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箧”的成语「翻箱倒箧」

2023年06月12日成语大全117

成语“翻箱倒箧”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飜箱倒箧
成语读音:fān xiāng dǎo qiè
成语简拼:FXDQ
成语注音:ㄈㄢ ㄒ一ㄤ ㄉㄠˇ ㄑ一ㄝ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翻箱倒柜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船上买办又仗着洋人势力,硬来翻箱倒箧的搜了一遍。”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翻:倒,反转;箧:小箱子。把箱子柜子都翻倒过来。形容彻底翻检。
成语用法:翻箱倒箧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彻底翻检。
成语造句:船上买办又仗着洋人势力,硬来翻箱倒箧的搜了一遍,此时还不知有失落东西没有。(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
英文翻译:thorough search by rummaging through everything

成语“翻箱倒箧”的扩展资料

1. 两地书 代表什么意思
作者:鲁迅,景宋 (许广平)著 《两地书》序言 这一本书,是这样地编起来的 ―― 一九三二年八月五日,我(鲁迅)得到霁野,静农,丛芜三个人署名的信,说漱园于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病殁于北平同仁医院了,大家想搜集他的遗文,为他出一本纪念册,问我这里可还藏有他的信札没有。这真使我的心突然紧缩起来。因为,首先,我是希望着他能够痊愈的,虽然明知道他大约未必会好;其次,是我虽然明知道他未必会好,却有时竟没有想到,也许将他的来信统统毁掉了,那些伏在枕上,一字字写出来的信。 我的习惯,对于平常的信,是随复随毁的,但其中如果有些议论,有些故事,也往往留起来。直到近三年,我才大烧毁了两次。 五年前,国民党清党的时候,我在广州,常听到因为捕甲,从甲这里看见乙的信,于是捕乙,又从乙家搜得丙的信,于是连丙也捕去了,都不知道下落。古时候有牵牵连连的“瓜蔓”我是知道的,但总以为这是古时候的事,直到事实给了我教训,我才分明省悟了做今人也和做古人一样难。然而我还是漫不经心,随随便便,待到一九三○年我签名于自由大同盟,浙江省党部呈请中央通缉“堕落文人鲁迅等”的时候,我在弃家出走之前,忽然心血来潮,将朋友给我的信都毁掉了。这并非为了消灭“谋为不轨”的痕迹,不过以为因通信而累及别人,是很无谓的,况且中国的衙门是谁都知道只要一碰着,就有多么的可怕。后来逃过了这一关,搬了寓,而信札又积起来,我又随随便便了。不料一九三一年一月,柔石被捕,在他的衣袋里搜出有我名字的东西来,因此听说就在找我。自然罗,我只得又弃家出走,但这回是心血来潮得更加明白,当然先将所有信札完全烧掉了。 因为有过这样的两回事,所以一得到北平的来信,我就担心,怕大约未必有,但还是翻箱倒箧的寻了一通,果然无踪无影。朋友的信一封也没有,我们自己的信倒寻出来了。这也并非对于自己的东西特别看作宝贝,倒是因为那时时间很有限,而自己的信至多也不过蔓在自身上,因此放下了的。此后这些信又在枪炮的交叉火线下,躺了二三十天,也一点没有损失。其中虽然有些缺少,但恐怕是自己当时没有留心, 早经遗失,并不是由于什么官灾兵燹的。 一个人如果一生没有遇到横祸,大家决不另眼相看,但若坐过牢监,到过战场,则即使他是一个万分平凡的人,人们也总看得特别一点。我们对于这些信,也正是这样。先前是一任他垫在箱子底下的,但现在一想起他曾经几乎要打官司,要遭炮火,就觉得他好像有些特别,有些可爱似的了。夏夜多蚊,不能静静的写字,我们便略照年月,将他编了起来,因地而分为三集,统名之曰《两地书》。公益成语:gyjslw.com
2. 翻箱倒箧的英文翻译
thorough search by rummaging through everything公益成语:gyjslw.com
3. 翻箱倒箧的介绍
翻箱倒箧fān xiāng dǎo qiè翻:倒,反转;箧:小箱子。把箱子柜子都翻倒过来。形容彻底翻检。典故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船上买办又仗着洋人势力,硬来翻箱倒箧的搜了一遍,此时还不知有失落东西没有。”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有关彻底的成语
[切树倒根] 比喻彻底。
[焚巢捣穴] 比喻彻底摧毁。
[焚巢荡穴] 比喻彻底摧毁。
[大澈大悟] 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大彻大悟] 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翻箱倒柜] 翻:倒,反转。把箱子柜子都翻倒过来。形容彻底翻检。
[翻箱倒箧] 翻:倒,反转;箧:小箱子。把箱子柜子都翻倒过来。形容彻底翻检。
[洗心革面] 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
[豁然顿悟] 同“豁然大悟”。形容彻底晓悟。
