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程”的成语「胡子工程」
成语“胡子工程”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hú zǐ gōng chéng成语简拼:HZGC
成语注音:ㄏㄨˊ ㄗˇ ㄍㄨㄥ ㄔㄥ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出处:张贤亮《出卖“荒凉”》:“企业由‘国营’,便效率低下,搞不好就成为‘胡子工程’、‘钓鱼工程’。”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喻指进度缓慢、一拖再拖而长期不能投入使用的基建工程
成语用法:胡子工程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成语造句:这个胡子工程至今不能发挥其作用
英文翻译:whiskers engineering
俄文翻译:незавершёнка
成语“胡子工程”的扩展资料
1. 表示动作慢的成语【不疾不徐】:疾:急速;徐:缓慢。不急不慢。指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太快或不太慢。
【步态蹒跚】:走路摇摆、缓慢的姿态。
【鹅行鸭步】:步:走。象鹅和鸭子那样的走路。比喻步行缓慢。
【滚芥投针】:滚动芥耔把针投到小孔里。比喻事情进展缓慢,成效很小。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行迈:走路;靡靡:行走迟缓的样子。走路缓慢,心里晃荡。形容心情沉重惶惑。
【胡子工程】:喻指进度缓慢、一拖再拖而长期不能投入使用的基建工程。
【缓不济急】:缓:慢;济:救助。缓慢的行动适应不了紧急的需要。
【急惊风撞着慢郎中】:患急病遇到了慢性子的医生。比喻缓慢的行动赶不上紧急的需要。
【疾如风,徐如林】:疾:迅速;徐:舒缓,缓慢。行动迅速时像风一样快,行动减慢时像树林一样齐整。多用以形容军队步调一致,行动统一。
【迈四方步】: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走路。比喻办事缓慢。
【漫条斯理】: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慢慢腾腾】:形容运动非常缓慢。
【慢慢吞吞】:缓慢的样子,动作非常慢,指做事没有效率。
【平波缓进】:水流平稳,缓慢前进。指水面风平浪静,行船从容安稳。比喻处事不急躁,不冒进。
【轻吞慢吐】:形容歌唱时轻声缓慢地吐词。
【姗姗来迟】:姗姗:形容走得缓慢从容。慢腾腾地来晚了。
【施施而行】:形容走路缓慢。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鸭行鹅步】:步:走。象鹅和鸭子那样的走路。比喻步行缓慢。
【远水救不得近火】: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远水救不了近火】:远距离的水熄灭不了就在附近的火。比喻缓慢的纠正或抵制邪恶的东西不可能应付紧急的状态。
【远水难救近火】: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形容“进度”的成语有哪些?
一目十行[yī mù shí háng]
[释义]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 形容看书非常快。
[出处] 《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一挥而就[yī huī ér jiù]
[释义] 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出处] 宋·朱弁《曲洧旧闻》:“东坡一挥而就;不日传部下;纸为之贵。”
轻而易举[qīng ér yì jǔ]
[释义]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出处] 宋·朱熹《诗经·大雅·烝民》注:“言人皆言德其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一气呵成[yī qì hē chéng]
[释义] 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出处] 明·胡应麟《诗薮》:“若‘风急天高’(杜甫《登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一蹴而就[yī cù ér jiù]
[释义] 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出处] 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胡子工程[hú zǐ gōng chéng]
[释义] [whiskers engineering] 喻指进度缓慢、一拖再拖而长期不能投入使用的基建工程为什么胡子工程那么多?昨天本报记者见闻披露了四平电影院成为胡子工程的情况,一个事关几十万居民文化生活的电影院,各方扯皮六年,刚刚破土动工
计日程功[jì rì chéng gōng]
[释义] 计:计算;程:估量,考核;功:成效。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
[出处] 梁启超《中国理法学发达史论》:“法治国虽进不必骤;而得寸进尺;计日程功。
议事日程[yì shì rì chéng]
[释义] 议事:讨论或办理事情;日程:时间进度表。在计划之内的讨论、办理事情的日期。
风驰云走[fēng chí yún zǒu]
[释义] 形容奔驰疾速。
[出处] 唐·牛僧孺《玄怪录·岑顺》:“三奏金革,四门出兵,连旗万计,风驰云走,两皆列阵。”
风驰云卷[fēng chí yún juǎn]
[释义] 形容迅速席卷。
[出处] 邹鲁《中国同盟会》:“西北则张乐行等风驰云卷,天下已非满洲所有,其督师大臣赛尚阿、和春一败涂地,事无可为。”
转瞬即逝[zhuǎn shùn jí shì]
[释义] 转瞬:转眼,形容时间短促。逝:消逝,消失。形容很快就会失去或消失。《八仙得道》一八回:“要是坚决不碰着她的身体,却用什么方法救她,而水势...显示全部
[出处] 刘心武《钟鼓楼》
白驹过隙[bái jū guò xì]
[释义] 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 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出处] 《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讯雷不及掩耳[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释义] 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出处] 《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倍道而进[bèi dào ér jìn]
[释义]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
奔逸绝尘[bēn yì jué chén]
[释义] 奔逸:疾驰;绝尘:脚不沾尘土。 形容走得极快。也形容人才十分出众,无人企及。
[出处] 先秦·庄周《庄子·田子方》:“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成玄英疏:“奔逸绝尘,急走也。”
五行并下[wǔ háng bìng xià]
[释义] 五行文字一并看。 形容读书速度快。
[出处] 《后汉书·应奉传》:“奉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
快马加鞭[kuài mǎ jiā biān]
[释义] 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 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出处] 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二十四·送纯甫如南》诗:“此去还知苦相忆;归时快马亦须鞭。”明·徐田臣《杀狗记·看书苦谏》:“何不快马加鞭;迳赶至苍山;救取伯伯。
长驱直入[cháng qū zhí rù]
[释义] 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指长距离不停顿的快速行进。形容进军迅猛,不可阻挡。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七回:“自此;卢俊义等无后顾之忧;兵马长驱直入。”
大步流星[dà bù liú xīng]
[释义] 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
[出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四:“听到叫他名,他大步流星地迈过去,把它牵上。”
凫趋雀跃[fú qū què yuè]
[释义] 凫:野鸭。象野鸭那样快跑,象鸟雀那样跳跃。形容十分欢欣的样子。
[出处] 唐·卢照邻《穷鱼赋》:“渔者观焉,乃具竿索,集朋党,凫趋雀跃,风驰电往。”
高材疾足[gāo cái jí zú]
[释义] 高材:才能高;疾足:迈步快。 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子的组词有哪些
子虚乌有 子丑寅卯 子曰诗云 子孙饽饽 子孙饺子 子子孙孙 子州支父 子夏悬鹑 子母相 子女玉帛 子孙后代 子为父隐 子孝父慈 子母扣儿 浪子回头 赤子之心 孺子可教 西子捧心 卿子冠军 望子成龙 桂子飘香 君子好逑 太子洗马 五子登科 鹞子翻身 狼子野心 瞎子摸象 芥子须弥 才子佳人 诸子百家 夫子自道 易子而食 君子固穷 国子祭酒 九子魔母 桂子兰孙 麟子凤雏 鲍子知我 胡子拉碴 蒿子秆儿 君子协定 复子明辟 竖子成名 男子气概 有子存焉 狮子搏兔 胡子工程 棒子骨头 棒子糊涂 浪子宰相 送子观音 公子王孙 太子太保 天子门生 电子邮件 骥子龙文 君子之交 矮子看戏 孝子贤孙 狼子兽心 电子亚层 公子哥儿 句子成分 冯子无鱼 孢子植物 惠子知我 君子三戒 被子植物 毓子孕孙 虎子狼孙 瞎子摸鱼 裸子植物 骰子选格 鹤子梅妻 曲子相公 核子反应 耗子尾巴 墨子泣丝 鼻子眼儿 影子内阁 原子半径 弟子孩儿 鼻子下面 七子八壻 断子绝孙 文子文孙 孝子顺孙 荫子封妻 徒子徒孙 孝子爱日 筛子喂驴 燕子衔食 蛇子蛇孙 送子娘娘 七子均养 哑子寻梦 老子长孙 孽子孤臣 瞎子断匾 食子徇君 身子骨儿 锁子错甲 电子游戏 孝子慈孙 易子析骸 哑子做梦 颜子生活 脑子生锈 余子碌碌 鼻子底下 哑子托梦 柳子厚体 文子同升 逆子贼臣 胡子扎撒 量子力学 架子花脸 电子对抗 电子侦察 荒子孱孙 墩子武生 七子八婿 小子后生 凤子龙孙 圣子神孙 疟子鬼儿 胡子叭髭 绝子绝孙 面子情儿 矮子观场 弟子都养 椒子枇杷 合子利钱 电子音乐 钩子麻糖 原子武器 毬子心肠 珠子花儿 嚚子憸孙 易子而教 电子陶瓷 电子器件 电子手表 电子排 筒子斤斗 贼子乱臣 胡子渣儿 抱子弄孙 电子干扰 电子读物 馆子门条 拐子马阵 狱子院家 电子乐器 八子七婿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什么的工程四字成语
【胡子工程】:hú zǐ gōng chéng,喻指进度缓慢、一拖再拖而长期不能投入使用的基建工程。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鸠工庀材】:jiū gōng pǐ cái,庀:准备、具备。招集工匠,准备材料。作谓语、宾语;指准备工程等。
【计日程功】:jì rì chéng gōng,计:计算;程:估量,考核;功:成效。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工作等马上大功告。
【良工心苦】:liáng gōng xīn kǔ,良工:手艺高明的工匠。形容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费尽心思。作宾语;指精心构思。
【良工苦心】:liáng gōng kǔ xīn,形容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费尽心思。又泛指用心良苦。作宾语;指精心构思。
【大工告成】:dà gōng gào chéng,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同“大功告成”。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顺利完成。
【大兴土木】:dà xīng tǔ mù,兴:创办;土木:指建筑工程。大规模地盖房子。作谓语、宾语;指大量盖房。
【大功告成】:dà gōng gào chéng,功:事业;告:宣告。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顺利完成。
【大功毕成】:dà gōng bì chéng,指大工程或大任务宣告完成。同“大功告成”。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顺利完成。
【大干快上】:dà gàn kuài shàng,用最大的力量干起来,使新的工程尽快上马。
【鸿篇巨制】:hóng piān jù zhì,鸿:巨,大。形容工程大,功夫深的著作。作主语、宾语;形容篇幅长的作品。
【末路之难】:mò lù zhī nán,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作宾语;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
【一条龙】:yī tiáo lóng,比喻事物首尾相连,排成一条连续不断的线。也比喻生产程序或工作环节上的相关联的连续。作定语;用于口语。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帮忙找找有“工”字旁的成语.谢~!!
