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客令的意思、详解、出处、反义词
成语“逐客令”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zhú kè lìng成语简拼:ZKL
成语注音:ㄓㄨˊ ㄎㄜˋ ㄌ一ㄥ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三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逐客之令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二位如再喧哗,不独耽误娇音妙舞,恐金母要下逐客令了。”摘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秦始皇曾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后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为下逐客令。
成语用法:逐客令作主语、宾语、定语;常与“下”连用。
成语造句:二位如再喧哗,不独耽误娇音妙舞,恐金母要下逐客令了。(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
英文翻译:marching orders
其他翻译:<法>ordre d'expulser les étrangers
成语“逐客令”的扩展资料
1. “逐客令”与《谏逐客书》是什么典故?正当李斯按照他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向上攀登的时候,平地里掀起了一场风波,几乎葬送了李斯的远大前程,而且还差点毁弃了秦国几百年来招揽宾客的传统。
原来,秦国挖出了一个奸细。奸细名叫郑国,从韩国而来。他针对秦王喜欢大兴土木、修建工程的心理,劝说秦国建造一条庞大的水渠,引泾水入洛河。韩王让郑国实施这一“阴谋”,是想用浩大的水利工程,消耗秦国的国力,滞缓秦军东进的脚步,从而可以给自己多一点苟延残喘的时间。
韩国“疲秦”计划一经识破,立即引起秦国统治集团的不安。尤其是那些王室贵族,他们眼见东方各国的才俊之士纷至沓来,抢夺自己的饭碗,谋取本于自己的利益,早就嫉恨在心。这时更压抑不住忿忿不平的心情,纷纷叫嚷:将外籍的宾客一律驱逐出去:他们都是奸细,是派来从事间谍活动的。
年轻的秦王政也按捺不住了,他生怕那些外来的宾客坏了他的统一大业。于是,一道“逐客令”从他手上签发了出去。此命令限期将秦国所有的外来宾客全部驱逐出境。
秦国的这次逐客,迫使不少山东的人才离秦而去。李斯也打点好了行装,准备出发。可是,他思之再三,觉得不甘心。终于,他下定决心,为了秦王,也为了自己,他要站出来说上几句话。李斯拟了篇奏章《谏逐客书》。
在这篇奏文中,李斯从秦史上举出一系列典型事例,说明秦国历代由于能够信任、擢用非秦人才而使国家发展、昌盛。如秦穆公信用百里奚;秦孝公信用商鞅;秦惠文王信用张仪,秦昭王信用范雎。他说,如果这四位君主不任用外来的贤士、客卿,哪里会有今天强大的秦国呢?所以客卿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
接着,李斯又用酣畅的笔墨,进一步劝说秦王:“现在,君王得到了昆山的美玉、随侯珠、和氏璧,挂着明月般的珍珠,佩着太阿的宝剑,骑着纤离的骏马,张着翠风羽毛装饰的旗帜,支着灵鼍皮的大鼓,这些珍稀宝物都非秦国出产,但君王却十分珍爱。如果只有是秦国产的才能用,那么,夜光璧就不能装饰在秦国的朝廷,犀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也不能成为玩赏的东西,郑、魏两国的美女也不能在后宫侍奉您了,外来的骏马也不能在您的马厩中供您使用了,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都别运来了。还有那宛地的珠,阿地的绢帛,各地的锦缎,窕窈的赵国女子,也都不能为大王享用了。现在,秦国宫内流行的是极其好听的郑、卫之音,如果按照秦国以外的东西都不要的原则,这些音乐也不能听了,还是演奏秦国的瓦器、竹筝拍大腿吧。可是大王还是喜欢听悦耳的郑、卫之声,不愿听敲击瓦器的声音。这是什么原因呢?无非是为了称心、快意。然而,大王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此人才能如何,为人怎样,只要不是秦人,就一律驱逐出境,这岂不是把人看得比珠玉和声色都不如吗?这种做法哪里像制服诸侯、统一天下的君主呢?”
最后,李斯向秦王政提出忠告:“土地没有国界,人民可以自由来去。三皇、五帝之所以无敌于天下,就是由于百姓都向他们投奔。现在君王却反而抛弃百姓,驱逐宾客,这不是资助敌国,让他们去为别的诸侯国建功立业吗?这样一来,使天下的有识之士,不敢西来,真所谓‘给寇借兵,给盗送粮’。要知道,不生于秦国却对秦国有用的物品不少,而不生于秦国却愿为秦国效力的士更多着呢!君王的‘逐客令’一下,势必将秦国的宾客赶走,这对内损害了百姓,对外结怨于诸侯。这样一来,国家就有危险啦!”