[瓦解土崩] 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豁然大悟] 形容彻底晓悟。
[一扫而空] 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
[犁庭扫穴] 犁平敌人的大本营,扫荡他的巢穴。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扫穴犁庭] 扫荡其居处,犁平其庭院。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伐毛洗髓] 刮去毛发,洗清骨髓。比喻彻底清除自身的污秽。
[革面洗心] 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改过,重新做人。
[伐毛换髓] 削去旧的毛发,换去旧的骨髓。比喻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
[穷源竟委] 穷、竟:彻底推求;源:水流的源头;委:水的下流。比喻彻底搞清楚事情的始末。
[洗肠涤胃] ①比喻彻底清除。②比喻彻底改过。
[洗心回面] 比喻彻底悔改。同“洗心革面”。
[一而光] 比喻彻底清除。同“一扫而空”。
[豁然省悟] 形容彻底晓悟。同“豁然大悟”。
[豁然开悟] 形容彻底晓悟。同“豁然大悟”。
[削株掘根] 株:露出地面的的树桩。形容彻底铲除。也比喻除恶务尽。
[革面悛心] 比喻彻底改过,重新做人。同“革面洗心”。
[革面革心] 比喻彻底改过,重新做人。同“革面洗心”。
[洗髓伐毛] 清洗骨髓,削除毛发。比喻彻底涤除自身的污秽。有脱胎换骨的意思。
[犁庭扫闾] 犁平他的庭院,扫荡他的村庄。比喻彻底摧毁敌方。庭:庭院。扫:扫荡。闾:里巷的门。
[土崩瓦解] 瓦解:制瓦时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全军覆灭] 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
[全军覆没] 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
[一干二净] 形容十分彻底,一点儿也不剩。
[不见棺材不落泪] 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肯罢休。
[涤地无类] 荡涤无遗。形容清除得彻底。
[碎骨粉尸] 比喻把事物彻底打碎、摧毁。
[河涸海干] 河流干涸,大海枯竭。比喻穷尽、彻底,不留余地。
[扫地以尽] 比喻破坏得彻底。也比喻面子、威风丢失干净。
[绝薪止火] 绝:断绝;薪:柴草。断绝柴草,使火停止燃烧。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扫地出门] 比喻将坏东西彻底清除出去。也没收全部财产,赶出家门。
[冰消瓦解] 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冰消冻解] 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冰散瓦解] 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瓦解冰消] 比喻完全消逝或彻底崩溃。
[拔树搜根] 比喻追究到底,彻底查问。
[翻天覆地] 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
[倾筐倒箧] 把大小箱子里的东西全部倾倒出来。比喻全部拿出来或彻底翻检。
[倾筐倒庋] 庋,放东西的架子。把大小箱子里的东西全部倾倒出来。比喻全部拿出来或彻底翻检。
[倾箱倒箧] 箧:小箱子。把大小箱子里的东西都倒出来。比喻全部拿出来或彻底翻脸。
[极本穷源] 指彻底地推究本源。
[扫地俱尽] 指彻底干净,毫无存留。
[黄龙痛饮] 指彻底击败敌人,欢庆胜利。
[杜绝后患] 杜绝:堵塞、断绝;患:祸害、祸患。指彻底消除以后可能产生的祸患。
[痛自创艾] 指彻底地改正自己的过错,重新做人。
[扫地无余] 指彻底干净,毫无存留。同“扫地俱尽”。
[扫地无遗] 指彻底干净,毫无存留。同“扫地无余”。
[穷理尽性] 原指彻底推究事物的道理,透彻了解人类的天性。后泛指穷究事理。
[原形毕露] 原形:原来的形状;毕:完全。本来面目完全暴露。指伪装被彻底揭开。
[一了百当] 指办事妥当、彻底。
[亡国灭种] 国家灭亡,种族灭绝。指一个国家被彻底毁灭。
[身败名裂] 身:身分,地位;败:毁坏;裂:破损。地位丧失,名誉扫地。指做坏事而遭到彻底失败。
[身废名裂] 指做坏事而遭到彻底失败。同“身败名裂”。
[身败名隳] 指做坏事而遭到彻底失败。同“身败名裂”。
[脱胎换骨]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换骨脱胎]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清源正本] 指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
[一网打尽] 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一网尽扫] 犹一网打尽。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掀天揭地] 可以撼动天地。形容声势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彻底的变化。