发现楼上找的都是【功】而不是【工】
功楼上的均有
我的是
1)工
2)攻
3)供
4)贡
5)汞
【半工半读】一面劳动一面学习的个人学习方案。
【不惜工本】惜:吝惜。指舍得出本钱。
【逞工炫巧】炫,同“炫”,夸耀。炫耀工巧。
【逞工炫巧】指炫耀工巧。
【大工告成】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
【德言工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具备的四种德。
【德言工容】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
【分工合作】众人各司其责,共同从事工作。
【工愁善病】指很容易发愁得病。
【工夫不负有心人】功夫:指所占用的时间;负:对不起。时间不会有负于那些费尽心思的人。指只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就会有收获。
【鬼斧神工】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鬼工雷斧】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鬼工神力】形容技艺精巧超群,非人力所及。
【工力悉敌】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完全;敌:相当。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相当。常形容两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分上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工于心计】工:擅长。擅长用心谋划。
【胡子工程】喻指进度缓慢、一拖再拖而长期不能投入使用的基建工程。
【鸠工庀材】庀:准备、具备。招集工匠,准备材料。
【刻意求工】工:精致、完好。用尽心思使文章或工艺品更精巧。
【磨刀不误砍柴工】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慢工出细活】指不急于求成,精心制作,才能出完美的产品。
【马工枚速】工:工巧;速:速度快。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枚速马工】工:工巧;速:速度快。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能不两工】工:精通。即使有才能,也不能精通两种技术。
【良工不示人以朴】朴:没有细加工的木材。高明的木匠不把非成品拿给人看。比喻有贤德的人一定要把人培养成材或所做的事一定要完美。
【良工苦心】形容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费尽心思。又泛指用心良苦。
【良工巧匠】良工:手艺精良的工人;巧匠:技艺精巧的匠人。指技艺高超的工匠。
【能工巧匠】指工艺技术高明的人。
【良工心苦】良工:手艺高明的工匠。形容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费尽心思。
【拼得工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铁棒槌。只要肯花大功夫,即使铁棒槌也能磨成绣花针。比喻只要肯花力气,事情一定能成功。
【巧夺天工】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穷而后工】工:精巧,精彩。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穷工极变】穷:极。形容十分精巧而变化多端。
【穷工极巧】形容工艺极其精巧。
【穷工极态】穷:极。形容极其精致。
【勤工俭学】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参加劳动,而以劳动所得维持生活。泛指在学习期间参加劳动。
【神工鬼斧】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艺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神工鬼力】比喻神奇超人的力量。
【神工妙力】指功夫极其高超,几非人力所能为。
【神工天巧】形容建筑、布置的奇妙,非人力所能为。
【神工意匠】形容建筑、绘画等构思精妙,非人力所能为。
【水磨工夫】掺水细磨。形容工作深入细致,费时很多。
【士农工商】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神圣工巧】中医对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的别称。
【俗手伶工】伶:旧时指唱戏的人。指平凡的乐工。
【山有木工则度之】度:图谋。山上有树木,工匠才能量材使用。比喻人有了德才,然后才有可能被人重用。
【停工待料】停止生产,等待原料。
【偷工减料】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
【天工人代】天的职责由人代替。
【同工异曲】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通工易事】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馀的换没有的。
【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到处寻找都没找到,却由偶然的机会轻易得到了。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
【通商惠工】通商:便利各地货物交流;惠:给人以好处。使贸易畅通,给工商业者带来好处。
【枉费工夫】白白地耗费时间与精力。形容徒劳无益。
【文章宗工】为人所宗的文章高手。
【兴工动众】兴:发动。指运用大批人力。
【消极怠工】消极对抗不合作。
【一代宗工】指在学问、技艺等方面一个时代为众所推崇的巨匠。
【异曲同工】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比喻持之以恒,终必有成。
【八攻八克】屡次攻击,屡次胜利。
【不攻自拔】拔:攻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
【不攻自破】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车攻马同】攻:坚固,精致;同:齐聚。车子坚固精致,马又齐整雄壮。比喻军容之盛。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大举进攻】大举:重大的行动。大规模出兵,向敌方进攻。
【大肆攻击】用不实或过分之辞对人大加攻击。
【短针攻疽】攻:医治;疽:毒疮。用短针治疗毒疮。形容措施不当,难以奏效。
【腹背夹攻】腹背:比喻前后两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反攻倒算】反攻、倒算:十多位指坏人的反扑、报复。进行反扑报复。形容坏人得势时,向人民采取的报复行动。
【攻必克,守必固】克:攻下据点,战胜;固:牢固,坚固。进攻没有打不下来的,防守没有不稳固的。形容战斗力极强。
【攻城夺地】攻:攻打,进攻。攻打城市,掠夺土地。
【攻城掠地】掠夺土地。
【攻城略地】
【攻城徇地】略:掠夺。攻打城市,掠夺土地。
【攻城野战】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
【攻大磨坚】攻打强大的力量,削磨坚硬的东西。形容做很难做到的事情。
【攻过箴阙】指责过错,针砭缺失。
【攻乎异端】
【攻疾防患】匡正过失,防止祸患。
【攻苦茹酸】指劳苦艰辛。
【攻苦食啖】做艰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励。啖,亦作“淡”。
【攻苦食淡】攻:做;若:艰苦;淡:清淡。做艰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励。
【攻苦食俭】犹攻苦食淡。形容刻苦自励。
【攻其不备】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攻其无备】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其:代词,指敌人;不意:没有料到。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或没有意料时就采取行动。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对于人或事不从全面看,只是抓住一点就攻击。多指有偏见的批评。
【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
【攻无不克】克:攻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攻打;克:攻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攻瑕蹈隙】瑕:瑕疵;蹈:踩。攻击瑕疵,蹈住缝隙。比喻利用对方的弱点进行攻击。
【攻心扼吭】比喻攻击要害。吭,指咽喉。
【攻瑕索垢】批评不足,寻找缺点。
【攻心为上】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攻瑕指失】批评缺点,指出失误。
【攻玉以石】攻:加工,制造;以:借用。加工璞玉需借用他山之石。比喻以他人之长,治自己之短。
【函矢相攻】指自相矛盾。
【供不应求】供:供给,供应;求:需求,需要。供应不能满足需求。
【供过于求】供给的数量比需要的多。
【供认不讳】供认:被告对于某一事实或断言的真实性予以承认;讳:避讳。指对某项指控完全认同。
【疲于供命】疲:疲乏,劳累。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疲乏。
【求过于供】需求多而供应量少。
【香花供养】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烟云供养】烟云:烟雾和云气。道家认为不吃食物,依靠吞食云雾可致长寿。
【称臣纳贡】旧时指小国向大国臣服而年年进贡。
【贡禹弹冠】指贡禹与王吉(字子阳)友善,见其在位,亦愿为官。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
【纳贡称臣】缴纳贡品,自称为臣下。后来也用以比喻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王贡弹冠】王:汉代王吉字子阳。贡:即贡禹。弹冠:拂去冠上的尘埃,喻将出来作官。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一致。也指一人得官,同类相庆。亦作“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王:汉代王吉;贡:贡禹;弹冠:拂去冠上的灰尘。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一致。也指一人得官,同类相庆。
【搏砂弄汞】搏:拨弄;弄:设法取得;汞:水银。拨弄砂子,收拾水银。比喻难以收拾。
【抟沙弄汞】抟:用手团捏;汞:水银。砂土松散,水银流动,难以团捏把捉。比喻枉费力气,无法管束。
【抟砂弄汞】比喻枉费力气,无法管束。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汉语造词法的类型有哪些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
【内容摘要】以往发表的新词语a的文章。侧重于从新词新义的显现入手探讨,从修辞格方面入手研究新词的比较少。本文主要从新词语的现状,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的意义,由比喻、借代、仿拟构成的新词的情况和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情况这几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修辞新词语比喻借代仿拟
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改革的大门开放以后,国外文化蜂拥而来。诸如“的士”、“酒吧”等词语纷至沓来。国内国外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一批反映时代变革的新词新语。随着国内旅游热兴起,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许多农村人口投身于旅游景点的商业服务,于是便在原先的交通工具上精心修饰,仿照“的士”,出现了“马的”、“驴的”、“轿的”、“摩的”、“板的”等系列新词。这种由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旅游文化的发展,农业文明开始向现代文明转换。研究这种新词新语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研究这种新词语还有社会学的意义。比如“下岗”一词,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存在的。进入90年代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严酷的竞争机制,必然使有的企业破产,有的工厂倒闭,职工下岗不可避免。与“下岗”相对应,运用对义仿拟手段出现了“上岗”这个新词语。此外,“绿灯”、“黄昏恋”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特定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
