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分茅列土相似类似的成语
成语“分茅列土”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fēn máo liè tǔ成语简拼:FMLT
成语注音:ㄈㄣ ㄇㄠˊ ㄌ一ㄝˋ ㄊㄨˇ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分茅赐土、分茅锡土、分茅裂土
成语出处:唐·张说《延州豆卢使君万泉县主薛氏神道碑》:“大圣大后,炼石补天,有王母之神器;分茅列土,启弄孙之美色。”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谓分封侯位和土地。
成语用法:分茅列土作谓语、定语;指分封诸侯。
成语造句:此次曹锟大封功臣,分茅列土,产出了三个大巡阅使来。仲平《三巡阅发表后的吴佩孚》
成语“分茅列土”的扩展资料
1. 封神一共7人肉身成圣,李家何德何能就占了四个?姜子牙封神后上奏武王,因各大诸侯与随行征战的功臣以及名山洞府门人,都有血战之功劳。今天下已定应当分茅列土,对其受封爵禄使后代世食其土,此事为陛下当务之急不可延缓。
姜子牙刚表奏完,李靖与杨戬等人出上前说道:我等都是山谷野人,当初是奉法旨下山协助武王戡定祸乱。如今已是天下太平,我们理应归山回复师命。红尘富贵功名并不是我们的初衷。今日特来辞别武王与师叔,望下旨放我们各回洞府,如此便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了。
武王再三挽留,奈何李靖等人去意已决,只好含泪设宴为其送行。后李靖、金咤、木咤、哪咤、杨戬、韦护、雷震子,这七人都是肉身成圣。有诗赞曰:
两耳怕闻金紫贵,一身离却是非朝。逍遥不问人间事,任尔沧桑化海潮。
——《封神演义》·一百回
这肉身成圣的七人当中,除了杨戬、雷震子与韦护。剩下四人都是一家人,是陈塘关李靖和他的三个儿子,占了成圣名单的“半壁江山”。似乎有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味道。
于是便有人对比提出疑问,李靖父子何德何能占了这么多名额呢?那么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详细分析下,看看李靖父子究竟有何德何能,获得这样的待遇与殊荣。
李靖,陈塘关的镇关总兵,曾拜西昆仑度厄真人为师,学习了一些五行遁术。后另拜燃灯道人为师,是阐教三代弟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在封神中,李靖战绩平平,与几个儿子比起来相差有点大,辅佐姜子牙也比较晚。下山时用燃灯赐的玲珑塔打死了罗宣。姜子牙进五关前向询问前程,燃灯说:肉身成圣超天境,久后灵山护法台。这里明确提到了李靖肉身成圣。
虽然没有太多的战绩,但李靖能力还是不可忽视的,洪锦取佳梦关被火灵圣母挫败,姜子牙前去支援,临走时嘱咐李靖暂掌管大营事务。而能被姜子牙授以重任的人,说明李靖有一定的过人之处。
当听到武王要为名山洞之府人,授封分其爵位时,李靖是作为七人里的长辈,也是第一个站出来为大家请辞。
金吒,李靖的长子。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的弟子,玉虚宫三代弟子之一,有师传法宝“遁龙桩”(又名:七宝金莲)。奉师命下山助老姜与武王伐纣,多次冲锋陷阵斩将杀敌。
下山时,与师父一起斩杀九龙岛王魔,后独自诛杀杨森。进关后没费一兵一卒,智取游魂关擒杀守将窦荣。九曲黄河阵被混元金斗所擒,与师叔们困在阵中,诛仙阵排班与兄弟木吒在前提炉。
木吒,李靖的次子。,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中的徒弟,兵器为镇洞之宝吴钩双剑。奉师命出山参与武王伐纣,斩杀九龙岛四圣之李兴霸。九曲黄河阵时也被困住,曾斩断吕岳三头六臂的一只手。协助哥哥智取游魂关并偷彻地夫人,诛仙阵排班与金吒在前提炉开路。
金吒,李靖的三儿子。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的爱徒。前世为灵珠子,是玉虚宫元始天尊钦定的伐纣先锋。莲花化身有三头八臂的化身,法宝乾坤圈、混天绫、风火轮、九龙罩、金砖、火尖枪、阴阳双剑。
封神中,哪吒战绩颇多不愧为先锋,打死打伤二十余人,曾一人单挑闻太师与四将,并保驾武王进入“红沙阵”,为武王立下累累战功。
李家父子之所以能肉身成圣:
首先
李靖父子都是师出名门,就读的都是当时高等学府,相当于今天的985和211,都是知名教授一对一的讲学。燃灯道人的职称不用多说,那是在十二金仙之上,比儿子们的老师自然更胜一筹。
文殊广法天尊与普贤真人,也绝非泛泛之辈,曾是西方圣人给开过泥丸宫的人,后二人同入沙门成就非凡。太乙真人则是响当当的清微教主。因此,李靖父子背景都相当深厚,而有时候选择大于努力。
其次
李家父子都奉师命,下山辅佐姜子牙与武王,忠心耿耿立下汗马功劳。没有像广成子与赤精子的弟子,下山叛变师门临阵倒戈。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最后
李靖在进五关时,师父燃灯道人对于日后的肉身成圣,已给了明确的答案。
金木二吒在九曲黄河阵时,被困在其中提早的斩却了顶上三花与胸中五气,而这对于修行成圣也是有益无害。哪吒原本就出身不凡,是元始天尊钦点的先锋,相比父亲与两位哥哥战绩斐然。
综合以上分析,对于李家父子都能肉身成圣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总结
人生许多时候选择大于努力,选择对了就已成功了一半。既然选择了地平线,就要风雨兼程,只有心无杂念才能做到无所畏惧。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土地什么成语
【不食之地】: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
【不易之地】:每年可以耕种的肥沃的土地.