[掀天斡地] 形容声势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彻底的变化。同“掀天揭地”。
[掀天动地] 形容声势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彻底的变化。同“掀天揭地”。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比喻被动应付,对问题不作根本彻底的解决。
[翻然悔悟] 悔:悔恨;悟:觉悟。很快地醒悟过来。形容转变得很快。指思想完全转变,彻底醒悟。
[百足之虫] 百足:一种多节多足的爬虫,即马陆。比喻有实力基础的势力,虽一时败落,但不会很快彻底垮台。也指某一恶势力被摧垮后余孽尚存。
[洞幽察微] 彻底地看到幽深微妙处。
[痛悔前非] 彻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错误。
[干净利索] 快速彻底,不拖泥带水。
[痛改前非] 痛:彻底;非:错误。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真相大白] 大白:彻底弄清楚。真实情况完全弄明白了。
[痛湔宿垢] 犹痛改前非。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湔,洗。
[幡然悔悟] 思想转变很快,彻底悔悟。
[丑态毕露] 毕:完全。丑恶的形态彻底暴露。
[毁冠裂裳] 毁坏帽子和衣裳。用作表示彻底决裂的意思。
[除恶务尽] 恶:邪恶;务:必须。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
[一改故辙] 彻底改变走惯了的老路。指坚决走上新路。
[刮骨去毒] 刮去深入至骨的毒性,彻底医治。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改天换地] 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指改造社会,改造自然。
[翦草除根] 翦:“剪”的异体字,割断。割草要把草根彻底除掉。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
[赶尽杀绝] 驱除干净,彻底消灭。比喻残忍狠毒,不留余地。
[幡然改途] 幡:通“翻”;幡然:很快而彻底;途:途径。指迅速地完全改变原来的道路。
[不求甚解] 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蔓草难除] 蔓草:蔓延生长的草。蔓生的草难于彻底铲除。比喻恶势力一经滋长,就难于消灭。
[醍醐灌顶]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藕断丝连] 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半间半界] ①不彻底,不深透。②不明确。③犹言不上不下。④谓平庸。
[除疾遗类] 遗:留下。类:种。只治表面的病,又留下了病根。比喻去患不彻底,留下祸根。
[扬汤止沸] 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半间不界] 间、界:今作:“尴尬”。比喻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底。公益成语:gyjslw.com
5. 中国人最早使用的藏书票是由谁设计的
中国人最早使用的藏书票是由关祖章制作的。
在中国,“关祖章藏书票”目前被视为中国最早的藏书票。
这枚出现在1910年出的《京张路工撮影》集中的书票,画面描绘了一位头戴方巾的书生在书房中翻箱倒箧、秉烛展卷的情景,极具中国古典神韵。
在工致的画面上方,有“关祖章藏书”五字,秀逸刚劲。票主关祖章,据记载毕业于美国伦斯勒工艺学院,他虽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深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收藏,尤其是古镜收藏,也被推认为是中国最早制作和使用藏书票的人。
扩展资料:
藏书票虽小,却同画一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其图文并茂、色彩丰富,制作技法多变,精湛的刀法、流畅的线条,水味、木味、刀味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也不失思想的深刻性。
其创作技法,按照国际藏书票联盟的规定,分凹、凸、平、漏四大类,印制方法、刻制材料、刀功技法和表现风格又有所不同,单就木刻而言就有黑白木刻、套色木刻、彩绘木刻、水印木刻等,可谓五彩缤纷。
在技法上,外国早期藏书票中钢、铜雕刻和木口木刻最多。现代藏书票对于技法的综合运用比较多见。需要强调的是,画藏书票不是印刷品,它是由画家借助工具、技法、材料等经过设计、制、印刷等一系列创作过程,独立完成的艺术品,一般会限量印制,每一张都是原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关祖章藏书票’或为中国最早藏书票(图)公益成语:gyjslw.com