最重要的是研究这种新词具有语言学的意义。语言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反映生活也最为迅速。如“绿色工程”“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事业”、“套书”“套裙”“套餐”“套会”“套票”等系列套词反映了修辞构词的灵活性、形象性和系统性。语言的活跃,反映思想的活跃,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结果。研究由修辞构成的新词语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全球化国际交往的需要。
一、“修辞学造词法”诠释
词汇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新词的产生概括的说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构造新词,二是吸收外来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由此导致了人们的新观念、新感受的不断产生,面对这种现象,原有的词汇难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人们便倾向于寻求各种造词手段来对客观世界大量的空符号作及时有效的补充。产生新词新语的方式很多,有新外来词语的吸收、旧词语的复活、方言词语的吸收等等。我们着重要谈的是以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任学良先生曾提出“修辞学造词法”,就是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方法。新词语有不少正是利用这种方式产生的。比如用“鞭打快牛”来喻指对贡献大的人或企业过度加码,使其做更大的贡献;用演员出台表演的“出台”来喻指一系列成套的政策措施跟群众公开见面,即形象又生动。诸如“蛋糕”、“绿灯”、“断奶”、“窗口”、“余热”、“网络”、“黄牌”、“拳头”、“婆婆”、“阵痛”,“铁饭碗”、“红眼病”、“花架子”、“大锅饭”、“毛毛雨”、“大气候”,“一刀切”、“走后门”、“打头阵”、“剃光头”等都是通过比喻式构成的。“拳头产品”是指一种品牌或产品在企业中的作用向拳头一样粗壮有力,它是比喻方式造成的新词语。至于“龙头企业”、“文山会海”等等都是此类。还有借代式新词语,如“菜篮子”、“绿色食品”、“国脚”等。据语料库我们统计得出这种由修辞格形成的新词语约有700多个,以比喻、借代、仿拟方式构成的新词语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其他修辞方式如比拟、夸张、谐音构成的新词语,下文中我们将会一一谈到。
二、比喻造词法
从结构上看,新词新语里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的,大体有以下几类:
⑴、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作中心词,构成新词语。如:
龙头企业拳头产品窗口行业星火计划胡子工程尾巴工程
这类新词的喻体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取譬的着眼点也多种多样,其突出之处是使得语言表达简洁明快。如:
草根工业:喻指植根于乡村土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
龙头企业:像龙头一样能带动全局和其他企业前进或发展的企业。
尾巴工程:指某一工程主体部分已经完成,但尚有某些收尾项目未曾完成,好像拖了个尾巴。
⑵、以喻体代指本体,也就是赋予某些词语以新的比喻义。如:
绿灯窗口龙头新星拳头黄牌气候余热婆婆短平快
在这类词语中,由一些本来是普通语词,如“婆婆”、“窗口”、“拳头”;有的本来是业、行业用语,如“绿灯”、“黄牌”,作为新词语,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比喻义,使用范围扩大了。而且有的新词语还可以作为构词成分,组成相关的新词语。如:
气候:大气候小气候新星:网坛新星影坛新星诗坛新星在这其中的“窗口”、“龙头”、“拳头”与前头所说的第⑴类关系密切或是由⑴类省略本体类词形成的。比如“龙头”据一些语言研究者考察,在报刊杂志中先是出现“龙头产品”、“龙头企业”等短语,随后才出现“龙头”单独使用的情况。如: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龙头”。或是先出现喻体单独使用的情况,然后扩展成⑴类词语,像“窗口”,举个例子来看: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部门是社会文明风尚的窗口。由此产生了把这些行业总称为“窗口行业”的说法。这两类词语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在口语中“窗口”、“龙头”、“拳头”等词语的比喻说法是早已存在的,当它们进入书面语后,很快就被推而广之了。
⑶、以喻体作中心词,前边加上一系列修饰、限制成分,构成新词语。其中心词有双音节的,也有单音节的。我们以单音节为例看一下,如:
~坛:体坛歌坛影坛泳坛足坛网坛
~星:歌星明星笑星舞星泳星新星
~霸:电霸水霸车霸鱼霸油霸波霸声霸
~~热:武侠热英语热中国热琼瑶热追星热足球热旅游热
~~族:上班族追星族红唇族推销族打工族工薪族
~~风:吃喝风麻将风浮夸风宴请风
这一类单音节词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使用范围比较广,但它们能不能被认为是后缀成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首先,一般后缀成分如“子、头、儿”等本身已无实词意义,它们的词义已经虚化或消失了。而“坛、星、霸、风、热”这一类单音节词,仍保留一定的实词意义。例如“热”,指受很多人欢迎的或很多人热衷的某一社会现象。“坛”,在词典中早已说明指的是体育界或文艺界,只不过由它构成的新词更多了,而“坛”的词义并未消失。至于“风”本指一种自然现象,但自古至今就被喻指社会风气或作风,如“党风”、“世风”、“校风”、“学风”等,近年来产生的“吃喝风”、“麻将风”仍是这个意思。
其次,“子、儿、头”等后缀成分须依附于前边的词语存在,是名词的标志,而“热、坛、风”这一类单音节词,则勿须依附前边词语存在,可以单独使用。再次,在修饰性词语和这些单音节词之间,结构较松散,有的也可以插入其它词语。修饰这些单音节词的成分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没有一定限制。由于这类单音节词确实存在一种后缀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称其为类后缀成份。
⑷有的新词语,从它开始使用,就作为一种比喻用法。如:
大锅饭:喻指不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
一刀切;喻指那种不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的简单化的工作方法。
这类词语就字面意义谈,本指一种现象或事物,只是人们很少用它们的字面意义,而是常用它们来喻指某一事理、现象,在使用过程中这类词语逐步具有了某种习用的意义。这类词语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俗语、惯用语,如:“踢皮球”、“剃光头”之类,它们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很难说明这种比喻究竟是以那个本体为对象的。
三、借代造词法
用借代修辞格形成的新词语,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⑴、以称代指通称。如:伯乐,原为韩愈《马说》中的人名,擅长相马的人后来代指擅长发现人才推荐人才的人。硅谷:源自美国,电子工业基地,现代指电子工业基地。
⑵、以某一相关事物代指一事物。如:
红包:代指家长给晚辈子孙的赏钱或厂矿、企事业单位给职工发放的奖金。
菜篮子:代指城镇居民的副食蔬菜供应。
“菜篮子”:是城镇居民采购蔬菜、食品时携带的工具;“红包”:使用红纸包着钱币,象征喜庆、吉祥,以示奖励。
⑶、以事物的某一特征部分或标记代指该事物。如:
橄榄绿:代指这种颜色的警察制服。
大团结:指拾元面值的人民币,因上面印着民族大团结的图案而得名。
国脚:指具有高超球艺的国家级的足球队员。
⑷、以具有特征性的动作行为代指某一事。如:
画圆圈:代指圈阅文件。一些领导同志在阅读或批示文件时,常画圆圈表示已经过目。
爬格子:因写文章要用带格子的稿纸,所以拿“爬格子”来形容勤奋艰苦写写作。
挂鞋:代指足球队员退出绿茵场,不再参加比赛。
“画圆圈、爬格子”,“挂鞋”都是动宾结构。前者口语色彩浓,后者书面语色彩浓。此外,它们之间的感情色彩也有区别。“画圆圈、爬格子”含有戏谑的意味,“挂鞋”则显得庄重。
⑸、以形象性称谓代指原有名。如:
铁榔头:因郎平扣球凶猛有力,而“郎”与“榔”同音,人们就以“铁榔头”代指朗平。
聂旋风:我国围棋手聂卫平在中日围棋赛中,连连获胜,象一股旋风,令对方无法招架,于是“聂旋风”就成了聂卫平的代称。
⑹、以名代指该名所具有或体现的某种社会现象、观念等。如:“条子现象”指领导干部随意批条子办事的不良社会现象。“明星效应”指文艺、体育等领域里的明星由于受人崇拜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的社会现象。这类词语从意义上说,带有一定的模糊性、随意性;从结构上说,为定中结构;它不同于一般修辞上借代里所说的“名代泛称”,从整个短语看,可以认为是部分借代。
四、仿拟造词法
采用仿拟手法构成的新词语,实际包含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修辞的目的,利用仿拟格而产生的偶发性新词语。这类新词语
有些会超越原语言环境,被更多的人认可并使用,逐步获得一般词语的性质;有些只是偶尔出现或偶尔重复出现,很快被遗忘和淘汰。另一种情况则是依据汉语词汇中已有的词语,利用仿拟手法来构成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可视为用仿拟构词法构成的新词语。利用仿拟构词法产生的新词语有着一般新生词语的性质,接下来我们着重分析仿拟型新词语的情况。
⑴、格式仿。汉语词汇中有些词语的构成在形式上呈明显的框架结构,这种框架结构也即一类词语构成的格式,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要素,能产生一系列同格式的词语。“格式仿”就是通过仿拟词汇系统中这类典型格式而构成新词语的方法。依据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
①、仿前式。即仿造词仿拟原型词的结构,更换原型词的前一个词素,后一个词素不变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仿词造词法中占多数,下列两组例子都于仿前式。
面的→轿的酒吧→网吧
→货的→陶吧
→残的→奶吧
→摩的
②、仿后式。与仿前式相反,这是一种仿拟原型词结构,并替换原型词的后一个词素,前一个词素不变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仿拟造词法中用的比较少。例如:
国手→国脚的哥→的姐廉政→廉业陪读→陪教
③、格式仿产生的新词语四音节的也较多,所仿格式有些是词汇系统中具有的,有些则是近年新造,经反复使用获得习用性特征的新格式。格式仿构成的四音节的新词语大多是在一个固定格式中嵌入新语素,如:由“大×大×”仿拟出“大红大绿”、“大红大紫”、“大操大办”、“大包大揽”等;由“小×小×”格式仿拟出“小打小闹”、“小夫小妻”、“小修小补”等。这些新仿拟的词语,均在原格式中嵌入一定的语素,词型格式化特征突出。格式仿利用已有的格式,形势特征明显,改换语素灵活便利,是一种常用的仿拟构词的手段。
④、还有一种仿拟则是依据一定的句法形式,即所仿格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法模式。它们大多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使用时间长、出现频率高、生成能力强的句法模式。因而往往带有一定的文言句式的色彩。如:“以NVN”,介词“以”在这种句法模式中表示“凭借、依据”,是一种文言格式。根据这种格式仿拟的“以谋私”、“以党代政”、“以工挤农”等新词语,概括性强,具有明显的文言特征。