【城狐社鼠】: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势作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寸草不生】:寸草:一点儿草.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儿草都不长.亦形容灾情严重.
【寸地尺天】:指一小块土地和天空.
【寸土必争】:即使是一点点土地,也要和敌人争夺.形容对敌斗争毫不退让.
【寸土不让】:一寸土地也不让人.
【寸土尺地】:寸、尺:比喻很少.形容极少的土地.
【寸土尺金】:比喻土地收益极高,极其贵重.
【地崩山摧】: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
【地丑力敌】:指土地相似,力量相当.
【地广民众】:土地广阔,百姓众多.
【地广人众】:指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地瘠民贫】:土地瘠薄,人民贫穷.
【地尽其利】:尽:尽力,充分.使土地、山川、地面上下物质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
【地狭人稠】:稠:密、多.土地狭窄,人口稠密.即地少人多,非常拥挤.
【肥田沃地】:肥沃的土地.
【分茅赐土】:指分封侯位和土地.
【分茅列土】:指分封侯位和土地.
【分茅锡土】:指分封侯位和土地.
【分茅胙土】:指分封侯位和土地.
【肤寸之地】:肤寸:古代长度单位,1肤=4寸.指面积狭小的土地.
【肝胆楚越】:肝胆:比喻关系密切;楚越:春秋时两个诸侯国,虽土地相连,但关系不好.比喻有着密切关系的双方,变得互不关心或互相敌对.
【膏场绣浍】:指土地肥沃,水沟纵横.
【膏腴之地】:指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饶的地区.
【膏腴之壤】:膏腴:土地肥沃;壤:土地.指土地肥沃富饶的地区.
【割地称臣】:割让土地,臣服于对方.
【割地求和】:割让土地,求得和平.
【攻城夺地】:攻:攻打,进攻.攻打城市,掠夺土地.
【攻城掠地】:掠夺土地.同“攻城略地”.
【攻城略地】:略:掠夺.攻打城市,掠夺土地.
【攻城徇地】:略:掠夺.攻打城市,掠夺土地.
【故土难离】: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广土众民】: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旱涝保收】:指土地灌溉及排水情况良好,不论天旱或多雨,都能得到好收成.泛指获利有保证的事情.
【稷蜂社鼠】:稷:五谷之神;社:土地庙.谷神庙里的马蜂,土地庙里的老鼠.比喻倚势作恶的人.
【践土食毛】:指蒙受君恩;亦泛指起居生活.毛,泛指土地上生长的粮食蔬菜等植物.
【脚踏实地】: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鲸吞虎噬】:像鲸鱼和老虎一样吞食.多比喻吞并土地财物.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古代中外有什么感人的报恩故事???
