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事()”的成语「枉道事人」
成语“枉道事人”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wǎng dào shì rén成语简拼:WDSR
成语注音:ㄨㄤˇ ㄉㄠˋ ㄕˋ ㄖㄣ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反义词:直道事人、坦诚相待
成语出处:《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枉:违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
成语用法:枉道事人作谓语、定语;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与讨好别人。
成语造句:清·顾炎武《日知录·不动心》:“枉道事人,曲学阿世,皆从此而始矣。”
英文翻译:bend the law for somebody's benefit
成语“枉道事人”的扩展资料
1. 柳下惠的典故从何而来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余展无骇为鲁国司空(pn qk )。子禽官拜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因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 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也有传 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带人和事字的成语
不省人制事、
息事宁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明人不做暗事、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新人新事、
事在人为、
贵人多忘事、
人逢喜事精神爽、
不识人间有羞耻事、
真人真事、
因人成事、
择人而事、
谋事在人、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事无不可对人言、
杜绝人事、
知人料事、
人事代谢、
枉道事人、
天道人事、
熟人熟事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坏人坏事、
人事无常、
做人做事、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人浮于事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带人字的成语有哪些
位极人臣 君主时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 为人作嫁 原意是说穷苦人家的女儿没有钱置备嫁衣,却每年辛辛苦苦地用金线刺乡,给别人做嫁衣。比喻空为别人辛苦。 为人说项 为:替;项:唐朝项斯,字子迁,为杨敬之所器重。指替人说好话。 枉己正人 枉:弯曲,不正;正:纠正。自己立脚不正,却要去纠正别人。 枉道事人 枉:违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 万人空巷 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拖人下水 比喻勉强人一道做他不愿做的事(多指坏事)。 推己及人 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徒乱人意 意:心情。只会扰乱人的心情,起不到别的作用。 头面人物 指在社会上有较大名声或势力的人(多含贬义)。 听人穿鼻 听:任凭;穿鼻:牛鼻子穿桊。比喻听凭别人摆布。 靦颜人世 靦颜:表现出惭愧的脸色。形容丧气失节,厚颜无耻地活在世上。 天灾人祸 天:自然。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也比喻害人精(骂人的话)。 天与人归 旧指帝王受命于天,并得到人民拥护。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不测:料想不到。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天随人愿 上天顺从人的意愿。指事物的发展正合自己的心愿。 天上人间 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多比喻境遇完全不同。 天人共鉴 鉴:审察。天公、众人皆可审察。表示诚实无欺。 天怒人怨 天公震怒,人民怨恨。形容为害作恶非常严重,引起普遍的愤怒。 天理人情 天然的道理和人的常情。 天工人代 天的职责由人代替。 天从人愿 上天顺从人的意愿。指事物的发展正合自己的心愿。 损人利己 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 耸人听闻 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顺天应人 应:适应,适合。顺应天命,合乎人心。旧时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 顺水人情 利用机会顺便给人的好处。也指不费力的人情。 率兽食人 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授人以柄 把剑柄交给别人。比喻将力交给别人或让人抓住缺点、失误,使自己被动。 才气过人 才:才能;气:气魄。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 步人后尘 后尘:走路或行车时后面扬起的尘土。指跟在人家后面走。比喻追随模仿,学人家的样子,没有创造性。 不足为外人道 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形容无耻到极点。 不因人热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不以人废言 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他的正确意见。 不恤人言 不管别人的议论。表示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不省人事 省:知觉。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不可告人 不能告诉别人。指见不得人。 不近人情 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不甘后人 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 不乏其人 乏:缺少;其:那,那些。那样的人并不少。 不得人心 心:心愿,愿望。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拥护;得不到众人的。 不当人子 表示歉意或感谢的话,意思是罪过,不敢当。 不齿于人 指被人看不起。 薄命佳人 薄命:福薄命苦。福薄命苦的美女。 薄寒中人 薄寒:轻微的寒气。中人:伤人。指轻微的寒气也能伤害人的身体。也比喻人在衰老或患难之中时经不住轻微的打击。 婢作夫人 婢:侍女;夫人:主妇。旧时指在文艺方面虽刻意模仿别人,但才力和作品的规模总赶不上。 爱人以德 德:德行。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 爱人利物 爱护人民,力求有利于人民。 爱人好士 爱护、重视人才。 北道主人 北道上接待过客的主人。与“东道主人”同义。 悲天悯人 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傍人门户 傍:依靠,依附;门户:门第。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 傍人篱壁 比喻依赖别人。 百年树人 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矮人看场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暗箭伤人 放冷箭伤害人。比喻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人。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关于自制的名人事例
柳下惠坐怀不乱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拒邪淫者的抱负——柳下惠的节操
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余展无骇为鲁国司空(pn qk )。子禽官拜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因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