⑵、语义仿。语义仿即利用词语间语义上存在的类义、对义、反义等关系来仿拟构词。
①、类义相仿。利用类义关系仿拟的新词语,如由“奖学金”仿拟出“奖教金”,由“空姐”仿拟出“海姐”,由“廉政”仿拟出“廉业”等。这些仿拟词与原型词都是同类事物,同一个范畴,利用同类事物的相关性,类推联想,仿拟出新词。
②、对义相仿。对义仿拟则是由记录某一事物、现象、行为的词语,仿拟出另一与之相对应的新词语。如,以性别为对应关系由“公关小姐”仿拟出“公关先生”,由“家庭妇女”仿拟出“家庭妇男”,“空姐”仿拟出“空哥”,“的哥”仿拟出“的姐”。
某些相对应的概念,也会产生对义仿拟构词。如,由“民办”仿拟出“官办”,由“民风”仿拟出“官风”等等,“民”与“官”便是建立在相对应的概念基础上的仿拟。
③、反义相仿。这种仿拟词与原型词意义相反,这是由于仿拟词语中替换的词素与原型词中对应的词素意义相反造成的。这种仿拟是语义仿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许多仿拟型的新词语,都是通过反义仿拟构成的。如,以“大”与“小”相仿拟的“大我”与“小我”、“大气候”与“小气候”;以“冷”与“热”相仿拟构成的“冷销”与“热销”、“冷板凳”与“热板凳”等;以“优”与“劣”相仿拟的“优生”与“劣生”等等。此外,象“上”与“下”,“公”与“私”,“正”与“负”,“快”与“慢”,“强”与“弱”等反义语素的变动,都是仿拟构词的重要手段。
⑶、依据是否只用仿拟手段来划分,可以分为单纯式和兼用式。单纯式是指仅仅利用仿拟这一修辞方式造词的方法。根据兼用的修辞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仿拟兼谐音。如“气管炎”→“妻管严”,“哑巴亏”→“喇叭亏”
②、仿拟兼简缩。例如:博导(博士生导师)→硕导(硕士生导师)。这里人们兼用了仿拟和简缩两种造词法。
③、仿拟兼夸张。例如“豪华本”→“火箭本”(称出速度快,质量低劣的书册)。仿拟词语“火箭本”显然也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五、其他修辞方式造词法
这种利用修辞格形成的新词新语义比喻、借代、仿拟最为常见,当然由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也是不容忽视的。谐音构成的新词语,如:“炒古”,炒买炒卖古玩,由“炒股”谐音而造;“导爷”,戏称导游人员,有“倒爷”谐音仿造。还有“爱资病”、“莫(没)斯(事)科科长等都是谐音造成的新词语。比拟式构成的新词语,如具有新含义的“松绑”“透明度”“冒尖”“挂钩”“浮动”,以及“精神污染”“知识爆炸”“三栖明星”“投资膨胀”等。夸张式新词语也为数不少,如:“爆棚”指体育、娱乐场馆等人数骤增;“过街鞋”,对质量很差的鞋的贬称。此外还有“爆满”、“鸣谢”、“袖珍企业”、“火箭本”等。还有新含义的“山海经”、“普通话”是直义式新词语。而“压缩饼干”“压缩空气”则是利用断取格形成的。真是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所有这些进一步说明了“修辞学造词法”是完全行的通的,而且是语言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有趣的现象。
六、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1、比喻、借代构成的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由比喻、借代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语具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首先,这类词语具有时代特色。由修辞而逐渐凝固成新词语,是汉语词汇发展中固有的现象。例如:古汉语中有以“须眉”代指男子;以“裙钗”“巾帼”代指妇女;以“杜康”代指酒;以“黄发垂髫”代指老人小孩;也有以“蛇行、龟伏”等来喻指某一动作行为状态的。这类词语比较形象生动,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近几十年来涌现出的新词新语,存在着一种趋新求雅和系列化的趋向,同时也表现出追求形象鲜明、通俗化、口语化的势头。由修辞方式形成的新词语更是引人注目,无论在“表情”还是在“达意”上,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例如文革的那几年,人被丑化、异化,灵魂和肉体被肆意糟踏、蹂躏,反映在语言上,那就是在词语里“牛鬼蛇神”“黑帮”等等满天飞。如今的时代是人文时代,人格得到尊重,人的价值受到重视,个人的创造精神也得到提倡、保护和发扬,词语中以比喻、借代方式产生了不少于个人名有关的词语。如:“王海”、“徐虎”等,只要一个人的作为、贡献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很快就会得到应有的承认,受到尊重。当今的时代亦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因而被用来做借体或喻体的多为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事物,如:“中关村”、“硅谷”、“短平快”、“气候”等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当今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以及广大群众视角中心的重要转移。其次,这类词语的词义具有模糊性。词语意义的模糊性是指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缺少清晰的界限,由比喻和借代凝固形成的新词语,其意义普遍存在相当模糊性。一般来说,一个新词语从开始出现到被社会接受,其意义总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这是由于人们对这个词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此外,有些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不定的概念。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表达方式,大多只有模糊概念,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从科学上界定严格的意义范畴。如“龙头项目”等会因地因时而异,其概念外延没有确定标准。我们再从心理基础看,比喻和借代都是以联想作为心理基础的,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词语直接以喻体指本体、以借体指本体,这在文字表达上更精炼了,但意义范畴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却更为增强了,同时也模糊了两个不同质的事物的界限。“热”本指一定的温度,与“社会现象”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回事,把它们混为一谈,词义更模糊了。再次,修辞用词往往具有临时性的特点,这类词语所要表达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身有相当多数临时或短期性的社会事物、现象。如:“~~热”、“~~风”只不过时髦一阵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即使“~星”、“~~精神”等也只能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词语能风行一阵,当事过境迁也就烟消云散了。
接下来我们在看一下由比喻和借代形成的新词语的发展趋势。由比喻和借代构成的词语中,不少词语词义带有相当的模糊性,表达上也可能用其他方式代替,流传使用中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它们转化为一般词语的可能性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加上这类词语多用于口语,也就不大容易进入正式公文、科学论文等文体。另外,这类词语有不少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而人们的情感往往受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个人成分占很大作用。这样,也使这类词语的传播受到一定的限制,转化为一般词语的可能性受到影响。有些语言学者正确指出,许多赋予词语以临时性功能的修辞学说法,往往会随着人们的反复使用而使临时性功能固定化,原来的修辞用词也会转化为一般用词。某种修辞说法能否形成新词新义,它们的寿命是长是短,主要取决于人们使用这种说法的情况,即约定俗成的程度。这类词语总体上说具有相当的临时性,只有少部分词语能进入一般词语,保持较长期的稳定性。
2、仿拟构成新词的特点及趋势
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到底具有什麽样的特点?首先,仿拟型新词语具有对应性。仿拟性新词语与原型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仿拟型新词语中以类义、对义、反义等关系构成的语义仿新词语是对应性的突出体现。格式仿中许多新词语内部甚至也表现了类义、对义的对应关系。其次,仿拟型新词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的带有表扬倾向,如“新秀”;有的带有嘲讽、戏谑的色彩,如“喇叭亏”、“家庭妇男”等;有的则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如“以谋私”。鲜明的感情色彩,反映了这类新词语的构成与“仿拟”这一修辞手段运用的内在联系。再次,仿拟型新词语体现了仿拟构词手段的丰富性。从这类词语的构成方式看,仿拟词与原型词之间,涉及音、形、义三个方面。就拿“语义仿”来说吧,语义上的“类义”、“反义”都可以作为联想的线索,这就使仿拟构词具有丰富的手段,构成新词的能力也较强。
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将何去何从呢?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是日益丰富和扩大。由仿拟构成的新词语既是对语言的继承又是对语言的创造,它使语言旧有的形式得以保存的同时,又添加了新的内容,使新的词语更富有生命力,更富有时代的特征。仿拟现象是社会发展和人们快节奏生活的必然产物。人们利用语言系统中的某些已有的成分去表达他们认识和思维活动中取得的新成果,这样便产生了新词。而人们利用旧有的词语模式,用替换原词的某个语素而快捷地举一反三地构成新词,势必导致新词生成中仿拟
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是人们追求简单、高效心理的反映,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新词语一经产生,便要经受社会和历史的检验,仿拟生成的新词语能不能顺利地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库还要看它是否符合构词的规律,是否符合大众的语言习惯。仿拟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一味模仿也会产生消极作用。近些年,有的人为了标新立异,或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特别是一些广告媒体,无视语言规律,利用谐音胡乱造词,如“咳不容缓”、“衣衣不舍”等等。这些“词语”意义上完全背离了原词,长此以往,词将不词了。但从总体上说,仿拟能产性强,生命力强,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它符合词汇发展的总趋势。
【参考文献】
①杨晓黎仿拟型新词语试析《修辞学习》1993年第5期,刘兰民汉语仿词造词类型刍议2001年第2期。
②季恒铨、亓艳萍比喻、借代与新词语新用法《语文建设》1989年第4期,王铁昆从某些新词语的“隐退”想到的1999年第5期。
③朱永楷、林伦伦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产生渠道《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
④刘红曦汉语新词语生成中的仿拟现象《渝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⑤王铁昆从反思看新词新义的产生和发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⑥周洪波《精选汉语新词语词典》四川出社1997年。