不久,《谏逐客书》送到了秦王政的案头。摘自gyjslw.com
2. 怎么委婉下逐客令?(重金悬赏)
如果是短期住可以当江湖救急,如果是长期住就要房租和水电费照收了,你们都是一样的出来工作养活自己的,救急不救穷,所以我觉得你可以郑重的跟他谈一谈,说一下自己的想法,不带任何情绪的。即便是一起租房子也要约法三章的,这样才能在一起住的长久,没有规矩是没办法长久生活在一起的,所以我觉得先不要起情绪,毕竟是同学,毕竟觉得关系不错才让他住进来的,关系处理不好反而自己之前的付出全部付诸东流。你可以问问他接下来的打算,是打算长期跟你们一起住,还是打算出去另住,毕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情侣一起再加一个汉子确实有点不方便的,希望他理解,我觉得只要把话说到位了,他会理解的。如果你好话说尽,该讲的道理,所有的好心都用尽了,他还是不领情,你就不用惯着了,不懂得感恩的人你无论怎么付出都是无谓的。摘自gyjslw.com
3. 什么是逐客令
逐客令,源自战国时期秦王嬴政曾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后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为下逐客令。摘自gyjslw.com
4. 秦国为何撤销逐客令,为争取更多的诸侯名士,敞开了大门?
在平息嫪毐叛乱之后,因事连吕不韦,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罢去他的相国职务,并将他迁往封地洛阳。翌年,为了消除隐患,秦王政又赐书吕不韦,令其全家迁蜀。吕不韦恐遭杀身之祸,最后饮鸩自杀。
嫪毐事件引起秦国的震动,加以在此之前又发现韩国水工郑国图谋消耗秦国力量的活动,因而秦的保守势力借机推波助澜,掀起一场驱逐客卿的轩然大波,主谋者是秦国的宗室大臣。他们强烈的排外情绪,与客卿事秦妨碍他们执掌朝政大有关,实际上还是力之争的延续。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建议凡入事于秦的外籍宾客,一律驱逐出秦国。秦王政经不住宗室大臣这番鼓噪,下令驱逐客卿,其中包括深得秦王赏识的李斯。
李斯像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年轻时做过郡小吏,曾师事荀况,学过治国之术。当六国相继败落时,李斯直奔秦国,投依吕不韦门下,成为吕氏的舍人。之后,他又利用任郎官之便,为秦王政献计献策,深得秦王信任,被任命为长吏,又拜为客卿。
正当李斯平步青云之时,因秦王下达逐客令,他被迫离开咸阳。在被逐途中,李斯写成著名的《谏逐客书》,上书嬴政。他列举秦国历代国君任用客卿使秦国日益富强的事实,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史记李斯列传》),必将殃及秦国的安危,力劝秦王改弦更张。秦王嬴政了他的意见,撤销逐客令,召回李斯并复其官职。后来,又提拔为廷尉。
秦撤销逐客令,为争取更多的诸侯名士,敞开了大门。魏大梁人尉缭,即在此时来到秦国,被委任为国尉,成为秦王的高级军事参谋。在后来的统一战争中,尉缭与李斯,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秦在统一中国前夕,一场延续三年的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最后以秦王嬴政取得胜利而告终。这位年轻国君剪除政治上的两大对立势力,为他亲政之后进一步加强王,逐步实现君主制铺平了道路。摘自gyjslw.com
5. 求秦始皇的《逐客令》全文
原文: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秦王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译文:
正逢有个韩国人郑国来秦国做间谍,以开凿河渠灌溉田地为名义,不久被发现了。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说:“诸侯各国来侍奉秦国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到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大王)把诸侯各国的宾客一律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商议驱逐的名单中。
李斯就上书,秦王于是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职务。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的官位升到廷尉。经过二十多年,秦国终于吞并了天下,推尊秦王为皇帝。任用李斯做丞相。
扩展资料:
《逐客令》刚下不久,李斯就上了个《谏逐客书》,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
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
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害。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这样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刘勰语),终于打动了秦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逐客令摘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