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也有传 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小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我们也不必再另外举别人的例子了,而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这里: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师,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强比作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下台,于是有一个人对他说,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出国去吧!你自己国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别的国家说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复他说,一个人终身行直道,思想、行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都是一样会有问题,都要吃亏,会被挤下来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来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真为国家社会做事的,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事。换句话说,随便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比较困难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忽视于功名富贵,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这是他的人格。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情,后面孔子还要提到他的。
为什么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记载后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纣时代的人,而是春秋战国孔子这一时代的人,还可能稍稍早一点,比孔子大几岁,不过已是一个天下闻名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柳下惠的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前面三个人的事情。所以中国的古文,如《论语》的文章一看起来好像是法律的条文,一条一条,好像连不起来,实际上仔细一读,它是长篇文章,连接得非常好。换句话说,微子、箕子、比干、有的愿杀身以成仁,如比干;被赶出去就走了,如微子;为奴就为奴,如箕子。为什么他们不弯一弯呢?态度稍微改变一下,去拍个马屁,也会好好用他们,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皇族。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这就说明个人作人也好,在国家社会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则上人格的重要。反过来,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话,随便哪里都可以干,如果坚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离开?所以引用柳下惠的这几句话,等于是为上面三个人的事,作了一个注解,这就是《论语》的编辑方法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本姓展,名获,字禽,中国春秋时期鲁国人。“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据说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1]。他做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2]。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圣人,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他的评价。
在主要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柳下惠被认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论语》记载中孔子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为柳下惠没有得到任用鸣不平。后来柳下惠做了“士师”(掌管监狱的官),但是三次上台三次遭到罢免,人们劝他离开,他却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他认为如果用正直的方法对待人,到哪里都回被排挤,但是如果要用歪门邪道的方法去对待人,在哪里都可以实行,也没有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书中有几处明确的记载。《国语·鲁语上》中记载道: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措辞,才可以使齐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止祸乱;现在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批评。
《国语》还记载了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一只名为“爰居”的海鸟停留在了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了,臧文仲让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却说,臧氏治国简直就是乱来,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圣王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鲧、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泽,也应该加以祭祀。而海鸟“爰居”飞到鲁国,还不知道它为什么飞来,也不见得它对人民有什么功德,这样就决定祭祀它,实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举措。柳下惠猜测海鸟是为躲避灾难而来,而事实证明了他的猜测是对的。这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视的原因。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传》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让柳下惠下台,列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谴责。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与这个本就大致相同了。
柳姓始祖
据唐朝的《元和姓纂》记载:“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之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意思是,周公旦的后人鲁孝公有个儿子“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用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因此有了“展”姓;后来展禽以柳下为食邑,于是展禽的后人开始以“柳”为姓氏。柳氏在秦国兼并诸侯国之后则迁居到河东(今山西永济),然后从河东分散到其他地方。
《元和姓纂》是根据当时存在的私家姓氏谱谍编撰而成的,可见在唐朝时柳姓族人就认为柳下惠是他们的得姓始祖。后来河东成为柳姓的郡望,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是河东人,因此人称“柳河东”。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