⑦姚汉铭《新词新语词典》未来出社2000年2月。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表示动作慢的成语
【不疾不徐】:疾:急速;徐:缓慢。不急不慢。指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太快或不太慢。
【步态蹒跚】:走路摇摆、缓慢的姿态。
【鹅行鸭步】:步:走。象鹅和鸭子那样的走路。比喻步行缓慢。
【滚芥投针】:滚动芥耔把针投到小孔里。比喻事情进展缓慢,成效很小。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行迈:走路;靡靡:行走迟缓的样子。走路缓慢,心里晃荡。形容心情沉重惶惑。
【胡子工程】:喻指进度缓慢、一拖再拖而长期不能投入使用的基建工程。
【缓不济急】:缓:慢;济:救助。缓慢的行动适应不了紧急的需要。
【急惊风撞着慢郎中】:患急病遇到了慢性子的医生。比喻缓慢的行动赶不上紧急的需要。
【疾如风,徐如林】:疾:迅速;徐:舒缓,缓慢。行动迅速时像风一样快,行动减慢时像树林一样齐整。多用以形容军队步调一致,行动统一。
【迈四方步】: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走路。比喻办事缓慢。
【漫条斯理】: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慢慢腾腾】:形容运动非常缓慢。
【慢慢吞吞】:缓慢的样子,动作非常慢,指做事没有效率。
【平波缓进】:水流平稳,缓慢前进。指水面风平浪静,行船从容安稳。比喻处事不急躁,不冒进。
【轻吞慢吐】:形容歌唱时轻声缓慢地吐词。
【姗姗来迟】:姗姗:形容走得缓慢从容。慢腾腾地来晚了。
【施施而行】:形容走路缓慢。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鸭行鹅步】:步:走。象鹅和鸭子那样的走路。比喻步行缓慢。
【远水救不得近火】: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远水救不了近火】:远距离的水熄灭不了就在附近的火。比喻缓慢的纠正或抵制邪恶的东西不可能应付紧急的状态。
【远水难救近火】: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如何做个依法行政的公务员
作为公务员,如何做到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其本质是依法规范、约束行政力。在实践中提高国家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培养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根据法律意识主体和水准的不同,法律意识可分为一般性法律意识、理论性法律意识和职业性法律意识。一般性法律意识主体是普通公民,是由普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和所受法律教育的影响,自然形成的法律意识。理论性法律意识是从事理论研究者通过对国内外法律进行研究而形成的较为全面和深层的法律认识。而职业性法律意识是指具体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国家公务员的法律意识于上述职业性法律意识的一种类型。国家公务员的法律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影响于社会,形成一种无形力量,作用于众多的普通公民,从而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态度和看法。由于行政活动几乎遍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行政机关的形象和国家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对社会一般法律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既有助于树立法律的威和良好形象,强化人们对法律和行政机关的信任,也同样会削弱以至销蚀公民对法律和行政机关的信赖。因此,转变不符合依法行政的陈旧观念,培养国家公务员的法律意识至关重要。
1、转变“官贵民贱”观念,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识。
封建时代“官贵民贱”,行政机关及其成员与普通百姓之间无平等可言。近代民主和法制社会的建立,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使行政机关及其成员和公民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我国社会中,国家公务员与公民地位平等,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律平等地对待国家公务员和公民。国家公务员与公民一样,必须同等地受法律的制约和限制。国家公务员也必须遵法守法,而不能游离于法律之外。二是,国家公务员与公民法律地位的平等并不要求国家公务员与公民享有和承担完全一致的利和义务,既然政府要管理社会,它就必须拥有特别的力。现代法治要求的并非是国家公务员与公民完全无差别的待遇,而强调的是“国家公务员不应当在普通法律上享有不必要的特和豁免”。三是,公民享有对行政机关的决定提出异议,并因行政行为违法而获取国家赔偿的利。面对居于优势地位的行政机关,公民必须获得与行政机关相抗衡的利和途径。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就是现代社会中公民寻求保护和对抗行政机关的两条重要途径。虽然国家公务员与公民平等的思想和制度已在现代社会生根开花,但由于“官贵民贱”的封建思想残余仍然存在,加之国家公务员手握力,在行政活动中往往处于管理者地位,也容易形成管理——服从思维定势。这种不平等观念既阻碍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的正常交往和交流,也影响行政公正和行政效率,甚至可能使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恶化。因而转变“官贵民贱”观念,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识至关重要。
2、转变“大于法”观念,树立“职法定”意识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现象如:家长作风,以压法,以弃法,徇私枉法等等都是“大于法”观念的体现。因此转变“大于法”观念,树立“职法定,力有限”意识刻不容缓。
职法定是依法行政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根据。“行政机关是法律的产儿。”行政机关的创设源于法律的规定,国家公务员的力源于法律的授予,法律是国家公务员赖以生存的基础。与“法无明文规定即为公民自由”相反,对国家公务员而言,凡法无明文规定即为禁止。国家公务员只能行使法律明确授予的职,否则就是超越职,所做出的行政行为违法。因此,其力具有有限性。职法定和力有限是国家公务员必须树立的法律意识。要行使力,做出决定,必须首先看法律上是否有明确授予;同时,即使有行使力的法律依据,还必须按法律所设定的力范围和要求去行使,而不能为所欲为。现代社会中,行政机关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和国家公务员享有的力日益膨胀的现实,并不能否认“职法定,力有限”这一基本行政法治规则。其一,国家公务员因社会发展、社会需要而扩大了的力,并不是自然取得的,仍然是通过法律的授予才享有的。社会对国家公务员的要求是以法律为中介得以实现的。其二,尽管国家公务员享有越来越大的力,但并不能说国家公务员可以享有无限力。任何社会必然有公民个人可自由生存而不受任何力干预的空间;同时每一个国家公务员的力无论多大,都有明确的法律界域,只能在此范围内活动。其三,虽然代议机关常用笼统的法律语言授行政机关,但也不说明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可以对该力任意行使、任意解释。因为“不论授法用了什么样的笼统语言,任何力都应有限制”。同样,行政机关有制定行政法规这一事实,也不能说明国家公务员可以为自己设定力。其一,制定行政法规的力是被代议机关关系委任的力,本身具有派生性。其二,它尤其要受法律优先、法律保留规则的限制。即行政法规范必须与法律规范相一致,而某些涉及公民基本利和自由等重要事项只能由法律规定,只有法律授,行政机关享有一定的设定。
3、转变“人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
公务员要尚法,执政过程要把法放在首位,一事当前,先考虑符合法的要求与否。心中有法,意识才能建立起来。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长官意志”、“个人断”、“一言堂”等,都是“人治”观念的表现或变种。不彻底摈弃这种旧观念,崭新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就无法形成。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我国法治的基本要求。国家公务员在进行行政活动时必须铭记在心。丰富的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是培养和提高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直接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才能纠正以言代法,以代法、甚至以压法、以弃法的不正常现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一切按法律办事,才能建立严明公正的法律秩序,实现依法管理的治国方略;才能形成人人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学法懂法,提高依法决策能力
1、学法懂法,依法思维
如前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活动必须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和调整。我国的法律法规绝大多数都是由行政机关来实现的,国家公务员能否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进程。因此,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采取有效措施学法、知法、懂法。
邓小平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对于国家公务员而言,同样要通过教育的途径来提高其法律素质。一是,对国家公务员进行深入的法制宣传教育,使其理解认识到法的本质和精神、力的来源与本质、依法治国的意义及途径、依法行政的内涵及重要性等内容,从而提高其思想认识,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这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二是,对国家公务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集中而有序、短期而持久的依法行政能力培训。通过培训,增强法制观念,使国家公务员知法、懂法,进而守法,特别是按法定限、程序和规则实施行政活动。三是,广大国家公务员还需自觉刻苦钻研法律,提高依法行政素养。
2、统揽全局,依法决策
依法决策是依法行政的根本。决策正确有利于行政活动的顺利进行,决策一旦失误,所有的行政活动将归于无效,甚至带来负面效应。