6. 诗歌厚度指什么?
内容提要】中国历史文化辉煌悠久,而中国诗歌作为中国文化最灿烂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那么这些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中国古诗,它们的韵味到底来自哪里呢?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古诗 韵味 来源
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一文中指出:“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中国诗为何能在有限的文字里实现向无限意义的生成,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与回味,由于学校高二年级后半学期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下简称《欣赏》)这门选修课,我有机会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些探究,觉得古代诗人在以下方面的艺术追求和创造对中国诗这一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故略作陈述,与大家交流。
1.迷人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
读过《春江花月夜》的人,相信没有人敢说不喜欢。那么,大家喜欢这首诗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首先源于这首诗独特的意境美。想想看,单单是春、江、花、月、夜几种事物就足以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了。沉浸在这幅画面中的读者,怎能不为之感动和回味呢?
《欣赏》中门设置了一个单元,内容就是欣赏古代诗歌的意境美。学完这个单元,我们还会感受到“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的清幽寂静,“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的瑰丽辉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浩瀚壮阔,“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澄澈明净……
2.生动的比兴
中国是一个含蓄的国度,中国人抒情也以含蓄为最高的美学追求。中国人反对露骨、粗俗的表达。钱钟书说:“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精辟地说明了中国诗歌在表达上的这种鲜明特征。那么,中国古典诗歌的表达是如何实现这种含蓄的呢?我的看法是,自从《诗经》发明了“比兴”的手法后,中国古代的文人便将它发挥到了极致。
清人方东树说,“正言直述,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人意。托物寓情,形容摹写,反复咏叹,以俟人之自得,所以贵比兴也”(《昭昧詹言》)我觉得是对这一问题的恰当解说。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为亡国之君,诗人如果正言直述,那不过是有多么痛苦和伤心罢了,可一旦换成比兴则来得格外形象生动,意蕴悠远。
3.真挚的感情
真情实感是文学的生命,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在文学创作的漫长历史中,抒写真情实感的作品才能获得读者的认可,引起读者的共鸣。《庄子•渔夫》篇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落叶添薪仰古槐
以前读过唐代元稹写给亡妻的一首诗。诗歌通篇只是回忆了与妻子生前相处的一些片段,描述了一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但因为作者所描述的生活和情感皆是真实的,所以读来格外悲恻动人,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原诗如下:“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家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簪。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遣悲怀之一》)大意是富贵人家娇生惯养的小女儿嫁了我这么个贫困潦倒的文人,但却处处表现得可爱乖巧。看见我衣服单薄,就翻箱倒箧的想找点衣料,见朋友来了,还拔掉自己头上的最心爱的金簪子,换钱给我们买酒。因为家里贫困只能采些野菜来做饭,常常凝望着院中的古槐,看能不能多掉下几片叶子,好增添更多的柴火。现在我终于混出个人样了,可你却……
4.深刻的哲理