退避三舍:晋文公报楚成王之恩。
一饭千金:淮阴侯韩信的报恩故事
狡兔三窟:冯驩报孟尝君的恩
结草衔环: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撕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
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无儿子的爱妾。魏武子刚生病的时候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衔环”典故则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黄雀羽毛丰满,就飞走了。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象这玉环一样洁白无暇。”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后世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割肉报恩:
出佛报恩经
毗婆尸佛像法时。波罗奈国叛臣罗睺罗。谋夺王位。起兵造反。国王罗阇竟至遇害。王有三子。分茅列土。各守封疆。罗睺罗既破王城。声势浩大。驱得胜兵。伐诸王子。第一第二小王。因国境接近王城。先遭屠戮。第三小王。守土边远。罗睺罗作一网打尽计。不愿留此为后患。大队人马。不久便至。消息传来。第三小王惊倒在地。不省人事。良久方苏。侍臣力劝避难邻国。邻国强大。力能庇护。玉帛往来。素有睦谊。由此往彼。有两孔道。一路径直。计程七日。一路迂曲。须十四天方能行到。仓惶间。预备了七日干粮。随身携带。入宫抱着太子须阐提。呆呆的看了一回。真个是有无限悲怀。一时说不出来。王妃趋前问道。今见我王面色惨变。不知有何非常变故。请明白告知。王言。非卿所知。王妃又言。我身与王。如飞鸟的两翅。如何遇有重大事。不使闻知。王答如前。即把太子系在胸前。放开脚步。向外疾走。更不回顾。王妃一看形势不对。舍弃一切。便服紧追。
他们临出门时。匆匆忙忙。要想快快的避却临头大难。谁知错了才向。走到迂曲的长途上来。此路向来少人行走。一路崎岖。勺水难觅。走了几天。粮食已尽。前途尙远。乞食无门。饥渴交迫。命在呼吸。王及王妃。仰天大哭。竟至失声。哭罢。夫妻互相计议。不欲三人并死。亦不能三人共生。王妃便言。愿以我身。给汝父子。聊充饥肠。脱此灾祸。王再四思维。无他善法。即依王妃言。拔剑在手。正欲割肉救饥。意决手软。无情的食欲。陡然间被天良制止。王子瞥见父王。拔剑向母。急忙上前。紧紧抱住父王的手。不肯放松。一面含泪问道。父王拔剑何为。父王悲泪满目。泪珠无数。滚滚抛下。微声答太子道。欲杀汝母。取其血肉。以续汝命。并救我饥。大子放声大哭。劝阻父王。万勿出此。且谓世间哪有子啖母肉。惟愿杀子。救父母命。王闻子言。肝肠寸裂。微声语子。谓子如眼目。何处有人自桃眼目。充作食物。吾愿舍命。不愿杀子。太子答言。出奔主意。原在后望。不求速死。而今前途遥遥。行粮早竭。呼救无门。惟恃自决。舍儿身肉。活父母命。天理人心。惟此为顺。太子又言。若便断命。不能经久。血肉臭烂。有方便法。可以取肉。肉不遽坏。命不遽断。愿每日就儿身上割肉三斤。二分供父母。一分还自食。儿命亦可暂保。父王母后互相思量。言我儿孝思。既坚且决。当成其志。遂挥泪割儿肉。行行复行行。去目的地渐近。再行两日。便有生望。此时太子身肉垂尽。惟见肢节筋骨仍相连续。馀命未断。父母抱儿。相对大哭。言我等无状。横啖儿肉。使儿痛苦。一至於此。前路虽近。尚未达到。汝肉已尽。汝命将绝。今日惟有拼此一死。聚尸一处。太子含泪力谏。言已食儿肉。已到此地。千万勿因怜念儿子。并命一处。今可就儿全身骨节间。净割馀肉。我父我母将就取食。支持一二日。便可到心中所欲到地方。父母依言搜割馀肉。食竟号哭。与子生离。太子鹤立。望着父母去处。见父母且哭且行。时时回首。直至两不相见时。方才径直而去。
太子对父母去处。鹤立多时。觉力不能支。向地面倒下。满身血迹。且有馀血徐徐渗出。香散十方。荒山飞虫。遥闻肉香。寻香飞至。集太子身。遍体舐食。痛苦万状。馀命未断。发声立誓。愿宿恶馀殃从此铲除。自今以往。更不敢作恶造孽。今我此身供养父母。以报厚恩。愿我父母。得无量福。所残血肉。施与飞虫。使彼消除宿孽。机会均等。悉得度脱。发是愿时。大地六种震动。(动即起涌。言行变。震即吼发。变声变。)赤日掩光。禽兽散走。大海波立。须弥涌没。六欲诸天悉皆惊怖。下阎浮提。化作狮子虎狼一切猛兽。张目掴髭。咆哮万状。欲来搏啮。不敢逼近。太子见诸兽状。微声与语。谓汝等欲食。尽可随意。我不伤汝。何为惊惧。时天帝释即复为天帝身。向太子问道。汝难行能行。难舍能舍。汝作如是功德。为愿生天作梵王耶。抑愿作魔王耶。太子答言。我愿成无上菩提。天帝释言。空有此愿。谁当信汝。太子誓言。我若欺诳。令我身疮始终不合。我愿不虚。使我平复。血反为乳。太子此时。满身疮口。立即平复。端正倍常。此时天帝释向太子前。五体投地。叹言。善哉善哉。吾不及汝。汝精进勇猛。会得菩提。愿先度我。言毕忽隐。一切猛兽亦不复见。
时父王母后已到邻国。国王闻知。出城迎接。既相见已。具说上事。邻王感念太子慈孝。即派大兵。送王夫妇。安然回国。并伐罗睺。救民于水火。行近太子哭别处。父母悲痛万状。欲收子尸。归葬家乡。到其地时。见太子身体平复无恙。走前抱持。悲喜交集。并问身体平复缘故。太子具以前事启白父母。父母及诸兵众皆大欢喜。太子遂同父母共坐大象。还归本国。太子福深。更得邻国百练雄师相助。誓师讨逆。势如破竹。克复故国。诛灭罗睺。(太子须阐提。即释迦如来前身。见本经)