实行依法决策,关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决策程序法定化。依法决策程序过程必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确保决策在程序上具有过程的公开性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性。二是决策内容透明化。决策内容透明化就是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按照法律制度、法规和程序行使力,决定涉及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或其他有关事务时使社会全体成员可以有效地了解行政体系的活动,明白重大决策的产生机制、原因和条件,从而有效地监督行政活动。每做一项重要决策,都要采取一定方式,在一定公众范围内予以告示,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这样对行政力实行有效的外部监督,避免力膨胀。三是决策过程高效化。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在进行决策时一定要严守时限要求,使行政效率得到提高,从而避免以谋私,侵渎职等现象,减少行政管理工作发生失误、国家利益遭受损失,避免可能产生拖拉推诿、互相踢皮球之类的官僚主义现象,维护国家行政管理的威性和效力。四是民主参与制度化。凡重大决策都要注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征询有关法律家的意见,以保证决策的长远效应。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民主参与制度化,从而使所定决策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个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有利于决策的稳定性和威性。五是决策科学化。科学的决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决策要符合实际情况。具体说来,科学的决策,首先是应有明确和正确的目标;其次是决策的结果能够实现;再次是实现决策目标所耗费的代价最小;最后是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六是决策责任明确化。谁的责任谁承担,可以引导决策机关加快和完善决策立法,明确决策范围和决策责任,从而避免“首长工程”、“献礼工程”、“胡子工程”、“样板工程”等。七是健全决策反馈机制。对以往的决策进行定期反馈,可以满足修正和完善决策的需要,而且更可以为后来者提供经验教训。
三、恪守行政道德,打造“责任行政”
1、遵守行政道德,奉行公正廉洁
行政道德是指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维持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之间的合理、正当关系的原则和规范。在现阶段,出现了国家公务员知法犯法和行政失当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公务员缺乏必要的道德修养,行政道德意识淡薄。由于行政主体行使的是国家力,因此人们对其期望和要求都很高,他们也理应承担更多、更高的义务。行政主体对行政道德规范的违背,可能招致党纪、政纪的处分甚至民法、刑律的制裁,因此,推进行政道德规范法制化进程迫在眉睫。行政道德规范法规的内容应包括:国家公务员行政道德规范;国家公务员行政道德教育、培训制度;监督行政道德规范执行的门机构;违反行政道德规范的责任方式等。
国家公务员行政道德要求的核心就是公正廉明。国家公务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对于人民赋予的行政力,国家公务员只有用其为人民谋利益的义务,而绝不能以谋私,滥用职。因而,这就需要国家公务员应具有公正廉明意识。所谓“公”,是指大公无私,勤俭奉公,严于律己,秉公执法;所谓“正”是指为人正派,刚正不阿,执法正确,公允持平;所谓“廉”,是指廉洁自律,见利思义,反贪拒贿,廉洁自守;所谓“明”,是指光明磊落,办事公开,尽职尽责,练达明职。这是公正廉明意识的基本含义。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说明,国家公务员要有效地行使人民所赋予的力,就需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公正廉明意识。这就要求国家公务员以身作则,带头公正廉明,做出表率。凡是该办的快办,办好;凡是不该办的坚决不办;不讲人缘,不拉关系,杜绝“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凡是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凡是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2、坚持政务公开,积极接受监督
提高国家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必须有有效地制度相匹配。在外部环境上给予有利条件,需要推行政务公开制度,落实各种监督制度。政务公开的目的是公正、便民、廉政、勤政。推行政务公开要做到依法公开,真实公开,注重实效,便民利民。要把政府及其部门的法律、法规、政策、程序以及工作中应遵守的行政纪律等公布于众,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和热点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把办事的依据、程序、结果以及监督投诉途径公开,解决“暗箱操作”问题,以取得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总之,凡需公众知晓的内容,都应向社会公开;凡需一定范围知晓的事情,要在一定范围公开;凡需当事人知晓的事项,要让当事人查询。通过政务公开将政府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履行职能,办理政务,执行公务,处理事务的运作情况置于有效地监督之下,有助于促进政府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同时,政务公开有利于规范国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促使他们依法行政,杜绝和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促使国家公务员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
孟德斯鸠早已指出:“一切有力的人都容易滥用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当前,我国监督弱化的主要问题表现是柔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对事监督多,对人监督少;对下监督多,对上监督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国家公务员缺乏应有的接受监督的思想,不习惯于有人对自己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提出异议,不愿意作被告,因而想办法阻碍当事人起诉,侵犯了当事人的利,妨碍了司法工作的正常进行。为了防止力的滥用,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作为行政的享有者和行使者就必须接受监督。因此,要进行有效监督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是健全监督工作网络。通过党风监督、人大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等全方位的工作监督网络,置所有国家公务员的行政活动于监督之下,达到规范执法行为的目的。二是强化政府法制监督。主要是采取规范性文件备案,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常规性的执法检查、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等手段强化政府法制监督。通过对重大行政处罚案件、行政复议案件、行政诉讼案件的剖析和评议,围绕案件找问题,围绕问题查原因,围绕原因追责任。对一般问题,要督促整改和纠正;对重大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行政执法改进意见书,限时报告纠正结果。显然,上述措施仍主要靠国家公务员落实。
3、严格执法责任,杜绝违法行政
“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法律不严格执行,都只能是一句空话。目前我国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些执法人员认为行政机关只要是与违法现象做斗争,只要是处理违法个人或组织,就是履行职责而不管自己是否有力管理和处理这些违法现象。殊不知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在同违法现象做斗争时,也必须有法定职;即使有管理和处理,还必须按法律规定的方式、程序进行,否则也是违法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不能以非法对抗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违法,不能因相对人的违法而使自己的违法行为合法性。某些国家公务员责任意识淡薄,总以为职为自己所享有,可以行使也可以不行使。因此,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追究行政违法者的责任势在必行。
行政执法责任制,就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要求,确定负责实施的行政机关,明确执法责任。行政执法责任制包括:明确划分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责限,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职能部门、岗位和执法人员;将执法任务、执法标准和执法程序具体化,明确考核标准和奖励办法;建立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廉政勤政制度,执法人员考核奖惩制度等。对不依法行政和违法行政的,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而且要追究执法部门领导的责任,该批评教育的批评教育,该给纪律处分的给予纪律处分,该追究法律责任的坚决追究法律责任,确保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如何做个依法行政的公务员
作为公务员,如何做到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其本质是依法规范、约束行政力。在实践中提高国家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培养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根据法律意识主体和水准的不同,法律意识可分为一般性法律意识、理论性法律意识和职业性法律意识。一般性法律意识主体是普通公民,是由普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和所受法律教育的影响,自然形成的法律意识。理论性法律意识是从事理论研究者通过对国内外法律进行研究而形成的较为全面和深层的法律认识。而职业性法律意识是指具体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国家公务员的法律意识于上述职业性法律意识的一种类型。国家公务员的法律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影响于社会,形成一种无形力量,作用于众多的普通公民,从而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态度和看法。由于行政活动几乎遍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行政机关的形象和国家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对社会一般法律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既有助于树立法律的威和良好形象,强化人们对法律和行政机关的信任,也同样会削弱以至销蚀公民对法律和行政机关的信赖。因此,转变不符合依法行政的陈旧观念,培养国家公务员的法律意识至关重要。
1、转变“官贵民贱”观念,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识。
