~来。3.遍、完全:~览。~数(shǔ)。4.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法。内容来自gyjslw.com
3. 老牟人为什会流精对身体有好处吗
那是梦遗,正常现象。梦遗是指睡眠过程中,有梦时遗精,醒后方知的病证。梦遗可以是性梦引发的结果,也可以是由被褥过暖,内裤过紧,衣被对阴茎刺激的结果。中医文献将’有梦而遗为梦遗,无梦而遗为遗精’的分类是区别梦遗和遗精的最早说法。梦遗前的性梦可能是很含糊的,有的梦遗后无法回忆性梦中的主要情节。也可能是很清楚的,有些人在清晨醒来时清楚地回忆起梦中所发生的事件。实际,性梦是潜意识的反应,往往与幻想和经历有着某种联系。 梦遗有虚有实,有先实而后虚。病程日久以虚证为多见,或虚实夹杂。虚又分阳虚与阴虚。病位主要在肾,阳虚则精关不固,多由先天不足,手淫过频,早婚,房事不节而致;肾阴虚,阴虚则火旺,精室被扰而遗精。前人认为:’遗精不离肾病,但亦当则之于心君。’明代医家戴元礼在《证治备要·遗精篇》中说:’有用心过度,心不摄肾,以致失精者;有因思色欲不遂,精色失位,精液而出者……。’时至清代,对遗精指出’有梦为心病,无梦为肾病。’’梦之遗者,谓之梦遗;不梦而遗者,谓之滑精’。又将遗精分为梦遗和滑精,后世医家多沿用至今。临证辨治中很难截然分开,故统称之为遗精。内容来自gyjslw.com
4. 以“法治与人治”为主题的高考满分作文
法治,这个词,在我们的心中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法治无处不在。做一个好人,最基本的就是要遵守法治,遵守规则。而我认为,我的班主任老师就是一个拥有这样的精神品质的人。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关于她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让我对老师更加的敬佩,还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老师骑自行车回家,那个时候交通管理并不严谨,经常有人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就在这时,充满正义感的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红灯亮起了,看到前面的人都在不顾自己的安全闯红灯,心里很犹豫:“到底要不要停下呢?大家都在闯红灯,我是不是该停下,遵守规则呢?”老师思考了一会,定下决心:应该停下,为大家树立一个榜样!老师停下了车,在十字路口静静等待。这时,一个很好的现象发生了:后面的行人看到老师在等红灯,都觉得应该遵守规则,不能闯红灯,所以都纷纷停了下来。大家都以老师为榜样,遵守交通规则,没有闯红灯。老师感到很欣慰,认为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不仅自己成为了一个有正义感的好人,而且还让其他人充满了正能量。老师的行为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要向老师学习,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遵守法治,从我们做起!内容来自gyjslw.com
5. 历史上有哪些人可以称为“乱世之能臣,治世之奸雄”
首先,这个说法很奇怪。曹操被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知道你是说反了还是要问相反的人。其次,再说说你说的这种人吧,应该也是有的。比如赵高。在秦和六国征战的时候,他作为秦王的亲信也是立下了不少功劳的,是一个能臣。可是在天下一统之后,他就开始搞事情了,扶植亲信,甚至干涉皇位继承,最后更是指鹿为马,把大秦毁于二世。西晋桓温,平定蜀地,举贤任能,北伐中原,威名赫赫。但是后来太平了之后开始弄,甚至废立皇帝来立威。为后世子孙称帝开了个好头。内容来自gyjslw.com
6. 弱冠之人当历精图志,于浊世之中另寻所属什么意思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弱冠之年是指20岁。弱冠之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刚走上社会的青少年。励精图治,意思是 振奋精神,想方设法把国家治理好。浊世 是指混乱的时世。另寻所 是说不同流合污,另找于自己该做的事情。内容来自gyjslw.com
7.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是什么意思?
认识清楚实在,本身就是行动;行动自觉、明察,其中就有认识。指知与行是不能分离的。
笃实:踏实;实在。精察:精细明察。
这句话出自明•王守仁《传习录》114节:“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扩展资料: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70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