在古典诗歌创作的内容领域,能带给读者以无尽的感染和回味的,我认为除了作家那深长的情之外,还有神秘的思。或许是源于生活经验的总结,或许是源于艺术灵感的瞬间迸发,在古代诗歌的艺术长廊中,我们总能挖掘出很多这样一些能带给我们无限启迪的名篇佳句。像我们小学时候学过的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中学期间学过的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唐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宋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渠那得清如许,自有源头活水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等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到发现,读来令人思绪万千、咏叹不已。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理性的启迪并不亚于感情的感染,在一定意义上它和深长的情感一样也能丰富我们的心智,陶冶我们的情操。
5.多解的诗意
诗句内容的多解造成诗歌耐人寻味的效果,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商隐的作品。李商隐擅长写无题诗,他的很多无题诗都读不出真实的写作意图,也读不出完整的故事情节,甚至连故事发生必须的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也不确定,只是委婉地表现自己的一些情绪片段,但正是这种含蓄模糊的表现和纯意识流的结构方式却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每个读者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自由联想,创造出于自己的故事情节,从而获得心灵感应和情感认同,获得阅读的快感和幸福。《锦瑟》是我们必修教材中学过的篇目,这首诗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等诗句究竟写什么内容,我们不知道,但我们从诗歌中明显能读出一些令作者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生活经历来。
一春梦雨常飘瓦
又如他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等诗句也都是既含蓄朦胧、抽象多解又意境杳渺、情思绵长的妙句。
6.构思的留白
“留白”一词源于国画,它的含义是,在整幅画的构图中,留下较大的空白,让读者结合画面已有的内容和自己的经验去补充。中国画特别注意这一构图方法,杰出的画家甚至只在画面上画出一个角落或半幅画面的景物,但是读者却能结合他们的提示补充出留白的内容来。如我国宋代画家马远和夏圭就善于运用这种技巧。
按照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诗书画印,一切同源。那么,我们不妨把中国画创作领域里的这一技巧用来解释中国诗歌创作中的一些问题。以前读过一篇赏析贾岛的名诗《寻隐者不遇》的作品中说:“贾岛这首诗,寓问于答,在寻访者和隐者徒弟的谈话中,至少隐藏了两层问答。完整的应该是这样:
第一问:你的师傅在哪?
答:我的师傅采药去了。
第二问:他现在在哪?
答:在这大山里。
第三问:你能带我去见见他吗?
答:不能,山上的云雾太浓,我也不知道他在哪。”
寻隐者不遇
结合全诗,作者对三问的问题和第二问的回答都做了省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该诗问答内容的正确理解,相反这种处理,让问答的若隐若现和隐士的若隐若现融为一体,相互发挥,更能突出这位隐士高洁自持、超脱世俗的鲜明形象,也让读者联想到山峦的高峻,云霞的深杳。短短一篇20字的作品能带给读者如此多的想象和创造,按照传统诗歌艺术理论来讲,不正叫“以虚写实”,“以无形绘有形”吗?
7.独特的结句
“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对于这一艺术效果,《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指导中,以柳宗元的《渔翁》为例进行了说明。对于这首诗苏轼认为以“欸乃一声山水绿”作结较好,后两句景语“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为蛇足。编者认为,这两句对渔翁的生活环境作了更为生动的描绘,系诗境的进一步开拓和升华。如果仅以“欸乃一声山水绿”作结,虽然也余韵悠长,但只是表现了人间实境,缺乏飘然出尘的仙意,以及作者被贬时孤傲高洁、超然物外的意趣。这段分
作者:学舟语文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57c0d80439f
来源:简书
著作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91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