封建时代“官贵民贱”,行政机关及其成员与普通百姓之间无平等可言。近代民主和法制社会的建立,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使行政机关及其成员和公民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我国社会中,国家公务员与公民地位平等,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律平等地对待国家公务员和公民。国家公务员与公民一样,必须同等地受法律的制约和限制。国家公务员也必须遵法守法,而不能游离于法律之外。二是,国家公务员与公民法律地位的平等并不要求国家公务员与公民享有和承担完全一致的利和义务,既然政府要管理社会,它就必须拥有特别的力。现代法治要求的并非是国家公务员与公民完全无差别的待遇,而强调的是“国家公务员不应当在普通法律上享有不必要的特和豁免”。三是,公民享有对行政机关的决定提出异议,并因行政行为违法而获取国家赔偿的利。面对居于优势地位的行政机关,公民必须获得与行政机关相抗衡的利和途径。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就是现代社会中公民寻求保护和对抗行政机关的两条重要途径。虽然国家公务员与公民平等的思想和制度已在现代社会生根开花,但由于“官贵民贱”的封建思想残余仍然存在,加之国家公务员手握力,在行政活动中往往处于管理者地位,也容易形成管理——服从思维定势。这种不平等观念既阻碍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的正常交往和交流,也影响行政公正和行政效率,甚至可能使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恶化。因而转变“官贵民贱”观念,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识至关重要。
2、转变“大于法”观念,树立“职法定”意识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现象如:家长作风,以压法,以弃法,徇私枉法等等都是“大于法”观念的体现。因此转变“大于法”观念,树立“职法定,力有限”意识刻不容缓。
职法定是依法行政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根据。“行政机关是法律的产儿。”行政机关的创设源于法律的规定,国家公务员的力源于法律的授予,法律是国家公务员赖以生存的基础。与“法无明文规定即为公民自由”相反,对国家公务员而言,凡法无明文规定即为禁止。国家公务员只能行使法律明确授予的职,否则就是超越职,所做出的行政行为违法。因此,其力具有有限性。职法定和力有限是国家公务员必须树立的法律意识。要行使力,做出决定,必须首先看法律上是否有明确授予;同时,即使有行使力的法律依据,还必须按法律所设定的力范围和要求去行使,而不能为所欲为。现代社会中,行政机关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和国家公务员享有的力日益膨胀的现实,并不能否认“职法定,力有限”这一基本行政法治规则。其一,国家公务员因社会发展、社会需要而扩大了的力,并不是自然取得的,仍然是通过法律的授予才享有的。社会对国家公务员的要求是以法律为中介得以实现的。其二,尽管国家公务员享有越来越大的力,但并不能说国家公务员可以享有无限力。任何社会必然有公民个人可自由生存而不受任何力干预的空间;同时每一个国家公务员的力无论多大,都有明确的法律界域,只能在此范围内活动。其三,虽然代议机关常用笼统的法律语言授行政机关,但也不说明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可以对该力任意行使、任意解释。因为“不论授法用了什么样的笼统语言,任何力都应有限制”。同样,行政机关有制定行政法规这一事实,也不能说明国家公务员可以为自己设定力。其一,制定行政法规的力是被代议机关关系委任的力,本身具有派生性。其二,它尤其要受法律优先、法律保留规则的限制。即行政法规范必须与法律规范相一致,而某些涉及公民基本利和自由等重要事项只能由法律规定,只有法律授,行政机关享有一定的设定。
3、转变“人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
公务员要尚法,执政过程要把法放在首位,一事当前,先考虑符合法的要求与否。心中有法,意识才能建立起来。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长官意志”、“个人断”、“一言堂”等,都是“人治”观念的表现或变种。不彻底摈弃这种旧观念,崭新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就无法形成。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我国法治的基本要求。国家公务员在进行行政活动时必须铭记在心。丰富的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是培养和提高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直接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才能纠正以言代法,以代法、甚至以压法、以弃法的不正常现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一切按法律办事,才能建立严明公正的法律秩序,实现依法管理的治国方略;才能形成人人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学法懂法,提高依法决策能力
1、学法懂法,依法思维
如前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活动必须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和调整。我国的法律法规绝大多数都是由行政机关来实现的,国家公务员能否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进程。因此,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采取有效措施学法、知法、懂法。
邓小平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对于国家公务员而言,同样要通过教育的途径来提高其法律素质。一是,对国家公务员进行深入的法制宣传教育,使其理解认识到法的本质和精神、力的来源与本质、依法治国的意义及途径、依法行政的内涵及重要性等内容,从而提高其思想认识,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这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二是,对国家公务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集中而有序、短期而持久的依法行政能力培训。通过培训,增强法制观念,使国家公务员知法、懂法,进而守法,特别是按法定限、程序和规则实施行政活动。三是,广大国家公务员还需自觉刻苦钻研法律,提高依法行政素养。
2、统揽全局,依法决策
依法决策是依法行政的根本。决策正确有利于行政活动的顺利进行,决策一旦失误,所有的行政活动将归于无效,甚至带来负面效应。
实行依法决策,关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决策程序法定化。依法决策程序过程必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确保决策在程序上具有过程的公开性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性。二是决策内容透明化。决策内容透明化就是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按照法律制度、法规和程序行使力,决定涉及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或其他有关事务时使社会全体成员可以有效地了解行政体系的活动,明白重大决策的产生机制、原因和条件,从而有效地监督行政活动。每做一项重要决策,都要采取一定方式,在一定公众范围内予以告示,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这样对行政力实行有效的外部监督,避免力膨胀。三是决策过程高效化。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在进行决策时一定要严守时限要求,使行政效率得到提高,从而避免以谋私,侵渎职等现象,减少行政管理工作发生失误、国家利益遭受损失,避免可能产生拖拉推诿、互相踢皮球之类的官僚主义现象,维护国家行政管理的威性和效力。四是民主参与制度化。凡重大决策都要注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征询有关法律家的意见,以保证决策的长远效应。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民主参与制度化,从而使所定决策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个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有利于决策的稳定性和威性。五是决策科学化。科学的决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决策要符合实际情况。具体说来,科学的决策,首先是应有明确和正确的目标;其次是决策的结果能够实现;再次是实现决策目标所耗费的代价最小;最后是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六是决策责任明确化。谁的责任谁承担,可以引导决策机关加快和完善决策立法,明确决策范围和决策责任,从而避免“首长工程”、“献礼工程”、“胡子工程”、“样板工程”等。七是健全决策反馈机制。对以往的决策进行定期反馈,可以满足修正和完善决策的需要,而且更可以为后来者提供经验教训。
三、恪守行政道德,打造“责任行政”
1、遵守行政道德,奉行公正廉洁
行政道德是指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维持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之间的合理、正当关系的原则和规范。在现阶段,出现了国家公务员知法犯法和行政失当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公务员缺乏必要的道德修养,行政道德意识淡薄。由于行政主体行使的是国家力,因此人们对其期望和要求都很高,他们也理应承担更多、更高的义务。行政主体对行政道德规范的违背,可能招致党纪、政纪的处分甚至民法、刑律的制裁,因此,推进行政道德规范法制化进程迫在眉睫。行政道德规范法规的内容应包括:国家公务员行政道德规范;国家公务员行政道德教育、培训制度;监督行政道德规范执行的门机构;违反行政道德规范的责任方式等。
国家公务员行政道德要求的核心就是公正廉明。国家公务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对于人民赋予的行政力,国家公务员只有用其为人民谋利益的义务,而绝不能以谋私,滥用职。因而,这就需要国家公务员应具有公正廉明意识。所谓“公”,是指大公无私,勤俭奉公,严于律己,秉公执法;所谓“正”是指为人正派,刚正不阿,执法正确,公允持平;所谓“廉”,是指廉洁自律,见利思义,反贪拒贿,廉洁自守;所谓“明”,是指光明磊落,办事公开,尽职尽责,练达明职。这是公正廉明意识的基本含义。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说明,国家公务员要有效地行使人民所赋予的力,就需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公正廉明意识。这就要求国家公务员以身作则,带头公正廉明,做出表率。凡是该办的快办,办好;凡是不该办的坚决不办;不讲人缘,不拉关系,杜绝“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凡是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凡是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2、坚持政务公开,积极接受监督
提高国家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必须有有效地制度相匹配。在外部环境上给予有利条件,需要推行政务公开制度,落实各种监督制度。政务公开的目的是公正、便民、廉政、勤政。推行政务公开要做到依法公开,真实公开,注重实效,便民利民。要把政府及其部门的法律、法规、政策、程序以及工作中应遵守的行政纪律等公布于众,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和热点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把办事的依据、程序、结果以及监督投诉途径公开,解决“暗箱操作”问题,以取得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总之,凡需公众知晓的内容,都应向社会公开;凡需一定范围知晓的事情,要在一定范围公开;凡需当事人知晓的事项,要让当事人查询。通过政务公开将政府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履行职能,办理政务,执行公务,处理事务的运作情况置于有效地监督之下,有助于促进政府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同时,政务公开有利于规范国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促使他们依法行政,杜绝和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促使国家公务员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