按佛教重视伦理。於孝行尤多劝策。如杂宝藏经所载鹦鹉孝养盲父母故事。心地观经报恩品称颂十种母德。罗云忍辱经赞扬孝行为众善之最。末罗王经赞扬供养父母为一切布施所弗及。方等大集经赞扬善事父母即是善事佛。长阿含经郑重提出孝事父母五事。尸迦越六方礼经亦郑重诏示孝事父母五事。觉尊教孝。非但口劝。亦且力行。宝积经载如来为父王净饭说三解脱门。立得无生法忍。摩诃摩耶经载如来升忉利天。为圣母摩耶说离苦得乐法。顿除诸结。是以法门大事。推孝事父母之心。并念多生父母沉沦之苦。遍护含识。一子成道。九祖蒙福。我执破除。菩提立证。故赞美离欲。慷慨舍身。彼窃取平等之说。斥至德为愚痴者。造拔舌孽。可胜叹哉。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吴三桂为什么要投降后金
吴三桂投降清军是因为陈圆圆吗?李自成即将进攻北京,而清军摄政王多尔衮急于攻打山海关,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使驻守咽喉要道山海关的一位青年将军变得举足轻重。他就是吴三桂。
在李自成进攻北京之前,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令他火速入京护驾。当吴三桂带领数十万大军入关,走到丰润的时候,北京城已经沦陷,于是他立刻调转马头,返回了山海关,坐观时局的变化。面对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多尔衮率领的后金军,吴三桂自知已己之力不足以三分天下,只能选其一:或者投降后金,或者归顺李自成。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呢?如果吴三桂归顺了李自成的农民军,,便可免去北征的劳累,自己仍可坐镇山海关来稳定辽东;如果吴三桂投降了后金军,满洲八旗便可从容南下,进军中原。吴三桂此时成了大红人,两边的集团都在努力争取吴三桂。
吴三桂(1612年-1678年)
皇太极曾经指使已经投降后金的祖大寿以母舅的名义来招降吴三桂,许以功名富贵,并“分茅列土之封”。可是吴三桂答曰“不从”。那么吴三桂后来为什么会投降后金军呢?很多史学家都想过一个问题,如果吴三桂没有领清兵入关,中国的历史也许就是另外一个模样,山海关关键的一站使大顺军走向了灭亡,后金军走向了胜利。
清初江南名士吴伟业曾经写过《圆圆曲》,文章披露了山海关总督吴三桂为了爱妾陈圆圆而投降清军的“秘密”。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那句“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当时吴三桂已经决定投靠大顺李自成军,可是却听到了全家被,父亲吴襄被拷打,而自己的小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刘宗敏抢去。吴三桂听闻后大怒,立刻把剑斩案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还有何面目见人耶。”于是又回师山海关,另谋他策。
当时的明朝已经名存实忘,吴三桂本是打算和李自成的大顺兵和一处,将打一家,一起对付后金军的。而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霸占,无疑成了吴三桂投降后金的重要原因。吴三桂年仅32岁,他是因为年轻,而为这个女人作出如此的冲动吗?
其实陈圆圆被夺,并不是吴三桂投降后金的根本原因。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从西安打到北京并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很多人都闻风为了保命而投降了。但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却以实际的举措表明,他并不是代表和保护地主士大夫的利益的。当时明朝国库所存积蓄足够支持20年的,可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却出于对地主贪官的仇恨,实行“追赃助饷”的政策,拷打官绅,杀戮降臣。被打死的官员财主超过了数千人。吴三桂深深的感受到,在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的政下,地主和士大夫的地位、家室等所有一切利益根本不会得到保障,更别说自己的亲人,妻妾。大顺政不是他所想的政,而是和他对立的阶级政。
皇太极曾招降了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吴三桂自己也与清军对峙了数十年,已经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可是吴三桂却对后金许诺“割地以酬”,想借后金军来打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清军也暂时放下了夺取天下的野心,打出仁义之师,替吴三桂报杀父夺妾之仇。
在短短的32天之中,吴三桂两易新朝。原来投降李自成的地主士大夫也全部倒向了清军,来协助后金军一同剿杀农民军。公元1644年4月22日,盼望已久的时刻终于来到了,此日山海关狂风大作,尘沙蔽日。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妾之仇与李自成交战,而多尔衮的后金军在一旁作壁上观。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在双方之时,多尔衮看准时机,与吴三桂合力攻打大顺军,大顺军大乱,纷然大溃。
在吴三桂的帮助下,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二,多尔衮率领后金军进入了北京城。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