孟德斯鸠早已指出:“一切有力的人都容易滥用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当前,我国监督弱化的主要问题表现是柔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对事监督多,对人监督少;对下监督多,对上监督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国家公务员缺乏应有的接受监督的思想,不习惯于有人对自己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提出异议,不愿意作被告,因而想办法阻碍当事人起诉,侵犯了当事人的利,妨碍了司法工作的正常进行。为了防止力的滥用,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作为行政的享有者和行使者就必须接受监督。因此,要进行有效监督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是健全监督工作网络。通过党风监督、人大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等全方位的工作监督网络,置所有国家公务员的行政活动于监督之下,达到规范执法行为的目的。二是强化政府法制监督。主要是采取规范性文件备案,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常规性的执法检查、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等手段强化政府法制监督。通过对重大行政处罚案件、行政复议案件、行政诉讼案件的剖析和评议,围绕案件找问题,围绕问题查原因,围绕原因追责任。对一般问题,要督促整改和纠正;对重大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行政执法改进意见书,限时报告纠正结果。显然,上述措施仍主要靠国家公务员落实。
3、严格执法责任,杜绝违法行政
“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法律不严格执行,都只能是一句空话。目前我国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些执法人员认为行政机关只要是与违法现象做斗争,只要是处理违法个人或组织,就是履行职责而不管自己是否有力管理和处理这些违法现象。殊不知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在同违法现象做斗争时,也必须有法定职;即使有管理和处理,还必须按法律规定的方式、程序进行,否则也是违法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不能以非法对抗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违法,不能因相对人的违法而使自己的违法行为合法性。某些国家公务员责任意识淡薄,总以为职为自己所享有,可以行使也可以不行使。因此,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追究行政违法者的责任势在必行。
行政执法责任制,就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要求,确定负责实施的行政机关,明确执法责任。行政执法责任制包括:明确划分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责限,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职能部门、岗位和执法人员;将执法任务、执法标准和执法程序具体化,明确考核标准和奖励办法;建立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廉政勤政制度,执法人员考核奖惩制度等。对不依法行政和违法行政的,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而且要追究执法部门领导的责任,该批评教育的批评教育,该给纪律处分的给予纪律处分,该追究法律责任的坚决追究法律责任,确保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0. 形容“进度”的成语有哪些?
一目十行[yī mù shí háng]
[释义]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 形容看书非常快。
[出处] 《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一挥而就[yī huī ér jiù]
[释义] 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出处] 宋·朱弁《曲洧旧闻》:“东坡一挥而就;不日传部下;纸为之贵。”
轻而易举[qīng ér yì jǔ]
[释义]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出处] 宋·朱熹《诗经·大雅·烝民》注:“言人皆言德其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一气呵成[yī qì hē chéng]
[释义] 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出处] 明·胡应麟《诗薮》:“若‘风急天高’(杜甫《登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一蹴而就[yī cù ér jiù]
[释义] 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出处] 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胡子工程[hú zǐ gōng chéng]
[释义] [whiskers engineering] 喻指进度缓慢、一拖再拖而长期不能投入使用的基建工程为什么胡子工程那么多?昨天本报记者见闻披露了四平电影院成为胡子工程的情况,一个事关几十万居民文化生活的电影院,各方扯皮六年,刚刚破土动工
计日程功[jì rì chéng gōng]
[释义] 计:计算;程:估量,考核;功:成效。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
[出处] 梁启超《中国理法学发达史论》:“法治国虽进不必骤;而得寸进尺;计日程功。
议事日程[yì shì rì chéng]
[释义] 议事:讨论或办理事情;日程:时间进度表。在计划之内的讨论、办理事情的日期。
风驰云走[fēng chí yún zǒu]
[释义] 形容奔驰疾速。
[出处] 唐·牛僧孺《玄怪录·岑顺》:“三奏金革,四门出兵,连旗万计,风驰云走,两皆列阵。”
风驰云卷[fēng chí yún juǎn]
[释义] 形容迅速席卷。
[出处] 邹鲁《中国同盟会》:“西北则张乐行等风驰云卷,天下已非满洲所有,其督师大臣赛尚阿、和春一败涂地,事无可为。”
转瞬即逝[zhuǎn shùn jí shì]
[释义] 转瞬:转眼,形容时间短促。逝:消逝,消失。形容很快就会失去或消失。《八仙得道》一八回:“要是坚决不碰着她的身体,却用什么方法救她,而水势...显示全部
[出处] 刘心武《钟鼓楼》
白驹过隙[bái jū guò xì]
[释义] 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 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出处] 《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讯雷不及掩耳[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释义] 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出处] 《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倍道而进[bèi dào ér jìn]
[释义]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
奔逸绝尘[bēn yì jué chén]
[释义] 奔逸:疾驰;绝尘:脚不沾尘土。 形容走得极快。也形容人才十分出众,无人企及。
[出处] 先秦·庄周《庄子·田子方》:“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成玄英疏:“奔逸绝尘,急走也。”
五行并下[wǔ háng bìng xià]
[释义] 五行文字一并看。 形容读书速度快。
[出处] 《后汉书·应奉传》:“奉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
快马加鞭[kuài mǎ jiā biān]
[释义] 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 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出处] 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二十四·送纯甫如南》诗:“此去还知苦相忆;归时快马亦须鞭。”明·徐田臣《杀狗记·看书苦谏》:“何不快马加鞭;迳赶至苍山;救取伯伯。
长驱直入[cháng qū zhí rù]
[释义] 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指长距离不停顿的快速行进。形容进军迅猛,不可阻挡。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七回:“自此;卢俊义等无后顾之忧;兵马长驱直入。”
大步流星[dà bù liú xīng]
[释义] 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
[出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四:“听到叫他名,他大步流星地迈过去,把它牵上。”
凫趋雀跃[fú qū què yuè]
[释义] 凫:野鸭。象野鸭那样快跑,象鸟雀那样跳跃。形容十分欢欣的样子。
[出处] 唐·卢照邻《穷鱼赋》:“渔者观焉,乃具竿索,集朋党,凫趋雀跃,风驰电往。”
高材疾足[gāo cái jí zú]
[释义] 高材:才能高;疾足:迈步快。 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1. 谁能帮我收集一些流行新词
政治类: 新词是时代的记录。政治类新词从某个侧面展现了我国在政治文明道路上的发展进程。———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邓伟志 德治:指通过倡导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点评:治国要靠法,但也要用德。法是硬性的,德是弹性的,是多层次的。治国少不了德治,当然第一是法。———邓伟志) 和谐社会:指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 (点评:这一概念正式出现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2005年“两会”后,又提升为民族的自觉、国家的目标。现在已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词。———邓伟志) 以人为本:指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点评:以人的全面进步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又区别于过去的人本主义,是对人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邓伟志) 跑官:动词,指通过行贿、拉关系等不正当手段谋取官职。 (点评:官本应是选举产生的,或是集体讨论后任命的,可是由于人事制度不严,官本位滋长,有些人成了官迷。跑官不是空手去的,大多是贿官。这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出现的较严重的问题。———邓伟志)其他:科学发展观、打黑、反腐倡廉、反恐、接访、勤政、双规、套改、问责、政治文明,等等。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